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尋找可能導致疲勞狀態產生的危險因素及保護因素。方法: 對哈市南崗區中小學教師共979人展開疲勞問卷調查,并應用多因素非條件性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處理實驗結果。結果: 疲勞的產生與性別、年齡、全身肌肉酸痛不適、四肢沉重無力、頭暈、醒后困倦不解乏、胸悶有關。結論:性別和年齡是疲勞狀態產生的保護因素;全身肌肉酸痛不適、四肢沉重無力、頭暈、醒后困倦不解乏、胸悶是疲勞狀態產生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教師;疲勞,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195【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011-01
隨著現代化社會進程推進的加快,疲勞已成為一個嚴重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阻力因素。1982年美國第五屆國際運動生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將“疲勞”定義為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其機能在特定水平上的(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1]。目前,有關疲勞的研究大多還集中在運動競技中如何快速消除運動性疲勞、恢復體能、提高運動員訓練與比賽成績等方面,而對日常工作、生活中常見的疲勞仍缺少準確、規范的描述和定量測量方法。
為此,我們于2009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1醫院體檢中心針對哈爾濱市南崗區中小學教師展開疲勞問卷調查活動,通過分析所獲得的有效疲勞調查問卷,找出可能導致疲勞發生的危險因素及保護因素,為抗疲勞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實驗對象和方法
實驗對象
本次調查所選取的受試者均為哈爾濱市南崗區中小學教師,共979人;其中,男性177人,女性802人;20-29歲176人(占17.98%),30-39歲436人(占44.54%),40-49歲262人(占26.76%),50-59歲105人(占10.72%)。主訴存在明顯疲勞、乏力、勞累等感覺,且在睡眠休息后,疲勞感覺不能及時消除的受試者確定為疲勞人群,共799人;主訴不存在疲勞、乏力、勞累等感覺,或存在上述感覺但在及時睡眠休息后能及時恢復的受試者確定為健康對照人群,共280人。
1.2 設計疲勞調查問卷
依據祖國傳統醫學抗疲勞理論及疲勞產生的特點,參考國內外常用疲勞量表[2,3],制定此次疲勞調查所用問卷(見表1)。
1.3調查問卷的展開形式
本次疲勞問卷調查以判斷題的形式進行,問卷中的各個問題由受試者按自身主觀感受進行判斷作答,題目所敘述的癥狀存在,填寫“有”,題目敘述的癥狀不存在,則填寫“無”。整個問卷填寫過程中,由專人負責向各位受試者答疑,以確保各位受試者能夠準確,詳實的理解各個題目所表述的信息并如實作答。各位受試者問卷填寫完畢后,由專人負責收集問卷并整理數據。
1.4統計方法
將所收集到的調查問卷按年齡,性別分組后,應用SPSS16.0軟件采用多因素非條件性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分析處理所得到的問卷數據。疲勞相關影響因素賦值:疲勞:無=0,有=1;性別:男=0,女=1;年齡20-29歲=0,30-39歲=1,40-49歲=2,50-59歲=3;全身肌肉酸痛不適:無=0,有=1;四肢沉重無力:無=0,有=1;頭暈:無=0,有=1;視物模糊:無=0,有=1;耳鳴:無=0,有=1;失眠:無=0,有=1;醒后困倦不解乏:無=0,有=1;記憶力下降:無=0,有=1;胸悶:無=0,有=1;汗多:無=0,有=1。
1結果
2討論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疲勞的產生與性別、年齡、全身肌肉酸痛不適、四肢沉重無力、頭暈、醒后困倦不解乏、胸悶有關,與視力模糊、耳鳴、失眠、記憶力下降、汗多無關。其中性別和年齡是保護因素;全身肌肉酸痛不適、四肢沉重無力、頭暈、醒后困倦不解乏、胸悶是危險因素。因此,男性較女性易發生疲勞,可能與現代生活中男性所承擔的生活壓力較大有關;老年較青壯年易發生疲勞,可能與身體機能水平衰減有關。當上述危險因素出現時,提示我們有較大風險會產生疲勞狀態或已處于疲勞狀態之中,機體的能量代謝過程存在一定的問題;應及時就醫,盡量避免或杜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等;加強鍛煉,提高健康知識水平,預防疲勞狀態的產生。
參考文獻:
[1]賈丹兵,李乃民。《疲勞學》[M],2008年,北京,學苑出版社,71。
[2]張振祥,張璟。關于日本《疲勞癥狀自評量表》(2002)[J]。人類工效學,2003,9(3):60-62。
[3]薛曉琳。“疲勞”的規范化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