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yis,AP)臨床上分為急性水腫型(間質型)和急性重型(出血壞死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其臨床癥狀因病理改變不同,因此病程轉歸有明顯差異。前者,多有胰腺間質充血、水腫和炎性反應,病理改變輕微,一般只需禁食、胃腸減壓、補液、解痙止痛、適當使用抗生素,常能自限,而后者多有胰腺實質廣泛壞死、出血和炎癥反應的特征、病理改變嚴重且多發生嚴重的全身并發癥,病死率高達40%~80%。SAP一經確診,即進行綜合治療,現提倡整體化療方案,因此SAP是一個全身性危重疾病,單純進行局部治療,很難改變該病的預后,應早期監護治療。其內科治療包括:重癥監護、擴容支持療法,抑制分泌胰腺休息療法,抗感染、并發癥治療等。本文就SAP的內科現代治療做一概述,且淺談我們的經驗,以饗讀者。
關鍵詞:胰腺炎;內科治療
【中圖分類號】R657.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086-01
1 SAP的處理原則
臨床上對SAP總的處理原則是阻止胰腺炎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使胰腺處于“休息”狀態;預防并發癥;全身支持及治療各種并發癥。以積極、有效、綜合的非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只于處理繼發胰腺感染并發癥。但膽源性SAP有梗阻者,應及早解決梗阻,優先采用內鏡ENBD。
2 SAP的綜合治療措施
2.1 重癥監護 SAP的治療首先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尿量、中心靜脈壓以及血象、血和尿淀粉酶值,電解質酸堿平衡、肝腎功能、血糖、血鈣及血氣情況等。對胰腺炎的嚴重程度及有無臟器功能不全作出判斷。
2.2 改善微循環,全身支持 SAP患者常有胰腺周至腹腔腹膜后間隙的大量滲出,從而導致低血容量,并由此導致臟器低灌注及微循環障礙,早期快速大量補液是改善微循環障礙的基本措施。筆者認為補充足夠液體防止低血流量,至關重要。維持中心靜脈壓10 cmH?2O和尿量40~60 ml/h以上。同時,積極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早期采用TPH,是胰腺處于“休息狀態”,間或給予血漿或白蛋白,以保持血漿滲透壓及治療蛋白血癥。適時給予一定的低右能改善臟器灌注,防止高凝,適當給予鉀、鎂、胰島素。必要時,適量給予脂肪乳以補充代謝需要,有利SAP恢復,有條件,給予靜脈高營養,可減少胃腸負擔,而達到補充代謝的目的,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能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2.3 治療藥物 禁食和胃腸減壓可減少胃酸進入十二指腸引起的胰酶分泌,并可減輕腸脹氣和腸麻痹。胰腺分泌尤其是胰酶分泌的減少,可達到使胰腺休息之目的。現將臨床用抑制胰腺分泌、抑制胰腺活性、減少胰酶合成的藥物及抗感染治療等藥物介紹。
2.3.1 鎮痛藥的使用 早期止痛對防止休克的發生有重要意義。一般止痛藥無效時應用杜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常需同時肌注654-2,嗎啡不宜用。普羅卡因靜脈封閉療法(普羅卡因0.5 g~1.0 g溶于生理鹽水500~1000 ml靜脈滴注)。低血壓患者慎用。此外有人報道硝酸甘油口服或吲哚美辛吸入,可取得滿意的制動效果。
2.3.2 抗感染治療藥物引用 SAP合并細菌感染或胰腺壞死組織繼發感染,常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強感染的防止。措施包括: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同時可應用促進腸功能恢復的藥物,早期應用空腸營養以保護腸黏膜屏障等。抗生素應用,現多主張選取用脂溶性高,能透過血胰血屏障等。臨床實踐認為態能(亞胺培安)和喹諾酮類的效果最好,如有厭氧菌感染,可用甲硝唑等,常用的組合是:態能+甲硝唑或喹諾酮類+甲硝唑。前者組合藥物最佳。藥效不好者應及時換藥物。已有真菌感染者,可用兩性霉素B、酮康唑等治療。此外,胰腺有無嚴重感染是考慮手術的因素之一。判斷是否存在感染需要結合臨床和CT掃描作出判斷。CT掃描有氣泡征,則確診感染存在;無氣泡征需結合臨床綜合判斷,必要時可在CT或B超引導下做胰腺細針抽吸(FNA),標本作涂片及細菌培養。
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SOD系氧自由基清除劑,有抗壞血酸衍生物CV3611對治療胰腺炎有一定的效果;低分子肝素,可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生成,復方丹參是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劑。臨床應用較多。
2.3.4 中藥治療 SAP的治療,有條件如營養性腸造瘺給予中藥湯劑,以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通里攻下。常用中藥:柴胡、黃苓、黃連、白芍、木香、延胡索、生川穹、芒硝、廣郁金、炙甘草等。
2.4 內鏡治療 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BD)能有效地解除膽管梗阻,使胰管壓力迅速下降,減少膽汁胰管反流,從而使重癥胰腺炎患者病情迅速緩解,有效阻斷重癥化過程,可行內鏡乳頭切開取石術或單純乳頭切開加ENBD。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對大部高齡及危重患者更應首選治療方法。
2.5 清除及對抗炎性細胞因子的治療 炎性介質的機體免疫反應,在加重SAP病情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治療時應在原有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增加針對炎性細胞因子的措施。如血過濾治療,以期達到減輕全身炎癥反應程度,使病變向好的方向轉化,縮短病程,降低病死率之目的。
2.6 并發癥的治療
2.6.1 局部并發癥 常見有假性囊腫,胰腺囊腫,胰源性腹膜炎。以B超、CT提示,結合臨床綜合即可診斷。治療:除用抗生素支持療法外,只要是在B超,CT引導下行局部穿刺抽吸、沖洗、引流、或行腹腔手術引流。
2.6.2 全身并發癥 (1)肝損害:是SAP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積極治療SAP的同時,應進行保肝治療,如肌苷、甘利欣,促肝細胞生長素等,避免使用肝損害藥物;(2)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腸壞死休克:除積極處理SAP外,應及時糾正血容量,穩定血壓。可口服凝血、止血藥物,如凝血酶、三七粉、云南白藥等,亦予靜脈用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阻滯劑,必要時行內鏡止血或選擇性動脈造影明確出血部位,采取相應措施;(3)心源性休克、心律紊亂、急性心衰:應積極采用有效止痛劑、強心劑、擴張血管和收縮血管藥物,短程慎用使用糖皮質激素。必要時,有條件亦可行高壓氧療法;(4)呼吸功能不全: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嚴密觀察休克各項指標,反復監視血氣分析,及時吸氧,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器械通氣,正氣呼吸;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注意補充晶體、膠體、以維持血液滲透壓,有肺水腫及時快速利尿脫水,且注意平衡酸堿;(5)其他并發癥:如敗血癥,血凝異常,腎、腦并發癥,一經發現,即應及時處理,方可降低SAP的病死率,提高治療率。
總之,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加之對急性重癥胰腺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的更深認識,使得多數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免于早期病死,度過急性生理紊亂期,甚至使已發生的壞死不再發展,進而局限、吸收,纖維化而治愈。但SAP仍是內外科危急重癥,有較高的病死率,應引起我們臨床醫生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