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念著童年時代吃過的零食,細數著童年時候玩過的游戲,也許還會翻翻自己的箱子抽屜去尋找童年玩過的玩具;再次觀看小時候喜歡的動畫片,重溫童年時代的影視劇,聽聽童年時喜歡的歌曲,或許是回到母校去走一走看一看……
70后的懷舊情懷逐漸地產生了共鳴。
童年始于1970
70年代,軍綠書包是孩子們的LV,樣板戲是他們的流行音樂,饞嘴的孩子有了零食,“小喇叭”節目成了很多孩子們童年最信賴的伙伴之一。童年的味道,而后在漫長的歲月中一次次被想起,當你試圖重溫時,總會憶起一段對往日時光的追溯。
Part1 記憶中的味道
1.爆米花
一個老頭扛著一口葫蘆樣的黑鍋,走街串巷,不時傳來“轟”的一聲巨響,便將大米變成了白白的爆米花,這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魔術!
2.棉花糖
5分錢一團,一勺勺的糖進去,一團團棉花出來,棉花能吃,還是甜的!
3.果丹皮
1毛錢一根,很多人都是吃它長大的。現在也很容易買的山楂制品,唯獨少了那份一條吃一天的珍惜感。
4.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絕對貨真價實!5分一根,以致于將后來的5毛一根的“娃娃頭”驚為天人。
5.泡泡糖
長長的一條,用紅一半白一半的紙包著,上面有一個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它才是絕對的“大哥”!
6.油條
那時的油條不叫油條,叫香油果子。是純香油炸的,色澤金黃,又香又脆,才5分錢一根呢!
7.山楂片
那時的山楂片包裝很簡單,10片一小筒,片薄味酸甜開胃,價格便宜,老少皆宜。
8.無花果
永不落伍的經典黑白大字包裝,最誤導人的水果干沒有之一,很難想象新鮮的無花果如此甜美多汁。
Part2 時髦游戲大盤點
1.打彈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數枚,輸者將喪失對彈珠的所有權。玩法通常是“出綱”或“打老虎洞”。
2.拍畫片
男孩子玩用煙紙殼折的,女孩子玩糖果紙折的,比看誰能將畫片拍翻背。勝者手里總是握著厚厚一摞臟乎乎的畫片,但當時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滾鐵圈
當時玩的比較多,后來慢慢失傳了,可能是因為沒事背著個大圈比較傻氣吧。
4.抓棋子
難度相當大的游戲,講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顆軍棋子和一個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趕快接球,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輸。
5.撞拐子
最具男子氣概的戰斗。曾經有一個膝蓋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讓我再來一次,我會選擇從旁邊撞!
6.鋼槍打老虎
找一些硬紙片,畫上鋼槍、老虎、小孩、小雞、蜜蜂、禿子,每樣8張,共48張。游戲規則是:鋼槍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小雞;小雞餐蜜蜂,蜜蜂蜇禿子;禿子扛鋼槍。
我們的 70年代
貫穿70年代前半期的娛樂主題比較單調,樣板戲、革命歌曲、革命舞劇、革命電影、紀錄片,幾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續下來。
70年代,是票券的年代。什么糧票、布票、油票、糖票、肉票等,所有東西都是憑票供應,而且還是限量。那會兒吃肉,就是衡量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逢年過節辦喜事的時候才能吃到肉。
70年代早期提出的口號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到了后期,戴著各種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來的親友恢復往來,一色的藍螞蟻、綠軍裝到喇叭褲、西服,一色樣板戲、革命歌曲到《鄉戀》,電影從《上甘嶺》到《追捕》,從“上山下鄉受教育”到“恢復高考”,禁錮下的生活形態的改變似乎是頃刻間發生的。
當時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表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