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綜合敘述了腦卒中后抑郁的定義、從中醫和西醫兩個方面論證了本病的發病機制及相關因素、臨床表現、判定標準、治療、現狀分析等。
關鍵詞:卒中后抑郁;西醫;中醫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45-0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腦卒中發生后,隨之出現的以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遲滯、活動能力降低為主要表現的復雜的情感性障礙,包括多種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1]。是卒中后主要并發癥之一。此病不僅使患者精神痛苦,而且由于會進一步加重已缺損的神經功能損傷,并延緩阻礙損傷的神經功能修復。是導致腦卒中后致殘率、死亡率急,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1 卒中后抑郁的現狀研究
1.1 發病率:
國內報道此病發病率在30%-50%[2]之間。由于目前對本病尚無特異性生物學指標和客觀診斷標準、無針對此病的專用量表,多采用各種抑郁癥量表進行衡量、調差樣本不全面,臨床醫師對此病認知及重視程度不同,甚至有報道,此病漏診率可達50%-80%。諸多原因,導致發病率統計數值差異較大。但不可否認PSD廣泛存在于腦卒中患者當中,危害性極大,需要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2 發病機制:
目前PSD發病機制的尚無定論,沒有哪種學說可以完全解釋此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變化。在西醫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占主導:立論于神經解剖部位和神經遞質的改變的原發性內源性機制學說;側重于社會、心理等影響因素的反應性機制學說則。中醫也因幾千年的研究傳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此病眾醫家論述頗多,各有見解。
原發性內源性學說:即從生物學角度論證。該學說認為卒中后,大腦病變損傷部位累及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及其通路,使得NE和5-HT的含量下降,傳遞功能受損,導致抑郁發生[3]。
反應性機制學說:從心理角度論證。本學說認為由于卒中為急性發病,患者卒中后立即出現的肢體障礙所導致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處處需要別人照顧、 大腦反應遲鈍,無法準確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詞不達意甚至失語、社會工作無法再完成,家庭生活改變等,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都使患者一時無法接受,由此產生恐懼、絕望、悲觀的念頭,最終導致PSD的發生。
現也有學者提出PSD的發生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先是卒中后病變破壞了負責情緒調節的神經元通路,神經遞質的減少,導致情緒變化;同時患者對卒中后造成的功能的缺損及生活改變,產生悲觀、絕望反應,以及社會對卒中病人的負性支持,由此引發PSD的發生。
1.3 中醫發病機制:
卒中后抑郁,先中風后抑郁,屬因病致郁。病變根源為腦。從腦而論,中風后瘀血阻滯脈絡,血不歸經,氣血逆亂,心神失和,髓海空虛乏源,清竅蒙濁,神明被擾,功能失調。患者對于這種突發性的疾病,無心理準備,隨之產生思慮過度,情志不舒,氣機不暢,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津液輸布失常,脾失健運,水濕痰聚;總之先是腦絡受損,后出現氣機的郁滯,痰濁瘀血的互結,共同導致痹阻腦竅,元神失養,七情內傷,郁郁不歡。
目前本病無統一辨證分型,各家看法不一,如閏詠梅將此病辨證分為風痰阻絡,肝郁氣滯型、肝陽上亢,郁火內蘊型、氣虛血瘀,心脾兩損型、肝腎不足,憂郁傷神型等。
2 臨床表現
2.1 西醫臨床表現:
軀體方面包括睡眠障礙、食欲降低、活動力減弱、精神運動性遲緩或激越。心理癥狀包括喪失自尊、有自責或自罪感,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煩躁、淡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決定猶豫不決、有自殺念頭等。
具體常表現為患者情緒較不穩,時而煩躁不安,激動易怒;時而情緒低沉,不言不語、易流淚;對治療缺乏信心,對康復訓練主動性差,不積極,甚至拒絕。睡眠差,失眠、入睡困難或早醒。食欲差。面對現狀,有患者甚至會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等。
2.2 中醫癥候表現:
精神抑郁、情緒不寧、易煩善哭、失眠善忘、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或細緩。
3 診斷標準及評價標準
目前PSD 沒有單獨的診斷標準。對本病的診斷是以腦卒中的病史為前提,應依據抑郁癥的標準進行診斷。西醫多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及《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一3)。
中醫診斷多是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郁證》、《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癲證》及中國中西醫學會精神疾病委員會1991制定的《情感性(心境)障礙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標準》。
評價標準
常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來評估抑郁程度的變化,愛丁堡一斯堪的那維亞神經卒中量表(SNSS)評估神經功能缺損變化,使用治療副反應量表 (TESS)評價治療后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各種中醫癥候量表評判中醫癥候變化。
4 治療
現代醫學中本病以抗抑郁藥物治療為主,加以多種輔助療法:比如心理治療、電擊治療、針灸治療、高壓氧治療等。中醫推崇整體觀念,全面調節。根據疾病特點分型,采用相應的方劑辨證治療。
5 問題
本病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本病有易復發的特征,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為近期療效分析,缺乏患者隨訪記錄,對遠期療效缺少調研。西藥抗抑郁劑普遍存在的副作用及價格過高等因素,中藥缺乏動物實驗、藥理分析的研究等。
參考文獻
[1] 龍潔,劉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狀態的發生率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1,34(3):145-148.
[2] 于濤,江偉,韓景獻. 針刺治療輕中度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7):978-980.
[3] 孫妍.卒中后抑郁癥的辨證與針灸治療[J].江蘇中醫藥,2004,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