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匆匆,歲月飛逝。如古詩云:“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故,志士、良人、善者、賢達等,無不建樹偉業,造福人類。人生幾何,壯志凌云者,不曾蹉跎歲月。“人生七十古來稀”,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英雄一去豪華盡,不覺兩鬢白如霜。珍惜年華,未老先防;意氣風發,老當益壯。此乃激勵雄心壯志,書寫燦爛春秋之豪邁作為。
據古籍記載,魏武與皇甫隆令曰:“聞卿年出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此盛事也。所服食導引,可得聞乎?”隆上書對曰:“人之所貴,莫貴于生。生不再來,逝不可追,何不抑情養性以自保?臣聞到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常朝朝服食玉泉。玉泉者,口中唾也。琢齒二十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練精。”可見養生之道,不管是帝王還是百姓,都十分重視。
晉代養生學家、丹藥學家葛洪曰:“養生以不傷為本。”太乙真人云:“咽精液(唾液)養臟氣,美飲食養肝氣,少思慮養心氣。”這一論述,言明了養生之道的要訣。明代顧炎武詩云:“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善養生,力保朝氣;善養生,力強體魄;善養生,力求天年。養怡之福,幸甚至哉。
宋代黃庭堅詩云:“人得交游是風月,天開圖畫即江山。”善養生之道,重保健之法,終身以高壽,可謂善哉。
人生一世,度過花甲之年,古來之稀、贏得天年高壽,可謂福矣。人類歷史中,尚未有長生不老者,而就人的生長期與自然直關系而言(自然壽命約等于生長周期的5倍到7倍),人的自然壽命應該是100到140歲左右。但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往往令人難以達到自然壽命的極限。
客觀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主觀因素的形成,卻受自我制約所左右了。因而,益壽之道,“我命在我不在天”也。為此,請謹記以下延年之法:
少吃葷,多吃素;少飲酒,多喝茶;少吃靜,多活動;少疲勞,多沐浴;少煩惱,多喜樂;少憤怒,多歡笑;少房事,多養身;少說話,多養神;少服藥,多食療;少憋氣,多豁達;少貪婪,多清心;少作惡,多行善;少奸譎,多積德;少吸煙,多食果。
人,信念不一,觀念不同;性格不一,品行不同;條件不一,情趣不同;身世不一,處世不同。因此,健康人之所期,長壽人之所求,何樂而為?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