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不典型高血壓腦出血(HICH)的臨床特點,并分析誤診原因,提出預防措施。 方法:對我院收治的26例HICH誤診病例的臨床資料及腦CT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26例HICH患者因高血壓及顱高壓癥狀明顯,而局灶性體征較輕,誤診為高血壓腦病(HE),經腦CT檢查后確診,誤診時間為3~72h;治療2周~1月,基本痊愈7例,好轉14例,無效3例,死亡2例。 結論:臨床表現相似,未及時行腦CT檢查是導致本組誤診的關鍵因素,提示臨床表現應結合腦CT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高血壓腦病;誤診;腦CT
【中圖分類號】
R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174-02
腦出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高血壓是其主要病因。部分高血壓腦出血,主要變現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全腦癥狀,局灶性體征較輕,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誤診為高血壓腦病[1]。自2004年1月以來,本院26例誤診為HE,約占同期HICH的0.58%。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例,男19例(73.08%),女7例(28.92%),年齡42~76(54.2±10.8)歲,就診時病程0.5~24 h,平均6.5±8.7 h。既往病史:26例均有高血壓病史,合并冠心病8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10例,偏頭痛4例。活動時發病20例,休息時發病6例。
1.2 臨床表現: 入院時血壓160/95~180/120mmHg 9例,≧180/120mmHg 17例;26例均有中重度頭痛,頭昏8例,嘔吐22例,意識障礙18例,眼底視乳頭水腫或眼底出血10例,項強5例,失語6例,輕度構音障礙6例,偏盲5例,輕偏癱12例,癲癇發作6例。
1.3 醫技檢查: 所有病例于入院后3h~4d行腦CT檢查,均提示腦出血,20例發病2周后行CTA檢查排除血管畸形及動脈瘤。其中,顳葉出血4例,出血量26~45 ml;枕葉出血3例,出血量24~38 ml;頂葉出血3例,出血量28~40 ml;額葉出血2例,出血量為22 ml和25 ml;外囊出血7例,出血量為23ml~36 ml;腦干出血1例,出血量4ml;小腦出血6例,出血量15~24 ml;側腦室受壓15例,中線移位9例。出血量均采用多田公式計算:出血量=0.5×最大面積長軸(cm)×最大面積短軸(cm)×每層厚度(cm)×層面數。
1.4 誤診及確診經過:本組26例發病后到內科就診,均誤診為HE,所有病例均予以硝普鈉迅速控制血壓[2,3]、甘露醇降脫水降顱壓處理,其中16例予以活血化瘀治療,經上述治療,18例病情部分好轉,8例繼續加重。誤診時間為3~72h。所有病例在入院72h內行腦CT檢查后確診為HICH,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2]。
1.5 治療及轉歸: 經腦CT檢查確診HICH后,全部停用活血化瘀藥物,繼續行控制血壓及降顱壓治療。其中6例行去骨瓣減壓并血腫清除手術,2例行腦脊液側腦室外引流術。按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3],治療1月時,基本痊愈7例,好轉14例,無效3例,死亡2例,死因為腦疝形成致中樞性呼吸衰竭。
2 討論
2.1 疾病概述: 腦出血60%是因高血壓合并小動脈硬化所致,約30%由動脈瘤或動靜脈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液病、腦淀粉樣血管病變、抗凝或溶栓治療等。60%的高血壓ICH發生在基底節區、殼核及內囊區,丘腦、腦干、腦葉、小腦齒狀核區各占10%。ICH的好發年齡為50~70歲,男性稍多于女性,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多有高血壓病史。多在情緒激動或活動中突然發病,發病后病情常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達到高峰[4]。
2.2 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 典型HICH診斷要點:①有高血壓病史,發病后血壓進一步升高;②發病快,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及顱高壓癥狀;由于顱壓高,常有頭痛、嘔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10%病例有抽搐發作;根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引起局灶定位體征,如失語、構音障礙、偏癱、偏身麻木、偏盲等;③腦CT提示腦實質內高密度病灶。HE診斷要點:①有高血壓病史,短期內血壓急驟升高,以舒張壓為主(>120mmHg);②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部分有偏癱、失語和癲癇發作等一過性神經系統癥狀體征;③腦CT或腦MRI提示腦彌漫性或局灶性水腫。二者均為高血壓腦部危重并發癥,臨床表現相似,鑒別要點在于:①神經癥狀體征 HICH神經功能缺失體征固定并可加重,而HE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體征迅速恢復,為一過性;②腦CT HICH腦實質高密度病灶,HE腦實質可見低密度病灶。
2.3 誤診原因: ①知識面狹窄,對疾病缺乏了解。本組病例發病后以高血壓、頭痛為主訴到內科急診就診,入住心血管內科,年輕醫師臨床經驗不足,對高血壓的并發癥HICH及HE鑒別不熟悉,未及時請神經科專科醫師會診,導致誤診的發生。此外,本組病例血腫多位于腦葉、外囊、小腦,即所謂“靜區出血”,該區的局限性損害或受累,對錐體束未造成明顯損害, 肢體癱瘓可不出現或較輕,使醫生放松對HICH的警惕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②HICH及HE均為高血壓并發癥,二者均有高血壓病史,起病急,起病前多有活動或情緒激動誘因,均有全腦及局灶性腦損害癥狀體征,前者表現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后者常表現為失語、吐詞不清、偏癱、偏身麻木、偏盲,臨床表現相似,是導致誤診的重要原因。此外,二者治療相似,本組病例經控制血壓及降顱壓后大部分病情好轉,也導致了誤診時間延長。
2.4 預防誤診措施: 對于高血壓并發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全腦癥狀患者,均應考慮HICH可能;對于存在偏癱、失語、偏盲等神經系統局灶性體征,特別是經控制血壓、降低顱壓治療后,局灶性體征仍存在或進一步加重者,則應高度懷疑HICH。凡是疑診HICH患者,慎用抗血小板集聚及活血化瘀藥物,應及時行腦CT檢查以明確診斷,盡早采取措施防止血腫擴大,必要時手術清除血腫,以免患者病情惡化。
參考文獻
[1] Sander GE,Giles TD. What is the blood pressure goal for the elder patient 75 years of age or older[J]. Curr Cardiol Rep,2011,13(6):485-491.
[2]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16):379-380.
[3] 張少峰,王廷會.以硝普鈉為主治療高血壓急癥62例臨床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4(11):871.
[4] 賈建平,崔麗英,王偉,等.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