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產后子宮復舊不良實際發生情況,為降低子宮復舊不良發生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據。方法:對產后保健門診2009年12月~2010年5月產后子宮復舊不良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①產后子宮復舊不良發生率39.37%,高于相關文獻報道;②年齡、產次等相關因素可能對產后子宮復舊不良的影響無明顯統計學意義。結論:①統計期間產后失訪比例較大可能影響我院產后子宮復舊不良實際發生率的準確性;②組間樣本量的較大差異可能對子宮復舊不良相關因素的統計學意義產生影響;③加強保健知識宣傳,增強人們產后保健意識,不僅是提高廣大母親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不斷提升健康保健統計數據準確性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子宮復舊不良;發生;現況;分析
【中圖分類號】 R246.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053-01
產后子宮復舊不良,是指產后6周子宮仍未能恢復到非孕狀態。其原因復雜,如由于部分胎盤、胎膜殘留;子宮內膜炎或盆腔感染;子宮過度后傾,后屈,影響惡露排出;多胎妊娠,羊水過多,過大胎盤;也有因伴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使子宮復舊功能受到障礙。計劃生育人流,引產后惡露不絕也屬此病。為了解我院產后保健門診服務對象發生產后子宮復舊不良的實際狀況,本文對2010年1月~2014年1月產后保健988例門診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我院產后保健門診進行產后健康檢查的婦女988例,常規進行產后保健相關情況了解、生殖器官檢查,填寫產后健康檢查表,檢查表按月進行歸檔保存。通過回顧性調查進行資料匯總、統計。
評估標準:產后子宮復舊不良是指產后6周子宮仍未能恢復到非孕狀態。整個惡露時間超過40天未凈,甚至產后42天健康檢查時惡露未凈。婦科檢查子宮較同期產褥期子宮大而軟,可有輕度壓痛。B超顯示子宮偏大,或子宮腔積液,或子宮腔異常回聲。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以倪宗瓚主編《醫學統計學》為指導。
2.結 果
一般情況:產婦總數988例,發生子宮復舊不良389例,占產婦總數39.37%。
子宮復舊不良主要表現情況:經婦科雙合診、陰道B超檢查顯示389例子宮復舊不良主要表現為惡露未凈或(和)子宮偏大,或(和)宮腔積液,或(和)宮腔異常回聲。
3.討 論
產后子宮復舊不良發生情況:本文通過回顧性調查資料顯示的988例產后健康檢查對象中除極少數在其他醫院分娩外,絕大多數在我院分娩。988例產婦中子宮復舊不良共389例,主要表現為惡露干凈時間延長甚至未凈、或(和)婦科內診或(和)B超檢查子宮偏大、或(和)B超顯示宮腔積液或(和)子宮腔異常回聲等。其中產后檢查時惡露未凈者為57.84%,惡露干凈時間在產后30~40天者為28.28%,二者合計惡露>30天未凈者占86.12%;婦科內診檢查或(和)B超檢查子宮偏大者為51.67%;B超顯示子宮腔積液者為50.90%,子宮腔異常回聲者為34.19%。總的子宮復舊不良發生率為39.37%,比相關文獻報道高出許多。我們同時統計了相應時間段的產婦總數為1837例,其中已進行產后檢查的占產婦總數的53.78%。因此我院產后子宮復舊不良發生率高于相關文獻的原因不排除有部分產婦未來院進行產后檢查,從而影響了我院產后子宮復舊不良實際發生率準確性的可能。
部分因素與子宮復舊不良的相關關系分析:①年齡情況:產婦各年齡組間的子宮復舊不良發生情況不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在≥35歲組中總樣本量僅63例,與前兩組樣本量差異很大,這對統計結果可能會有一定影響。雖然不同年齡組間子宮復舊不良的比例沒有顯著的差異性,但可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宮復舊不良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②本次分娩產次:不同產次的產婦子宮復舊不良的比例沒有顯著差異。我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因此目前第一產仍占絕大多數,在本次資料中第一產者所占比例為84.92%,而第三產及以上僅2例,占0.20%,故組間樣本量差異巨大可能是影響結果的根本原因。盡管如此,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產次的增加,子宮復舊不良的比例仍有增高的趨勢。③分娩方式:從剖宮產術與順產比較,子宮復舊不良發生率的比例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與其他大多數研究資料顯示的剖宮產術后子宮復舊不良高于順產者不一致。由于無法統計失訪產婦的恢復情況,故本次資料統計結果可能對其實際發生率有一定的影響。④喂養方式:以母乳喂養為主要喂養方式,占81.88%,人工喂養僅占18.12%。在純母乳喂養、混合喂養、人工喂養三組間,子宮復舊不良發生情況雖有一定差異,但在統計學上沒差異有顯著性。有相關研究報道人工喂養者產后子宮復舊不良發生率高于母乳喂養者,本資料未能支持該觀點,分析原因可能主要與受各組間樣本量不平衡的影響有關。⑤產后休息天數:在產后休息時間<30天和≥30天的兩組間,子宮復舊不良發生比例在統計學上差異沒有顯著性,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與組間樣本量差異巨大有關。 通過上述分析認為,影響本文統計結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①較高的失訪率,同期達到46.22%,雖不能就此推論產后未來院檢查者均正常,但卻不能排除因子宮復舊不良而來院檢查者的比例可能要大些。②組間樣本量的較大差異,使相關因素在影響子宮復舊不良方面不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然而失訪率是我們所能控制的,較高的失訪率可能與人們健康保健知識,尤其是產后母親的康復及相關保健知識的缺乏有關,同時還與健康保健知識宣傳教育的不到位有關。要逐步增強人們的產后健康保健意識,提高產后保健率。
參考文獻
[1]李曉勤,張瑛,孫江川.剖宮產與自然分娩子宮復舊情況的比較.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9,34(5):640-642.
[2] 李剛,王旭,張立.子宮復舊與分娩方式的關系.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4(2):208.
[3] 彭燕,盧丹,朱春云,等,產婦產后臥姿對子宮復舊影響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8X):31-32.
[4] 林素云,陳海平.社會因素剖宮產與自然產患者產后子宮復舊情況比較.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7,5(3):233-234.
[5] 李荊,程海燕.超聲對剖宮產子宮復舊后檢查的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