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病毒性腦炎繼發性癲癇患者的臨床特點,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方法 回顧性分析46例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46例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患者中37例出現影像學異常,異常率為80%。癲癇發作類型: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19例(41.3%)、單純部分性發作6例(13.04%)、復雜部分性發作7例(15.22%)、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8例(17.39%)、持續狀態6例(13.04%)。腦電圖表現:呈邊緣腦電圖4例(8.7%)、輕度異常8例(17.39%)、中度異常20例(43.48%)、重度異常14例(30.43%)、首次腦電圖檢測出現癲癇波(尖波、棘波、棘-慢波綜合)14例(30.43%)。結論:病毒性腦炎易繼發癲癇,MRI提示額、顳葉、皮層、海馬等部位受累以及EEG提示中、重度異常與癲癇明確相關。
關鍵詞:病毒性腦炎;繼發性癲癇;臨床表現;腦脊液;腦電圖;MRI
【中圖分類號】 R74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058-02
病毒性腦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而癲癇是病毒性腦炎的常見伴發臨床疾病,在急性期或恢復期甚至腦炎恢復后均可出現癲癇,腦炎后癲癇常導致癲癇類型多樣化,癲癇持續狀態甚至出現難治性癲癇。一旦出現癲癇將對患者的預后帶來復雜的影響?,F回顧性分析我院神經科2011年3月-2013年05月收治46例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患者的臨床表現、腦脊液、影像學以及腦電圖特點,以期深入了解病毒性腦炎合并癲癇的易患因素以及腦電圖對繼發性癲癇的評估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46例病例均為2011年3月-2013年05月在我院神經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齡16.5-56歲;平均(28±10.4)歲。均符合下述入組條件:(1)急性或亞急性起??;(2)部分病例起病前有前驅癥狀,如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腹瀉病史,或伴發口唇皰疹、腮腺炎等疾?。唬?)具有腦實質損害的癥狀體征,部分患者呈局灶性腦損害臨床表現;(4)腦脊液檢查呈無菌性腦膜炎表現;(5)MRI提示有腦實質損害影像;(6)普通腦電圖或動態腦電圖顯示廣泛性或局灶性慢波異常;(7)發病前無癲癇病史,臨床排除其他癲癇發作類型的病例及其他類型顱內感染和其他能引起癲癇發作的腦部疾病[1-2]。
1.2方法:回顧性分析46例患者的臨床表現、腦脊液、影像學以及腦電圖特點,總結分析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的易患因素。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1)有前驅癥狀16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9例、發熱3例、腹瀉 2例、口唇皰疹1例、腮腺炎1 例,無前驅癥狀30例;(2)起病形式:急性起?。ú∏?周內達高峰)14例;亞急性起病(病情1周-半月達高峰)32 例;(3)首發癥狀:發熱10例、頭痛8例、抽搐6例、精神異常2例、發熱、頭痛伴抽搐20例;(4)癲癇發作類型: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19例、單純部分性發作6例、復雜部分性發作7例、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8例、持續狀態6例。
2.2 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壓力>300 mm H2O 3例、180-300 mm H2O 5例、正常 38例;白細胞數(5-10)×106個/L 8例、(11-100)×106個/ L 27例、>100×106個/ L 11例;蛋白質0.46-0.99 g/ L 7例、1-2 g/ L 1例、正常38例;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40例;氯化物及葡萄糖偏低6例;腦脊液病原學檢查:單純皰疹病毒I型IgG抗體陽性5例、E-B病毒IgG抗體4例、科薩奇病毒IgG抗體 2例、陰性結果2例。
2.3 頭顱MRI檢查:其中37例出現影像學變化;9例未見異常病變。病變常累及順序為額葉、顳葉及顳葉內側、島葉、海馬。病灶累及單側大腦半球21例;累及雙側大腦半球16例。 2.4 腦電圖或動態腦電圖檢查:腦電圖結果評定按照馮應琨《臨床腦電圖學》[3]標準,分別為正常、邊緣狀態、輕度異常、中度異常、重度異常5個級別。輕度異常:背景呈Theta波增多,少量或短程出現4-7Hz的Theta波,可見大量8-9 Hz的Alpha波,少數患者出現少量Delta波;中度異常:背景呈大量4-7 Hz Theta波為主,陣發或持續廣泛出現,有時Theta波中混有2.5-3.0 Hz Delta波,不易見Alpha波;重度異常:各區導聯廣泛持續出現1-3 Hz Delta波混有少量4-6 Hz Theta波,無Alpha波。其中邊緣腦電圖4例、輕度異常8例、中度異常20例、重度異常14例、首次出現腦電圖檢測可見癲癇波(尖波、棘波、棘-慢波綜合) 14例。
2.5 治療及預后:給予抗病毒、抗癲癇及對癥支持治療,阿昔洛韋0.5g 靜脈滴注 1次/12小時,21天為1個療程;抗癲癇治療分別按全面性發作給予丙戊酸鈉或拉莫三嗪或苯妥英鈉治療,部分性發作給予卡馬西平、拉莫三嗪治療,持續狀態給予地西泮或利多卡因或鎮靜藥物持續靜脈注射。病例中有2例癲癇持續狀態病情危重患者給予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治療21天-2月后追蹤隨訪,40例患者痊愈,6例癲癇持續狀態危重癥患者2月后隨診,生活均能自理,遺留下輕微認知障礙,復查腦電圖呈輕度異常腦電圖。
3. 討論
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的病理生理機制 病毒性腦炎常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30歲為高峰。該病半數以上的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時期伴發癲癇,癲癇類型多樣化,病毒通過侵入腦組織,常選擇性地侵犯額葉、顳葉、頂葉、島葉等,導致腦組織水腫、軟化及出血壞死,這種改變通常呈不對稱性分布。引起皮質血栓形成、腦水腫、病原體的毒素和代謝產物堆積等,該機制影響神經細胞膜穩定性而成為致癇因素。腦炎早期繼發癲癇常因腦水腫刺激,晚期發作主要由于膠質增生和(或)粘連移位等病理刺激引起而治療過程中出現的過度脫水、電解質紊亂以及感染等病因素均可使癇樣發作閾值降低,抽搐增多[4]。
病毒性腦炎的腦脊液特點 本組病例腦脊液異常呈無菌性腦膜炎表現,細胞數輕度升高,蛋白、壓力、葡萄糖及氯化物大致正常。部分患者腦脊液白細胞數升高明顯。病毒性腦炎確診需依靠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或檢測出病毒抗體成倍升高可為診斷提供確切的證據,但病毒分離和病毒抗體檢測技術要求高,成功率低,時間長,陽性率低,若依靠病毒學檢驗將影響疾病早期診治。
病毒性腦炎的MRI特點 顱腦MRI對病毒性腦炎的診斷非常重要。MRI技術可較敏感顯示損傷部位,本組病例中MRI多表現為腦內單發或多發病灶,以額、顳、皮層及海馬多見。提示累積額、顳葉、皮層、海馬致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相關,同時病灶累積范圍越廣,臨床癥狀越重。
病毒性腦炎激發癲癇的腦電圖特征 腦電圖是診斷癲癇不可缺少的檢查,同時也是診斷病毒性腦炎重要手段。本組46例患者腦電圖均有異常發現,表現為廣泛性異常慢波活動,以額、顳葉為中心周期性發放。以癲癇為首發癥狀病毒性腦炎常伴有意識障礙、癲癇持續狀態,呈重度異常腦電圖(尖波、棘波、尖慢、棘慢波綜合)。作者簡介:黃丹(1979.1-),男,漢族,海南??谌耍髮W本科學士學位,海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研究方向:癲癇腦電圖.本組中6例危重癥患者,2月后追蹤復查腦電圖提示輕度異常腦電圖,患者有輕微認知障礙,由此可見腦電圖可反映腦功能損害程度,可作為早期及后期一項重要評估指標。
綜上分析,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在診斷過程中臨床表現、腦脊液、影像學、腦電圖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特殊是繼發癲癇持續狀態時,意識障礙,腦組織多灶性損害,病情危重,并發癥多,如能做到早期預測,控制癲癇發作對患者預后及認知起到極其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Whitley RJ.Viral encephalitis.N Eng1J Med, 990,323(4):242-250.
[2] Kennard C,Swash M.Acute viral encephalitis:its diagnosis and outcome.Brain,1981,104(Pt1):129-148.
[3] 馮應琨.臨床腦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62-64.
[4] Garg RK.HIV infection and seizures.Postgrad Med J, 999, 5(885): 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