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康促進因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的影響,通過早期的心理干預、健康指導的側重點、有效的健康促進活動等方面的因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有明顯的提高和病發率的降低。
關鍵詞:健康;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714.25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128-01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多樣化的改變,心理社會因素所致的心身疾病已成為當今社會廣為關注的問題,心理社會因素對各種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患者發病后最關心的往往是醫學診療手段的應用和效果,淡化了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多因素的作用,因此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如何提高患者對多因素影響疾病健康指導的依從性對患者的康復和長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心理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早期的心理干預更符合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需要。長期的心理社會支持缺乏是影響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干預措施實施的越早越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實際工作觀察發現部分反復住院治療的患者,在進行了健康指導和健康干預時,患者往往都有一種相識恨晚的感覺,其普遍想法是:假如能早一點了解跟自己所患疾病相關的信息,也不至于使病情發展、演變的如此之快。因此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不但要在入院時進行心理健康干預,而且要強調社區心理干預的重要意義。劉曉英研究階梯式綜合性心理康復護理對于急性心肌梗患者的研究發現:早期階梯式心理康復護理能使患者的焦慮情緒的程度明顯降低,而且能使患者的心臟功能恢復加快,并發癥發生率降低,胸痛及氣短明顯減少。高血壓及高血壓合并其他疾病和冠心病的患者的發病與轉歸與心理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系,做好預防能減少和減緩疾病的發生,因此對于他們的健康指導尤其重要。
二、健康指導活動的側重點
不同年齡患者、患不同疾病患者和不同性格患者的健康指導的側重點也不同。在臨床工作過程中,發現有的老年人常出現情緒急躁、容易沖動,有多疑、喜靜怕孤獨、自尊心強等心理,而表現出緊張不安、焦慮、恐懼、悲觀失落等行為特點。有的中青年患者因為工作、經濟、家庭的壓力而導致缺乏獲取保健知識的意識,對自身疾病的嚴重性認識不足,而引發嚴重并發癥。
為此醫護人員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與對待自己的疾病,用溫暖的語言關心體貼他們,并通過形象具體的方法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老年人患病后的患者對疾病相關的病理生理知識較感興趣,詳細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成因、病理生理變化、發展及預后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能使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針對疾病的特點從不同側面指導患者正確認識;能使患者對治療措施的依從性增強。進行疾病終身性、嚴重危害性、自我保健知識制定及有計劃的健康指導,能使患者達到自護的目的。對中青年患者心理干預和健康指導工作的重點是使其認識到患病的嚴重性和健康促進措施的重要性,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干預,使其減少工作、生活、家庭方面的壓力,規律生活方式,規范治療。
有些年青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差,當癥狀消失或減輕時,即認為自已的身體已經康復,而不規律用藥甚至停藥,這類患者嚴重并發癥發生的危險性更高,醫護人員應更詳細地講解疾病發生發展對健康的危害,使他們對疾病有足夠的重視,主動接受治療并堅持。而有的人對于這類疾病過分重視,認為自己一旦得了這種病就無藥可救,而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對不同性格的人給予不同的心理干預和指導,能有效在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
三、健康促進活動的意義
有效的健康促進活動有賴于對患者各種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健康狀況的全面掌握。生理狀態的改變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功能及人際交往。調查發現患者入院時大都因為相應的軀體不適感,而引起生理功能降低,在體力活動及日常自理能力方面出現負性影響,同時由于生理功能的降低,促使患者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了生理功能,減少活動或工作,或者使正常的工作或活動受到限制。有報道認為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預后都與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社會家庭的支持系統密切相關。
據調查推算,因慢性病住院一次需花費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農民居民人均收入的1.5倍,因而患者的經濟重負在很大種度上都會導致患者及家屬對尋求健康指導及心理減負的盲從性,不但影響治療效果,還會因反復治療引發更嚴重的負性心理問題。據統計顯示工作壓力、婚姻家庭壓力、社會經濟狀況低下、社會支持缺乏都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知識背景、工作壓力、經濟狀況、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家庭環境、患者最關心的事情后才能因人而異地進行不同干預措施的實施。同時低收入、工作壓力大和情緒障礙與血壓升高有關聯,因為存在這些心理社會因素的人血管壓力反射強度增大、恢復時間延長。
另外心血管系統疾病一旦被確診,就要長期治療,病程長,病情變化復雜,患者往往擔心長期治療會引起生活質量下降和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也擔心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發生變化,心事重重,這種長期持續的應激原會引起患者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的改變,從而使患者出現一系列異樣的軀體癥狀。
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患者及家屬都會存在不同的社會心理問題,患者往往都是在病情演變較重時才住院治療,而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健康知識及治療康復措施的依從性主要取決于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的態度、方法和指導的正確性,而我國慢性病患者數量可能出現“井噴”,其中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損傷和中毒占死亡原因比例的85%以上,所以對于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的健康指導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