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98-02
近幾年來膽結石的發病率在逐漸升高,與人們的飲食不合理、營養不均衡、不良生活習慣與疾病等引起機體內環境酸堿失衡有關,加上平素對該病的病因沒有很好的重視與預防,則導致發病率越來越高。膽結石是依附與膽囊與膽總管內的石性顆粒,大小不等,急性發作時,屬于消化機能障礙引發的急性病癥。呈急性炎癥,發作性腹痛。由于結石形成部位不同,導致癥狀也有差別。如果結石形成與膽總管內,引起膽總管梗阻、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并導致嚴重并發癥:如皮膚鞏膜黃疸、膽管炎、胰腺炎或膽道型休克等;個別患者因為膽結石急癥發作或并發癥嚴重而威脅生命。該病對人們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對膽結石的成因進行分析和對高危人群的預防尤顯重要,對降低膽結石的發病率有巨大的意義。
1 淺析膽結石的成因
膽結石是人體內膽道系統(包括膽囊)機能障礙,致使膽汁淤滯,聚集,融合促發結石形成。臨床上根據膽結石形成的部位及化學性能,出現不同型分類:⑴ 按膽結石形成部位:① 膽囊結石占有發生率比例較高;② 肝內膽管結石次之與膽囊結石、③膽總管結石戰友較少發病比例。⑵ 按結石自身化學性能:①膽固醇結石 ②膽色素結石 ③混合型結石(即膽固醇結石與膽色素結石二者的混合物)。
1.1 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膽固醇結石的形成機制滿 需要足兩種內環境要素:⑴膽汁中膽固醇 過度飽和;⑵ 結石成核過程異常,膽固醇 /磷脂比值>1.核泡不穩定,容易析出結晶,集聚凝滯;⑶ 膽囊自身舒縮功能障受損,影響膽汁不暢。同時,析出的結晶狀體,粘與膽囊壁上,凝聚與生長,由小變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石形態。
1.2 草酸鈣結石的形成:
最新有研究顯示,膽結石主要是體液酸化,特別是膽囊中的膽汁酸化導致膽囊中的膽固醇不斷濃縮,最后形成膽結石。
1.3 分析膽色素結石的形成:
膽色素結石包括黑色結石和棕色結石兩種,二者形成部位有特點,黑色結石主要在患有肝硬變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膽囊內形成,而棕色結石則既可在膽囊,又可在膽道內形成。任何原因導致的膽道細菌感染是原發性膽管結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膽結石的高危人群
膽結石發病機率多與年齡、性別有關聯,呈現不同動態性比例。臨床研究由于女性雌激素在結石形成中發揮作用,發病出現的男女比例值:1:3,并患病與年齡呈比例改變,分析老年性男女比例值為1:2.同齡男性與育齡婦女的患病比率超過1:3,而在七十歲以后則下降到1:2。其它誘發因素,患者不節制飲食后,營養超標導致肥胖;孕期婦女,攝入營養豐富的高脂食物,餐后零食者增多,活動量過少造成胃腸外營養過剩,成為提高促發膽結石的風險系數的弊處。
2.1 女性患病幾率高:
臨床中年女性患有膽結石機率高,主要原因是女性自身雌激素高,會影響肝內葡萄糖醛酸膽紅素的形成,使非結合膽紅素增高,成為促發膽結石的不利因素。同時,妊娠期婦女,或多次懷孕,血中膽固醇增高,使之沉淀,雌激素高,影響正常膽囊排泄,大量結晶體滯留在膽囊內,促發結石。
2.2 體質肥胖促發結石:
體質肥胖者,由于攝入的體液呈酸性,而膽結石是由于體液酸化,特別是膽囊中的膽汁酸化導致膽囊中的膽固醇不斷濃縮,最后形成膽結石。維持體液弱堿性,多吃堿性食物,多喝堿性水是預防和治療各類結石的最佳手段。因此對于平時愛吃高脂肪、高糖類、高膽固醇食物,都可加重肥胖體質,也形成結石的奠基作用。臨床反饋結果:超于體重超過正常標準15%患者,好發膽結石較比正常人高出5倍。中年體胖女性,活動量少,新陳代謝緩慢,容易造成膽囊和膽總管收縮能力減弱。故易患膽結石。
2.3 早餐空腹 增加膽汁濃度:
長期早餐空腹,進食量少,不能刺激膽囊及時排空,造成膽汁濃度的增加,也為細菌提供繁殖的環境,也是促進膽結石的形成的重要環節。
2.4 控制餐后進零食的不良習慣:
隨之生活條件改善和舒適的環境氛圍,餐后吃零食后,可導致腹腔內壓增高,抑制胃腸道蠕動,影響膽汁排泄,與此同時,飯后靜躺或久坐,阻止膽汁酸的重吸收,使得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正常比例失調。
2.6 肝硬化者:
患肝硬化患者,由于膽囊收縮功能大幅度的減退,影響排泄膽汁,膽囊排空受影響、加之膽道靜脈曲張、血中膽紅素升高都都會誘發等因素膽結石發生。
肝硬化促發膽結石,有兩種病理因素,⑴患病時,肝臟滅活雌激素能力降低,使體內雌激素達到高值狀態,影響膽囊正常排泄;⑵肝臟出現硬化后,膽囊收縮功能發生了障礙性的改變,影響膽囊排空效果,同時,門脈高壓及血中膽紅素升高等病理性改變都構成膽結石發生的誘因。
2.7 遺傳因素:
需要重視遺傳因素對形成膽結石的影響,臨床統計病例中,膽固醇膽石癥患者多由近親中經常產生。
2.8 膽結石是膽囊癌變誘因:
臨床中,膽結石一般與膽囊炎并行存在,慢性炎癥及膽結石內膽酸、膽堿對于膽囊進行長期反復的刺激,極易使膽囊粘膜壁發生病理性改變,膽結石是癌變前兆,許多患者兩種疾病同時存在。
所以,對膽結石的成因要重視,并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防范,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范與治療,可以降低膽結石患病風險。
3 采取膽結石的預防對策
3.1 預防膽結石應注意飲食調節:
膳食要多樣化,維持體液弱堿性,多吃堿性食物,多喝堿性水。為清膽利濕、溶解結石膽結石,建議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體內維生素A維生素C,飲食宜清淡少油,多食用魚及海蝦類,此外,忌油炸冷食,忌食太多的動物脂肪,忌辣及刺激性強的酒。總之,病從口生,要減少體內膽汁淤積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3.2 生活要有規律,戒煙限酒,按時起居,不能暴飲暴食,按時吃早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降低患膽結石的危險。
3.3 注意勞逸結合,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促進膽囊平滑肌的蠕動,增加膽管肌的收縮力,防止膽汁淤積。
3.4 避免發胖,體重要控制在正常標準15%以內。
3.5 減少妊娠次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預防措施。
由此看出,膽結石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不合理飲食和生活習慣不佳等等關系密切,對一些易患該病的高危人群進行普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膽結石的防治知識,通過采取上述的預防措施,改變生活和飲食不良習慣,改變人體內環境,去除其產生結石的基礎物質,有效的防止膽結石的產生,可促進膽汁分泌,疏通膽小管及微細膽小管內膽汁的瘀積,并增加膽管舒縮功能,舒張膽總管括約肌,提高排除異物的能力,對降低膽結石的發病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