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小小的竹簽,穿上幾個鮮紅的、裹著冰糖、粘著芝麻的山楂,咬上一口,那酸、那甜、那香、那脆真讓你透心的舒服。對高家人來說,糖球意味著什么?這小小的高家芝麻糖球,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高家的糖球之路
糖球,也叫冰糖葫蘆,是一種集酸甜香脆為一體的中國美味傳統小食品,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說到糖球會上的老字號,就不能不提“高家糖球”。從高家糖球的創始人高炳南做糖球算起,至今已經有80年了。高炳南從1937年便開始制作糖球沿街叫賣。從那時起,在每年的海云庵糖球會上,“高家糖球”以其色美糖脆,甜里透香,吸引著趕會的人們。
高仕湘的父親高炳南,13歲從濟南來青島闖蕩,一到冬天老人就會做點糖球,貼補家用。慢慢地,憑借著酸甜可口、嘎嘣脆的好糖球,老高家在廣饒路一帶闖出了名氣。1990年,原四方區開始在海云庵舉辦糖球會,第一次參會的高家糖球一炮打響。
“高家糖球”曾跨地區經營。1994年冬,高家父子揮師南下來到深圳,欲將“高家糖球”光大南國。不料南方氣溫高,不利于糖球制作,再加上那兒人吃東西少,一支糖球幾個人吃,結果賠了3萬多元。1996年,北上哈爾濱,由于北國天氣寒冷人們不大食用,又賠了1萬多元。幾經失敗,高家得出一個道理,只有青島才適合“高家糖球”的發展。
糖球,賣的就是個心
最初高家糖球贏得贊譽,靠的是不同于別家的好味道,而后來,這小小的糖球,之所以能走南闖北、走出國門,靠的是高家人的用心和堅持。就像高仕湘說的那樣,“賣糖球賣得是個心。我們希望這酸酸甜甜的老味道,連同那誠實守信、將心比心的生意經,都能一代代傳下去。”
作為青島的老字號,高家糖球現已被評為終身成就。80多年的沉淀,讓高家作糖球有了一套急火熬糖法,講究的是眼疾手快看火候,將糖熬到160度到180度之間沾山楂,口感香甜酥脆。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高家糖球中的絕活——拔絲糖球,引無數食客慕名前來。只見那澆上糖稀的糖葫蘆,在大師用著巧勁的手中瞬間一捻,剛剛澆上去的熱糖漿便向四周甩了出去,同時遇冷變成了白色的細絲,那毛絨絨的“拔絲糖球”就出現了。高家的糖球在精明聰慧的后人的手中得到了完美的傳承和有創意的光大,古老的民間美味食品,不經意間又穿上了一件漂亮華麗的外衣。
傳承高家老手藝 續寫糖葫蘆神話
從1994年正月的糖球會之后,高家糖球的生意可以說非常紅火了,攤位前人頭攢動。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一年卻是高炳南老先生最后一次參加糖球會了。高炳南是一家之主,始創了“高家糖球”,可老人走后,誰來執掌“高家糖球”便成了高家的頭等大事。
就這樣,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高仕湘從父親手里接過了糖球生意。之后的十幾年里,高仕湘開著改裝的糖球大篷車,帶領著高家班,遠赴濟南、濰坊趕廟會、去韓國仁川參加中國民俗文化節,憑借著看家絕活“雪里紅”闖蕩四方。漸漸地,“高家糖球”的生意興隆,高家四兄弟生活也紅紅火火。
轉眼間,高仕湘扛起糖球生意的大旗20年了,如今,54歲的他再輾轉參加各種節會,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2005年后,他就一直在為高家糖球的傳承問題發愁,究竟誰能接過這老輩的手藝并把它發揚光大呢?最初,他把目光落在了兒子高洪亮身上。不過,1987年出生的高洪亮,體育成績很出色,對做糖球,卻并不感冒。2006年年底,高洪亮卻憑借出色的綜合素質成為一名光榮的駐港部隊士兵。6年的軍旅生涯,似乎讓高洪亮與父親經營的糖球生意越走越遠,連高仕湘自己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然而,事情在2012年年底又有了轉機。20年前那個穿著綠色衣服、頭戴棉帽的小男孩,走到了高家糖球的前臺。如今,高仕湘的兒子高洪亮終于扛起了高家糖球的大旗,這讓喜歡糖球的食客們松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