摘要:目的: 為減輕輕癥肺炎患兒每天數次靜脈用藥帶來的痛苦與不便,我科采用胃腸道內外聯合給藥治療方法,減少患兒痛苦。方法:隨機將69例患兒分為常規靜脈用藥對照組和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治療組。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每次50~100 mg/kg分別加入50ml~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天2次,療程5-7 天。治療組每天上午給注射用頭孢呋辛鈉50~100 mg/kg藥1次,并給予頭孢克洛分散片15mg/kg,每天口服2次,癥狀好轉后只常規口服用藥,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肺炎患兒在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治愈時間等臨床療效相似。結論: 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可以替代多次靜脈注射治療小兒輕型肺炎,且具有應用方便、經濟、減輕患兒疼痛及緩解醫患關系等優點,值得基層醫院兒科推廣應用。
關鍵詞:抗生素;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小兒肺炎
【中圖分類號】
R9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102-01
小兒肺炎從病理層次來講以支氣管肺炎最為常見,是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數由細菌引起,尤以肺炎球菌多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等[1]。盡管引起肺炎的病原還有病毒、支原體、病毒合并細菌等,但本院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在基層醫院比較常見的由細菌引起的輕癥肺炎,在合理使用抗生素基礎上,對我院1年來小兒細菌性肺炎治療中所采用的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從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住院肺炎患兒中選取符合研究對象的患兒69例。年齡從6個月~6周歲,均為急性,多伴有咳嗽、發熱等呼吸系統癥狀,大部分患兒入院時有肺部啰音或X線提示有肺炎、實驗室檢查血象有改變等。重癥肺炎、病原明確的支原體肺炎患兒不列入其中,所取病例均無合并癥或并發癥,無細菌耐藥的高危因素,無嘔吐、腹瀉等影響胃腸道吸收的因素。隨機將69例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例年齡、性別分布及病情嚴重程度基本相同(見表1)。
1.2 治療方法: 由于小兒疾病具有來勢兇猛、變化多端、癥狀不典型等特點,臨床醫師不能等到各項實驗檢查結果均出來后才進行治療,因此,在判斷是否細胞感染時我們采用了如下標準: (1)病程≥5天;(2)門診治療過程中體溫正常2天以上又出現發熱;(3)學齡兒童咯出的痰液粘稠或呈膿性;(4)外周血象中白細胞總數>12×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5歲以下>60%;5歲以上>70%;(5)血CRP陽性,凡具備以上2條者考慮為細菌感染「2」。
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每次50~100 mg/kg分別加入50~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天2次,療程5~7 天。治療組每天上午給注射用頭孢呋辛鈉50~100 mg/kg加入50~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在首次靜脈用藥后的6~8小時,給予口服頭孢克洛分散片15 mg/kg,以后每隔8小時口服1次,每天口服2次;一般靜脈用藥時間為9am(靜滴,上午),口服用藥時間為5pm(下午)、1am(上午),療程2~4天;待患兒病情好轉后僅以口服用藥,給藥時間變為9am(上午) 、5pm(下午),給藥劑量、給藥次數均不變,總療程5~7 天。兩組輕癥肺炎常規治療相同,如咳嗽以化痰為主,降溫采用物理降溫、口服布洛芬或肛塞乙酰氨基酚栓等。
1.3 統計學處理: 對兩組患兒治療時間、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實驗室檢查進行比較,所得數據用x±s,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時間、主要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以及炎性細胞恢復等方面的臨床療效相當(p>0.05 ,見表2)。
2.2 不良反應:
全部病例在治療過程均未發生Ⅰ型變態反應、皮疹、肌肉痙攣、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小兒肺炎從病程來說以急性為主,從病理來講以支氣管肺炎為常見,且是嬰幼兒最常見的一種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數由細菌引起,尤以肺炎球菌多見,是5歲以下兒童病死的首位原因,也是兒童抗生素使用頻率最高、數量最大和品種最多的疾病[3]。
抗生素的分類按其殺菌依賴性分類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濃度依賴型抗生素,當血藥濃度超過MIC甚至達到8~10×MIC時,可以達到最大的殺菌效應,其特點是有首次接觸效應及較長的抗生素后效應;第二類為時間依賴型抗生素(非濃度依賴型),即當4×MIC時,MIC和PAE已達最大值,即殺菌效應便達到了飽和的程度,再繼續增加血藥濃度,其殺菌效應不會再增加,其特點為無首次接觸效應,當血藥濃度低于最低抑菌濃度時,細菌很快生長或可再生長繁殖,當血藥濃度達到最低抑菌濃度以上時才有抗菌效應,但當血藥濃度超過致病菌最低抑菌濃度4倍時,殺菌效應達到了飽和程度,再繼續增加血藥濃度,其殺菌效應不再增加。這種情況下,接觸細菌時間才是臨床療效的重要預測因素,因此這類藥物臨床療效的關鍵是延長和維持藥物的有效血藥濃度的時間[4],這就為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治療疾病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此基礎上1987年Quiutiliaui等首先提出了抗微生物序貫療法的概念,即在選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時,選用靜脈(或肌肉)途徑給藥,待病情控制、臨床癥狀改善轉為口服抗生素的一種治療方法,臨床上包括序貫療法、轉換療法、后繼療法、層流療法和降級療法[5],小兒輕癥肺炎使用抗生素時采用腸道內外聯合用藥方法,不僅療效肯定,還減少了患兒因反復靜脈給藥所致的痛苦,同時既達到盡量減少患兒院內感染的目的,又能降低患兒醫療費用、改善醫患矛盾、節省醫療資源,這對解決當前人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有很大幫助的。
總之,在小兒細菌性肺炎治療時,提倡合理使用抗生素,實施和推廣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既可治療疾病又可減少患兒痛苦,還能改善醫患關系,可能是當前醫療環境中兒科醫師比較現實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許積德主編.小兒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51
[2] 李敏,陽勇,廖均. 基層醫院使用抗生素序貫療法治療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行性(附60例臨床資料).中國臨床醫學,2005,12(2):348.
[3] 陸權. 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序貫療法.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3,18(4):196.
[4] 李坪蘇,真偉 抗生素的藥物特性與序貫療法 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3,10(6):2.
[5] 賈東崗,雷招寶,陣雨抗生素的序貫療法及其研究進展 藥學實踐雜志,2004, 2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