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PGIL)的臨床特征,為早期診斷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對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40例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經手術、病理以及內鏡檢查診斷證實。結果:本組男性PGIL發病率較女性高,其比例近。PGIL臨床癥狀主要有體重減少、腹部包塊與腹脹痛。病理學特點為主要為B型細胞瘤。內鏡下可觀察到黏膜不光滑,壁增厚,有不規則性的隆起,糜爛范圍大或者結節狀以及不規則性的潰瘍,胃體、胃竇、回盲部、空腸與右半結腸等為易發部位。結論:胃腸都淋巴瘤在臨床特點以及內鏡表現等方面沒有特異性,鏡下檢查時要對病灶進行多個位點的深挖活檢,以增加陽性率。
關鍵詞: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特征
【中圖分類號】
R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110-01
為探討胃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臨床特征,現將本組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基本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患者,全部患者均經手術、病理以及內鏡檢查診斷證實。以Dauson診斷標準[3]作為依據。患者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為54.9歲,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原發性胃淋巴瘤(PGL)25例,原發性腸淋巴瘤(PIL)15例,PGL組中12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PIL組中9例為男性,6例為女性。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的臨床病史、病理檢查以及內鏡改變等資料。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 潰瘍性與糜爛性PGIL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中上腹疼痛,其他表現為持續性隱痛、飯后加劇合并腹脹,且合并嘔血以及黑便;隆起型病變多數沒有腹痛,腹部包塊多呈活動性,沒有壓痛且邊界清晰。見表1。
2.2 內鏡以及組織學檢查: 本組多數患者為胃腸道淋巴瘤隆起型,占全部患者的比例為50.0,其次為糜爛型與潰瘍型。最易出現病變的部位為胃體、其次依次為胃竇、回盲部、空腸與右半結腸等。潰瘍周圍常見不規則性增生,部分表現為隆堤形,表面可見污穢苔與糜爛,且見出血。隆起型病變多伴糜爛,可見污穢分泌物,容易出血。見表2。
3 討論
胃腸道淋巴瘤(PGIL)來自結外淋巴組織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cs lymphoma, NHL),其在原發性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比例為30%,占全部NHI的5%~19%[4]。本組研究結果顯示,PGIL的常見臨床癥狀為腹痛,其次為腹痛(55.0%),其次為腹脹(32.5%)、腹部包塊(30.0%)與黑便(27.50%)以及體重顯著減輕(20.0%)等。初期臨床表現并不顯著,或者與潰瘍病的表現相似,病情演變時上腹部會產生不適及疼痛,同時伴厭食、嘔血與黑便,晚期才可見惡性病質。
PGIL內鏡下可觀察到黏膜不光滑,壁增厚,有不規則性的隆起,糜爛范圍大或者結節狀以及不規則性的潰瘍。胃是PGIL的多發位置(75.0%,30/40),符合文獻的相關報道。PGL胃潰瘍型潰瘍面較淺,且一般是不規則性的潰瘍,多見平皿狀變化,合并糜爛,濁穢苔,容易出血,潰瘍降部通常有顆粒狀增粗,潰瘍面大。本組結果中潰瘍最小者為1.1cm×0.6cm,有單個或者多個潰瘍。PGIL隆起型一般超過2cm隆起,表面糜爛。本組研究結果中全部病變類型中最多的為隆起型(50.0%),其次為糜爛性(35.0%)與潰瘍型(15.0%)。其中胃部主要為糜爛型,腸部主要為隆起型。PGIL糜爛型多表現為大片狀多個部位,也會表現出全胃合并糜爛。除胃部以外,其他消化道位置也會出現PGIL,本組患者中空腸占10.0%,右半結腸占7.50%,余下部位如左半結腸與食道則相對較少。PGIL臨床診斷有一定的難度,術前確診的幾率不高,內鏡檢查為該病術前診斷的主要方法。胃腸淋巴瘤與胃以癌腸癌的鑒別難度大, 且不易與胃炎以及良性潰瘍區分, 胃淋巴瘤很容易被誤診為胃癌, 本組10例誤診為胃癌占, 6例誤診為腸癌, 7例誤診為胃潰瘍、胃炎以及胃穿孔等疾病, 總誤診率為57.5%。同時,本組62%的胃原發性淋巴瘤為MALT淋巴瘤,初期主要為低度惡性B淋巴瘤。在腸道淋巴瘤中主要為彌漫性大B淋巴細胞瘤。
綜上所述,胃腸都淋巴瘤在臨床特點以及內鏡表現等方面沒有特異性,鏡下檢查時要對病灶進行多個位點的深挖活檢,以增加陽性率。
參考文獻
[1] 虞雪梅. 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 CT 診斷及鑒別診斷[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7): 1140-1141.
[2] 萬偉, 王晶, 景紅梅, 等. 110 例原發胃腸道非霍奇金淋巴瘤臨床特征與預后分析[J].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1, 32(10): 65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