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PISB0)是外科手術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對EPISBO的治療已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重視。當前,臨床上多首選非手術治療,一旦出現病情惡變方可轉手術治療。盡管臨床保守治療方法頗多,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其治療機制研究甚少,治療效果仍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因此,正確地認識EPISBO、了解保守治療的方法及治療機制,對術后早期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方法,減少EPISB0的發生,提高EPISB0治愈率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對EPISB0采取不同的保守治療方案進行系統治療研究,從生物化學及分子水平闡述EPISB0的發生機制,探討臨床藥物及電針穴位理療的作用機理,提高對EPISB0的診治效率及水平。
關鍵詞:腸梗阻;內科治療;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R5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092-01
1國內外發展現狀
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的概念是國內黎介壽于1995年首次提出的,國外學者將此類腸梗阻歸入術后早期腸梗阻的特殊類型--冰冷腹(frozenabdomen)。在腹部手術后早期(術后7~30d),由于腹、盆腔手術創傷或術中腸管分離過程中廣泛粘連和腸管暴露時間過長,導致腹腔內無菌性炎性介質的殘留等原因,引起腸壁水腫和滲出增加,形成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粘連性腸梗阻,也可以認為是術后胃腸動力障礙。有過腸道手術的患者都要經歷術后胃腸動力障礙的階段,出現暫時性的胃腸道功能抑制及一系列并發癥,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往往通過非手術治療就可以恢復胃腸道動力,治療過程中需嚴密、動態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一旦出現腹痛、腹脹進行性加劇或腸壞死、腹膜炎等病情惡化跡象的手術指征,應及時中轉行手術治療。
2 采取的方法、技術路線以及實施方案
2.1 臨床資料
選取在我院診治的EPISBO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組和C組各50例。診斷標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腸蠕動曾一度恢復,術后2周左右出現腸梗阻表現,以腹脹為主,腹痛相對較輕或無腹痛,很少發生絞窄;查體發現腹部質地韌;X線攝片發現多個液平面,腸管均勻擴張并有腸腔內積液的現象;腹部CT掃描可見腸壁增厚水腫,腸襻成團,腸管均勻擴張,積液積氣,腹腔內滲出。納入標準:符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未經治療或手術探查;能耐受配合電針加穴位注射;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情加重,證明為絞窄性腸梗阻者;伴嚴重心、肺、腎疾病者;腸瘺、腸造瘺者;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者;不能耐受配合電針加穴位注射者。保證3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療方法所有入組患者均給予禁食水、腸胃減壓、生長抑素、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常規3 L袋腸外營養、間斷應用糖皮質激素以及對癥抗感染治療、白蛋白支持等西醫常規治療。排便排氣后,逐漸過渡為腸內營養。其中B組患者給予生長抑素治療,使用施他寧6mg微泵24 h持續靜脈給藥,腹脹緩解或超過1周停用。C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電針加穴位理療,電針取穴: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大腸俞;配穴:腹脹甚者加天樞(腹部有傷口者除外),伴惡心嘔吐加內關。毫針直刺,進針25~40mm,依據實者瀉之、虛者補之、虛實夾雜者平補平瀉的原則,施以提插或捻轉法行針15~30s,得氣后,在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處將針傾斜45b~60b(實者針尖逆足陽明經循行方向,虛者針尖順足陽明經循行方向)復行針操作,使針感循經感傳,后接G6805-2型治療儀(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生產),以疏波4 Hz、密波20 Hz、脈沖寬01 5 m s、輸出電壓6 V電針刺激,每日2次,每次30~60 min。大腸俞、天樞及內關行捻轉法,進針25 mm左右,實者,大幅度捻轉,頻率快,行針15~30s,力求針感在穴位周圍擴散;虛者,反之操作。電針刺激,持續到排便排氣后3天。兩組均于治療3天后評定療效。
2.3 檢測指標
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3天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mL,用于IL-6、TNF-a、MOT測定。標本離心10 min,抽取血漿,于-70℃冰箱保存。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進行測定IL-6、TNF-a,試劑盒購于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MOT,試劑盒購于北京普爾偉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4 療效觀察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無惡心嘔吐,無腹脹腹痛,并排氣排便,X線檢查或鋇餐造影無異常發現,腸腔內無積氣、積液;有效:臨床癥狀緩解,X線檢查或鋇餐造影仍見腸腔內有氣液平面;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減輕或有所加重,或出現腹膜刺激征,X線征象較治療前無變化。
3 應用前景預測及分析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為腹部外科手術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為0.69~14%,具有極高的、普遍的發病率。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常于腹部手術后 1~3周內發病,約占術后早期腸梗阻的 90 %。該腸梗阻是由于腸壁水腫、炎性滲出和腸管間廣泛粘連所致,故很少發生腸絞窄和腸壞死,多數可通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緩解治愈。若貿然再次手術 ,極易并發腸瘺、腹腔感染和短腸綜合征等致命性并發癥,死亡率高達 29.4%。盡管臨床保守治療方法頗多,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其治療機制研究甚少,治療效果仍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因此,正確地認識EPISBO、了解保守治療的方法及治療機制,對術后早期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方法,減少EPISB0的發生,提高EPISB0治愈率具有重要意義,且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馬留學,鄒忠東,姚和祥,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療進展[J].中國臨床醫學,2009,16(6):889-890.
[2]Mark EB.Smlall bowel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M].18th.Philadephia:W.B Saunders,2008:1041.
[3]張勇,李青,吳少宏.腹部手術后胃腸動力障礙[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7,13(6):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