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在ICU監護期不舒適原因及護理對策。方法對90例心臟外科手術后病人在ICU監護期護理,根據病人的言行及護士的觀察予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護理對策。結果:心臟外科手術后病人當日不舒適的原因依次為氣管插管,心包、縱隔或胸腔引流管的刺激,傷口疼痛;術后第1天在原基礎上又增加了皮膚、體位不舒適,肢體活動受限,咳痰無力;術后第2天生活不能自理,尿管刺激,各種經皮穿刺上升為前四位。
結論: 心臟外科手術后病人在ICU監護期,不舒適原因的護理對策是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監護舒適環境,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
關鍵詞:心臟手術; 舒適護理;整體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111-01
增進心臟外科手術后病人的舒適程度,是以病人為中心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評價護理工作質量的指標,心臟外科手術創傷大,術后病人病情變化快,影響病人術后舒適的因素較多。本組對90例心臟外科手術后的病人在ICU監護期間融入了舒適護理研究,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本組90例,其中男32例,女58例,年齡2.5~66歲,ICU監護時間1d~14d,其中瓣膜置換術31例,冠狀動脈搭橋術3例,左房粘液瘤摘除術4例,先天性心臟病糾治術50例,主動脈瘤切除術1例,瓣膜置換+冠狀動脈搭橋術1例。
2.方法
采用《心臟手術后病人不舒適原因調查表》,對術后當日和術后3d內的病人進行問卷調查,重點詢問病人引起不舒適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監護環境四大方面,并結合病人的面部表情、行為舉止、語言表達,護士與病人交流,臨床表現,對治療、護理措施的效果等綜合分析予以確認。
二、結果
心臟外科手術病人術后天數與影響舒適的原因有顯著聯系,術后當日氣管插管的刺激引起的不舒適89例占100%,心包、縱隔或胸腔引流管對肋間神經的刺激引起的疼痛57例占64%,手術切口疼痛47例占53%,術后第1天除氣管插管、引流管、切口疼痛引起的不舒適之外,皮膚、體位不舒適48例占54%,肢體活動受限35例占39%,咳痰無力29例占33%,術后第2天起,生活不能自理62例占70%,希望由家人照顧35例占40%,尿管刺激引起的便意和灼痛27例占30%,各種經皮穿刺19例占21%,術后第3天起,擔心經濟問題58例占65%,休息或睡眠被干擾31例占35%,持續環境噪聲影響32例占35%,受到護士操作影響25例占28%,ICU環境緊張、恐怖19例占21%。
三、術后不舒適原因分析
護理學認為舒適是沒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悅、精神放松的良好體驗,任何破壞了這種狀態的原因都可以造成不舒適[1] 。舒適護理(comfort care)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2]。曾有學者建議使用大劑量的鎮靜劑止痛來達到病人的舒適[3],但同時過度鎮靜又給拔除氣管插管帶來了困難,心臟手術后監護管道多,治療煩瑣,有許多因素造成術后的不舒適是不需要用鎮靜的方法來解決的,只有充分了解引起不舒適的各種原因對術后不同階段的影響,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護理,增進舒適[4]。術后不同時間內影響病人舒適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術后當日不舒適的原因主要是與手術有關的因素,病人反應最難忍受的痛苦是氣管插管,不舒適的病人占100%,這主要與心臟手術后,呼吸機輔助呼吸時間普遍較長,本組氣管插管時間最長7d,氣管插管對咽部的刺激使病人感覺咽喉脹痛、堵塞、不能說話,進一步降低了病人的舒適度。其次是心包、縱隔或胸腔引流管對肋間神經的刺激,傷口疼痛也是術后當日不舒適的原因。術后第1天氣管插管、引流管的刺激、切口疼痛仍是不舒適原因之一,但皮膚、體位不舒適,肢體活動受限,咳痰無力已成為引起不舒適的主要原因。術后第2天手術因素引起的不舒適逐漸降低,非手術因素逐漸成為主要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希望由家人照顧,尿管刺激,各種經皮穿刺上升為前四位,第三天起隨著術后的康復及鎮靜、鎮痛藥物使用的減少,擔心經濟問題、休息和睡眠被干擾、持續環境噪聲影響、受到護士操作影響、ICU環境緊張恐怖也相繼出現。
3.2 護理對策
心臟手術后作者加強了術前教育,讓病人學會用手語表達基本需求,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在氣管插管期間不能用口語表達需要造成的不舒適。對燥動嚴重,不能耐受氣管插管的病人則給予異丙酚0.5~1 ml kg -1 h -1 靜脈泵入,以保持鎮靜水平在Ramsy分級 2~3級,同時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爭取盡早撤離呼吸機[5] 。術后舒適程度的因素很多,但疼痛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本組病人在術后12h開始感覺疼痛,尤其在咳嗽、深呼吸、更換體位及護士進行翻身、叩背時加重。因此,當評估病人出現疼痛時,每次給予嗎啡0.1~0.2mg.kg肌注,可有效緩解疼痛的程度,并同時保持較好的清醒狀態。護士必須有計劃地進行各項操作,采取必要的護理手段。當病人返回ICU后,應每1~2h搬動頸部一次,并向左右兩側活動,協助移動軀體,按摩受壓部位及四肢肌肉。術后病人在ICU監護期,陌生的監護設備和緊張的治療環境,極易造成病人知覺剝奪,產生認知障礙,出現幻覺、錯覺、譫妄、時間感覺障礙等精神癥狀。因此監護室各類陳設應做到布局整齊,降低監護儀的報警聲、工作人員的說話聲,光線等[6] 。此外,可將時鐘放在病人視野內,讓病人知道時間和日期以恢復體內生物鐘。病人麻醉蘇醒后,應首先告訴其手術成功的信息,并隨時告訴病人好轉的健康狀況,時常守候在床旁,坐在病人視線范圍內。除此之外,每班至少花5~10min與病人交流,讓其表達內心的感受,并將家屬的問候和關心傳遞給病人,讓其感受親情和溫暖。在為病人提供檢查、治療、護理時,注意保護病人隱私,做到語言親切,態度和藹,操作輕柔,以一種溫和、具有專業性的態度來照顧病人,促進病人心理社會的舒適與安全。
參考文獻
[1]吳西英,賴愛軍,丘林珍.剖宮產術后鎮痛產婦不舒適原因分析與護理[J].現代護理,2002,8(8):641-642.
[2]廖紅輝.拓展舒適護理研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J].黑龍江護理雜志,1999,5(7):40-41.
[3]張宏.舒適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6):409-410.
[4]畢娜,姚梅芳,黃津芳,等.瓣膜置換術后疼痛及不舒適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3):139-141.
[5]周明,許惠芳,張曉麗.異丙酚用于ICU老年人術后鎮靜的臨床觀察[J].麻醉與重癥監測治療,1997,3(1):40-41.
[6]馮淑梅,祁九偉.圍手術期病人的護理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4,13(4):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