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調查抗菌藥物的應用現狀,分析臨床應用的合理性。 方法:針對各科室手術前后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結果:抗菌藥物臨床使用基本合理,個別存在超說明書、超長用藥,及用藥時機選擇行的現象。結論:應針對抗菌藥物的使用采取有效的干預,進行超長預警,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率,促進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
關鍵詞:外科手術;抗菌藥物;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74-01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醫院感染資料顯示:手術部位感染約占全部醫院感染的14%-15%,站外科患者醫院感染的38%,由此可見,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在預防手術部位感染中非常重要。外科手術使用抗菌藥物很普遍,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是造成院內感染,耐藥菌株和以來費用增加的主要來源。[1]
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38號,簡稱\"38\"號文)的要求對醫院外科手術中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根據出院病例進行回顧性調差分析,依次加強醫院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的規范化管理。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隨機抽出2013年5-12月份病例,出院的外科手術患者100份進行。
1.2 方法:對出院病例進行抗菌藥物醫囑單點評,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室、住院號、出入院時間及診斷、手術時間、手術名稱、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 結果
本院住院病歷顯示,外科手術患者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齡3-78歲。住院時間2-62d。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范圍在1-14天。一類切口手術55例,多為預防性用藥,范圍控制在青霉素類和一二代頭孢菌素類。90%的患者在手術前0.5-2h使用抗菌藥物,且時間不超過24h。30%的患者根據手術時間,個人體質及手術性質給予術后預防用藥,并且35%的患者聯合用藥,時間超過3天。二類切口39人,抗生素使用時間在7-14天。99%的患者術前用藥,70%的患者聯合用藥,45%的患者做細菌培養,使用敏感抗菌藥。二類切口用藥范圍較廣。三類切口6人,均聯合用藥,并做細菌培養,使用敏感抗菌藥。5%的患者頭孢曲松鈉一日一次,一次3克,屬于個別大夫習慣于性用藥,與說明書用法用量不服。10%的患者無指正使用抗生素超過24h.
本院基本按照圍手術期預防用藥的原則,選擇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生素。也存在超范圍、超劑量、超說明書、超長用藥,及用藥時機選擇不當的現象
3 討論
根據《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38號,簡稱\"38\"號文)嚴格控制一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的原則,只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機體抵抗力差,手術時間超過2h、面積大、滲血多,手術涉及重要臟器,異物植入,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補術、異物植入的血管外可手術等可考慮使用。給藥方法要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有關規定,抗菌藥物的選擇,首選一線用藥,當耐藥菌感染時再用二線抗菌藥。術后感染應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選擇抗生素。用藥原則在術前0.5-2小時內,或麻醉開始時首次給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失血量大于1500ml,術中可給予第二劑;總預防用藥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我院一類切口不主張用抗生素,使用一般不超過一種。藥物的選擇多為第一和第二帶頭孢類。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不超過60%。我院抗菌藥使用率83%,嚴重超標。10%的患者存在超說明書、超長用藥及用藥時機選擇不當的現象。不合理的聯合用藥現象時有發生。二類切口均考慮使用抗菌藥,但是,應盡量單品種給藥,單品種不能控制的感染在選擇聯合用藥,盡量做細菌培養,選擇敏感抗菌藥,做到有效地控制感染。三類切口必須使用抗生素,且選擇敏感類抗菌藥。
4 結論
本次調查分析顯示,我院外科大夫在手術用藥過程注重使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手術的感染,同時也遵循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38號,簡稱\"38\"號文)的要求。對不合理想象需要藥學工作者加強抗菌藥物的知識培訓和宣傳。盡量參與到臨床工作中,對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進行監督、干預、指導,進行超長預警,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切實減少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促進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38號,簡稱\"38\"號文)
[2]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
[3] 吳奕生,林嘉民,周圓。乳腺圍手術期抗生素的使用情況分析[1].海峽藥學,2011,23(10);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