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腦性癱瘓兒童的一系列癥狀具有不可逆性,給他們的生活、行動等帶來極大的不方便,這給個人、家庭乃至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本文首先探討了當前腦癱兒童康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康復護理策略。
關鍵詞:腦癱兒童;康復護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R248.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106-01
腦癱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組綜合病癥,是由于兒童在胎兒期或嬰兒早期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時受到損害或損傷引起的運動障礙和姿勢障礙的臨床表現。腦性癱瘓兒童的一系列癥狀具有不可逆性,給他們的生活、行動等帶來極大的不方便。各國研究專家發現了不同的康復方法,可以緩解、改善腦性癱瘓兒童的障礙,使他們能夠更多地掌握行動和生活自理的能力,激發他們的自信,張揚他們的個性,從而培養健全的人生。
1 當前腦癱兒童康復存在的問題
1.1存在重醫療,輕教育的情況
由于腦癱兒童主要表現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對腦癱兒童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功能性康復,因此側重于醫療康復。而教育康復是以殘疾兒童生活自理為基礎,視點放到提高殘疾兒童參與社會生活能力上。腦癱兒童的康復與教育應相輔相成,只有將對腦癱兒童醫療康復與孩子的活動能力結合起來,以社會學的角度幫助他們克服軀體和社會心理適應上的困難,才能在減輕他們障礙的同時,充分誘發和培養他們各種潛能,促進其身心的正常發育。
1.2腦癱患兒的家長和親友極其缺乏預防腦癱發生和早期康復訓練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技術指導。
近年康復醫學的發展和教育最佳期研究證實,早期進行多方位的適量信息刺激和適宜的康復功能訓練可以使大部分腦損傷的患兒恢復到基本正常水平,如果錯過了腦潛能最佳、腦可塑性最強的嬰兒早期和腦損傷后的康復初期,則較難恢復到正常水平。這些都是眾多腦癱患兒家長和公眾極其缺乏的知識及方法。
1.3腦癱兒童的康復缺乏統一、科學性的評估標準
從對腦癱兒童功能評定研究的現狀中,就可以看出對腦癱兒童療效評價標準研究可謂百家爭鳴,目前尚無統一的療效標準。有的是直接借用國外的某個方面的功能評定表;有的是改良國外的某個量表,然后運用于我國的部分腦癱兒童;有的是自制某種功能量表,應用于自己的臨床、康復等等。這些量表,有些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并建立了我國的常模;有些則沒有,即量表本身也可能存在問題。用這些良莠不齊的標準進行腦癱兒童的康復評定,得到的結論也就無法令人信服。
2腦癱兒童康復護理的策略
2.1需要腦癱兒童父母耐心的配合
腦癱的康復護理是一個長期、艱巨、綜合的過程,主要護理措施包括運動訓練、語言訓練、心理護理、ADL促進等,具體實施時一應包含在整個日常生活之中。護理人員在康復護理實施時一具有時一間性和場景性,而家長與患兒接觸的時一間最長,隨時隨地都可以選擇適當的護理措施,調節運動時一間和運動量等,以取得最佳訓練方式;家長對患兒具有特殊的情感和深沉的愛,最了解患兒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最易解除患兒的心理問題;患兒對父母最親近,也最能領會父母的意圖,更能配合康復護理措施的實施,因此親子關系在康復護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2家庭與學校相結合模式進行訓練
在教育訓練內容上,肢體訓練由單一肢體的訓練擴展到身體的定位訓練;將社會行為、溝通能力、自我照顧能力的訓練要明確人計劃。其次,在教育訓練方法運用上,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方法。身體定位的訓練主要采用傳統的教育訓練方法,依據發展和補償的觀點進行干預。社會行為、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訓練采用現代的訓練方法。這幾方面的訓練需要與環境的互動,現代訓練方法在環境的運用上有其優勢。教育訓練思想方面,將融合教育的思想貫穿教育訓練的全過程,在教育訓練環境上,重視家庭、社區的作用。一般來說,患兒在身體定位能力、溝通能力、社會行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方面會有明顯的改善與提高。
2.3多采用心理護理和語言康復的方式
腦癱兒童由于存在著語言、行為、智力、體貌特征等方面的缺陷,由于很少與人溝通,缺乏社會交往活動,導致他們出現情緒障礙和心理障礙,表現為自閉、自卑、缺乏自信,他們容易焦慮、抑郁、缺乏安全感、信任感。護理人員就要認真觀察這些兒童的言行舉止,揣測他們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繼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其方法是與孩子溝通、交流,多關心、照顧,時常問寒問暖,能夠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挺身而出,與他們建立一種互相信任的關系。
語言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復患兒的語言交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念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讓孩子多聽,讓這些語言印在孩子的潛意識里。由于他們的語言障礙情況不同,他們能夠最先模仿的字音也不相同,讓孩子看著你的口型,由易到難,先模仿爸、媽、奶等詞語,當他們無意識的說出這些詞語的時候,盡快的親一親,笑一笑,對其表示表揚,培養他們有意識的重復發音。
3結語
總之,腦癱的康復應是全方位和綜合性的,對腦癱的治療不能只是重視運動功能的治療,要使腦癱兒童能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理能力,讓他們盡量向健康兒童的行列靠攏,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逐步保證他們健康成長,重返社會。這是每一位康復護理人員的本職和義務,也是康復護理工作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盧亦魯,趙愛勤.腦癱的家庭綜合評估和康復[J].中國康復,2001,16(1):31-33.
[2]厲華.小兒腦癱[M].北京:北京醫科人學中國協和醫科人學聯合出版社,1996.180-184.
[3]李春香,馮雅凡等.小兒腦癱的家庭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9(1):30-31.
[4]羅燕.腦癱兒童的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0 ,7(6):118-119.
[5]胡瑩媛.小兒腦性癱瘓的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4)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