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本是交流平臺,卻被一些營銷公司用作營銷、推廣盈利的工具,每天面對各種亦真亦假的養(yǎng)生信息,我們要學會判斷其科學性和可靠性,切勿被“微時代的偽科學”迷了眼睛,盲目相信或轉發(fā)
人物出鏡:吳建平 國家高級營養(yǎng)講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yǎng)師
謝俊梅 成都紅高粱海鮮酒樓董事長 新浪微博:@霜晨月xjm
2014年5月,《焦點訪談》以“微波爐的秘密”為題,曝光一些微信上的健康謠言。起因是一篇題為《微波爐廠家打死都不說的驚人秘密》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這些秘密包括:微波爐輻射會致癌、微波爐烹調食物會導致營養(yǎng)流失,還有其它很多嚴重危害。真是這樣嗎?欄目組專門走訪了天津師范大學的青年學者實驗室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等相關權威機構,請專家進行微波爐輻射測試、微波爐烹飪食物等實驗,事實證明,這篇在微信朋友圈轉發(fā)量極高的所謂“驚人秘密”,根本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的造謠。
微波爐的秘密是揭開了,可在微信朋友圈中以及微博里還有許多聳人聽聞的謠言,像“食物相克”、“這些有毒家常菜千萬不可食”、“榴蓮致癌“等等這樣打著科學、養(yǎng)生旗號的“偽科學”文章流傳甚廣。細心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養(yǎng)生文章中間或結尾處都是求分享、求關注該貼的公眾號,以“關注養(yǎng)生”的噱頭來吸引更多粉絲,成為所謂的公眾“大號”,由此做為廣告營銷的平臺。
微信、微博本是交流平臺,卻被這樣一些營銷公司用作營銷、推廣盈利的工具,每天面對各種亦真亦假的養(yǎng)生信息,我們要學會判斷其科學性和可靠性,切勿被“微時代的偽科學”迷了眼睛,盲目相信或轉發(fā)。本期我們就微信、微博中流傳甚廣的“飲食傳言”采訪了國家高級營養(yǎng)講師吳建平和成都紅高粱海鮮酒樓董事長謝俊梅,共同探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問題,一起擦亮眼睛,通過科學驗證真假。
海鮮謠言篇
謝俊梅:首先我來說說曾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關于大閘蟹的帖子,文章配圖是一片很臟的水域上面還飄著狗的尸體,說大閘蟹是從里面養(yǎng)出來的,而且還用了激素和飼料喂養(yǎng)。眾所周知,大閘蟹的上品就是:口感的鮮甜。養(yǎng)出口感鮮甜的大閘蟹沒有別的訣竅,就是水好。任何一個養(yǎng)殖戶都明白,養(yǎng)水產品的關鍵就是水好,臟水里長出的東西會腥臭無比,無法進入市場!我在2007年的時候去過陽澄湖基地,當時到的地方是蘇州唯亭鎮(zhèn),親自看了養(yǎng)殖基地,我可以告訴你說,那個帖子說的幾乎都是錯的。
傳言一:海鮮啤酒同吃引發(fā)痛風
網絡說法:在吃海鮮時最好別飲用啤酒。蝦、蟹等海產品中含有的嘌呤在人體代謝后會形成尿酸,而尿酸過多會引起痛風、腎結石等病癥。如果大量食用海鮮的同時,再飲用啤酒,就會加速體內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鮮的時候,千萬別喝啤酒,否則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謝俊梅:這應該跟地域和體質有關系。比如說,廣東和福建,他們經常是海鮮加啤酒這種飲食結構,你看廣東的海鮮啤酒銷量都很高,但并不是痛風高發(fā)地。飲食更多跟體質有關,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比如消化能力差的人,就別亂吃東西。
吳建平:不能說完全錯,只是它并非是問題的全貌。嘌呤確實會代謝成尿酸,尿酸累積會導致痛風,不過嘌呤在食物中廣泛存在,并非只存在于海鮮中。對于健康的人來說,偶爾海鮮加啤酒沒有什么太大的痛風風險,然而對于痛風病人來說海鮮啤酒同吃,會加劇痛風病情的風險,不建議海鮮與啤酒同吃。其實對于痛風病人來說,任何酒精飲料都應該避免同高嘌呤的食物同食,包括動物內臟,不僅僅是海鮮。且痛風病人最好不飲酒。
傳言二:吃海鮮后喝茶長結石
網絡說法:茶葉中含有鞣酸,能與海鮮中的鈣形成難溶的鈣。在食用海鮮前或后喝茶,都會增加鈣與鞣酸相結合的機會。因此,在吃海鮮時最好別喝茶,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
吳建平:茶葉中含有的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化學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堿、茶多糖等。但如果長期喝濃茶會影響消化功能,茶中的鞣酸會阻礙鐵質的吸收,特別是缺鐵性貧血的人,應該避免喝濃茶,要補充富含鐵的食物。在飲食中,海鮮是優(yōu)質蛋白很好的來源,主要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對身體有益。如果不是飲用濃茶,對身體不會造成影響。(我國福建等沿海地區(qū)居民經常吃海鮮,同時也酷愛喝茶,也沒有喝茶長結石)。當然,如果飯后半小時以后喝茶,可能更科學一點。
傳言三:海鮮和維生素C同吃會中毒
網絡說法:多種海產品,如蝦、蟹、蛤、牡蠣等,體內均含有化學元素砷。一般情況下含量很小,但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可能使這些動物體內砷的含量達到較高水平。蝦體內所含砷的化合價是五價,一般情況下,五價砷對人體是沒有害處的。理論上講,高劑量的維生素C(一次性攝入維生素C超過500毫克)和五價砷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會轉變?yōu)橛卸镜娜齼r砷(即我們常說的“砒霜”),當三價砷達到一定劑量時可導致人體中毒。
吳建平:這種說法有些道理,大家都知道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在我們飲食中,一般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C,如果說大家一起聚餐只要吃海鮮就不能吃蔬菜水果了?這種可能性不大,關鍵在于量上。要達到砒霜的程度必有兩個條件;一是吃海鮮時,大量的維生素C的攝入,有時要在攝入上千毫克以上;二是海鮮受到五氧二化坤的污染才能發(fā)生,兩者同時具備的可能性很低。
謝俊梅:這里我有一個經歷要分享給大家。海鮮不能和什么水果一起吃?柿子。我在2001年的時候去北京,當時是去考察,除了早餐,午餐晚餐都在海鮮酒樓吃的,換著不同酒樓不同花樣吃。當時又正趕上北京的脆柿子上市,我覺得超級好吃,除了正餐每天還吃很多柿子,連續(xù)吃了三四天,晚上在酒店撐不住了,上吐下瀉。后來我才知道從中醫(yī)來講,這兩個食物都屬涼性,容易引起體內涼氣過重,腹瀉。而且柿子中含有鞣酸,遇到水產品中的蛋白質,會沉淀凝固,形成不容易的消化的物質。所以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不要同時大量攝入海鮮和柿子,其實任何食物你少量吃,一般不會對身體有害處。
水果篇
傳言一:牛奶和橘子不能同吃
網絡說法:剛喝完牛奶就吃橘子,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影響消化吸收,而且還會使人發(fā)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吳建平:這個說法不能成立;在我們的飲食習慣中,米飯、雞蛋、肉類都富含蛋白質,也都是和牛奶中的蛋白質元素相差不多,很多人飯后吃橘子也沒有出現(xiàn)過腹脹、腹痛、腹瀉的癥狀,當然有的人本身有胃腸疾病,可能會出現(xiàn)網上所說的癥狀,但不是普遍性。
傳言二:蘿卜和水果不能同吃
網絡說法:近年來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后,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fā)或導致甲狀腺腫。
吳建平:這樣的說法不科學,蘿卜確實屬十字花科的植物,有降低碘吸收率的作用,但引起甲狀腺腫的麻煩,只有在缺碘的情況下存在。然而目前我們所食用的鹽都是加碘鹽,每天又不缺乏食用的動物性食品,所以有充足的碘供應,即便天天吃蘿卜和水果,也不至于引起甲狀腺腫的問題。所以同吃是可以的。
家常菜類
傳言一:紅白蘿卜不能混吃
網絡說法: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紅蘿卜中卻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它會破壞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一旦紅白蘿卜配合,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就會喪失殆盡。不僅如此,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調時,紅蘿卜都充當了破壞者的角色。還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類似紅蘿卜的分解酵素。
吳建平:這種說法不正確;首先所指的紅蘿卜應該是“胡蘿卜”,胡蘿卜所含的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在加熱中很容易被分解。再有白蘿卜維生素C的含量也不是很高,如果一起吃的時候可以把胡蘿卜炒了或加熱后再吃白蘿卜,是沒有問題的。相反胡蘿卜富含β—胡蘿卜素,常食用對保護眼睛很有幫助。
謝俊梅:這里說到蘿卜,我想建議大家在選購蔬菜時多考慮瓜果類和根菌類。可能很多朋友都有多吃青菜的概念,以前我也特別喜歡葉子菜,但現(xiàn)在普通菜市場上銷售的青菜,很多都使用了膨大劑和去掉青菜表面斑點的藥物,而且因為青菜不像根菌類,它是直接接觸空氣的,所以很多都沾染了農藥,最好長時間浸泡后食用。除非有好的來源渠道的,比如有機農場。
傳言二:土豆燒牛肉引起腸胃功能紊亂
網絡說法:由于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的濃度不同,就勢必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引起胃腸消化吸收時間的延長,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
吳建平:這個說法不正確。首先我們要了解土豆主要的成分是淀粉,另富含維生素C和礦物質鉀,是低熱量的食物,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說,是可以代替一部分主食的,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生成指數(shù),是糖尿病患者的佳品。如果說土豆燒牛肉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也就是說淀粉和蛋白質不能一起吃了,米飯、饅頭、面條這些含淀粉的食物也不能和魚肉、蛋和大豆一起食用,那么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美食都不能一起吃了,其實是笑話,相反土豆燒牛肉在胃腸消化過程緩慢,飽腹感強,有利于糖尿病患者食用。
傳言三:小蔥拌豆腐不能吃
網絡說法:豆腐中的鈣與蔥中的草酸,會結合成白色沉淀物——草酸鈣,造成人體對鈣的吸收困難。
吳建平:這個說法不科學,在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蔬菜都含有草酸,如果按這種說法,當天我們吃了豆腐就不能再吃任何蔬菜了,否則會導致豆腐里的鈣無法吸收。草酸與鈣在體外試驗中確實形成草酸鈣,然而我們食用小蔥拌豆腐,一個人很少會出現(xiàn)吃下一斤豆腐和一斤小蔥這么大的量,而且植物性的草酸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少量的小蔥拌豆腐不足以形成草酸鈣。
蛋類
傳言一:苦瓜炒蛋如毒藥
網絡說法:苦瓜性寒,雞蛋也是寒涼之物,兩者加在一起,非常嚴重。
吳建平:沒有什么科學道理。相反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說,苦瓜雞蛋是糖尿病患者的很好飲食,也很適合高血壓、高脂血癥患者食用,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是很好的蔬菜食物,單從苦瓜的營養(yǎng)特點來說;苦瓜含有鉻和類似胰島素的物質,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苦瓜還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預防癌癥的功效。對于雞蛋來說;是優(yōu)質蛋白很好的來源,且氨基酸組成與人體組成模式接近,生物學價值達95%以上。全蛋蛋白質幾乎能被人體完全吸收利用,是食物中最理想的優(yōu)質蛋白質,兩者共同食用,有很好的營養(yǎng)價值,不僅適合大眾人群食用,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保健食物。
傳言二:吃雞蛋不能喝豆?jié){
網絡說法:雞蛋中的粘液性蛋白會與豆?jié){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從而失去二者應有的營養(yǎng)價值。
吳建平:生豆?jié){中確實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對人體吸收蛋白質有一定的影響,生豆?jié){還會造成腹瀉中毒等,但生豆?jié){加熱煮熟后,胰蛋白酶抑制劑會被破壞,所以豆?jié){只要煮10分鐘,再與雞蛋同吃就沒問題了。不過也不提倡生吃雞蛋,生雞蛋黃中很容易有沙門氏菌的滋生,所以最好是吃熟雞蛋。
傳言三:茶葉蛋有毒
網絡說法:茶葉中除生物堿外,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于消化吸收。
吳建平:這個說法不正確,酸性物質和鐵結合有毒、不利于消化吸收之說,在科學原理上就是錯誤的。事實上各種水果中的有機酸可以將植物性鐵熔化,促進鐵的吸收。再有,有試驗證明;高濃度的茶堿在一定的實驗條件下與鐵結合,但雞蛋含鐵量并不高,所以煮茶葉蛋時出現(xiàn)網絡說的情況很低。再有雞蛋本身不是補鐵的食物,雞蛋中的鐵元素原本就不易吸收,吸收率3%,因此和茶葉無關,肉類食物才是補鐵最好的食品。
總結
微信、微博都是科技進步的產物,都需要科學合理地使用,當面對網絡中喧囂的謠言時,我們要學會客觀的判斷,例子是有限的,學會總結經驗才是判斷這些模棱兩可傳言的法寶。
吳建平:很多食品安全的研究,是根據(jù)食品化驗研究的數(shù)據(jù)得來的,說起來話就長了。其實我們很多關于食物相克的觀點都不是很科學的。比如“小蔥拌豆腐”中的小蔥的草酸問題,每100克含草酸很低,在食物草酸含量表里,很本就忽視小蔥,在通過消化吸收的過程,對鈣的吸收,很本就形成不了太大的妨礙,再有了解營養(yǎng)的人都知道,豆腐是植物類最好的蛋白質來源,所以補鈣不是它的最重要的任務,相反牛奶是我們鈣攝取的最好來源。其他問題也差不多,有的寫這方面文章的人不太了解植物化學方面的知識和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在消化吸收的過程會損失好的營養(yǎng)素,相反也會消耗壞的營養(yǎng)素。
謝俊梅:在飲食上我的生活經驗就是:第一,知道是不夠健康的東西就少攝入,比如之前說到的青菜貨源渠道不穩(wěn)定。第二,如果找到了值得信賴的購買平臺比如有機農場,就盡量在值得信賴的平臺購買,當這樣的人群在增多時,普通商販就會反思,是否不該過多打農藥?也許就會朝有機農場發(fā)展著走,就是用一個點來帶動一個面。第三,如果找到了好東西,特別是根菌類的,可以多儲藏一些。比如來自攀枝花偏遠郊縣的惠東土豆,它的土壤、水、空氣都幾乎沒受到污染,化驗也是全部達標的,所以惠東土豆快下市時,我就會存一些,大量選購值得信賴的產品,采取排他的措施,當這種人群比例比較大的時候,就會倒逼不良商販或者菜農果農,讓他們學會按照名牌產品的規(guī)格來做,中國的食品也就更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