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97-01
首次住院的精神病人,與復入院病人比較,藥物療效明顯,住院時間較短,家屬對病人康復期望大。對精神病人實施健康教育,對促進療效,縮短治療周期,降低疾病復發率有重要作用[1]。我院首次住院的精神病人相對集中收治在早期干預病區,現回顧在該區開展整體護理后,對病人進行個體的健康教育情況,同時提出相應之改進對策。
1 一般資料
按1998年10月起入院先后統計整體護理病區首次住院的精神病人55例(分裂樣精神障礙 5例、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7 例、抑郁癥 5例、精神分裂癥38 例),均為女性,符合CCMD-II-R診斷標準。住院時間最短 21d,最長 150d,平均(65.71+35.23)1。年齡最小 16-歲,最大 59歲,平均(1.87+11.64)歲。按照我院制定的精神病人健康教育計劃,由專
業護士對病人進行個體的健康指導,從病人入院第1 天開始,計算至病人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內容(除出院指導外,病人在計劃單上簽名以表示理解)的平均天數,見表1。
表1 教育內容與病人接受的平均時間 (單位:d)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結果回顧分析:病人接受生活自理技能的指導在入院 2周,病人剛入院第1 周,對環境陌生或者正處在癥狀的高峰期,生活起居均處于被動狀態,多由護士協助或督促完成,經過初步的藥物治療,對環境的逐步適應,護士再次進行入院指導,介紹主管醫生和護士,指導病人了解并遵守病房的作息時間,按時進餐,按時休息,做好個人清潔衛生。護士主動關心病人,讓病人感到若生活上有困難護士隨時可給予幫助: 院內為精神病人提供的工療、娛療、音樂治療等,是精神病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在病人住院第* 周后,隨著急性癥狀緩解,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鼓勵病人積極參與,在治療前,告訴病人治療的內容、目的和方法,病人理解并有了大概的印象,再到工娛部或音樂治療室,由治療人員詳細指導病人參與,對精神病人康復將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2.2 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將會影響病人行為和生理狀態。在疾病知識的指導中,護士從疾病的名稱及主要的治療方案著手,在入院第3-4 周,病人表示認可和接受。此時,護士指導病人了解自我,告訴他所患疾病的名稱、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同時,鼓勵病人建立起自信心,讓病人與護士緊密合作,遵循護士的建議,配合治療和護理。
2.3 出院指導在病人出院前1-3d 進行,包括按醫囑堅持服藥防復發,出現藥物副作用的個人應對方法,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飲食,掌握自我調控技巧以適應家庭和社會角色,出院后如何復診等知識。
3 討論對策
3.1 建立良好的治療性關系是精神病人健康教育的基礎。治療性關系是指護理人員以幫助病人為目的所建立起來的專業性關系,可以達到治療性的結果,被認為是精神科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精神科護士和首次住院的病人接觸,護士要根據每位病人的病情,靈活掌握時機,運用溝通技巧。首先主動給病人以關心的信息,如介紹環境、自我介紹以減少病人的不安,建立信任感,病人信任護士,才會放松心理警戒,暴露思想,愿意接受護士的引導。
3.2 美國教育學家 B.S.布盧姆認為:教育活動是一個雙邊活動,應該是雙邊人員(醫護人員和病人)都得到激勵才會產生“自動力”[3],即如果只有醫護人員的“自動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者只有病人的“自動力”而得不到護理人員的指導和訓練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結果[1]。因此,護士要明確健康教育的意義,認識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抱著真誠幫助病人的護理服務觀念,在健康教育工作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反復、耐心地誘導病人理解教育內容,護士要指出病人的能力和潛力,鼓勵病人建立自信,重新恢復身體和精神的健康。
本健康教育計劃是把疾病的知識、藥物知識及有關輔助治療等交給病人,讓其了解發病、治病的一般常識,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在護士幫助病人了解自我,適應角色的轉換,促進疾病的康復中收到一定的效果。對康復期病人維持健康的自我認識、與家屬的溝通和指導尚且不足,本人認為補充完善上述內容,更能體現現代護理觀念貫穿于護理工作中。
3.3 在個體健康指導的基礎上,組織群體健康教育,包括定期的病人和家屬健康教育講座,例如常見精神疾病的癥狀表現和家庭護理知識等;整理卡片或通俗易懂的護理知識作為宣教資料發給病人或家屬閱讀學習,這樣可節省時間和人力,受益面更廣。
3.4 對精神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僅要對病人,還要對其親屬進行指導[2]。首次住院的病人家屬希望病人盡快康復的心情迫切,護士需指導家屬既要關心病人和多探視,又要耐心傾聽病人的談話,即使病人所說的是病態癥狀,也不與病人爭辯。
3.5 護士每周有 1-2次與家屬見面,告訴他們病人目前的疾病進展或康復情況,主要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共同幫助病人,促進疾病康復。即10名左右的康復病人組成1組,病人選出小組的主持人,由護士引導病人交談自己的感受、困擾、擔憂或提出問題,組員自由發言,共同討論,介紹自己曾出現同樣困擾時如何應對等。實行病友間的互助互慰,也為病人提供交流和宣泄的場所。
3.6 對康復期病人進一步講解有關疾病的機制,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學會自我控制,增強自信心,樹立自我形象。告訴病人康復后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履行正常人的角色,并嘗試從中獲得樂趣和安慰,享受滿足感。
參考文獻
[1] 戴喜玲,趙永青(對精神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思路[J](中華護理雜志,2011,5(10):144
[2] 李顯鳳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0
[3] [美]布盧姆(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