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經濟的成長路徑中,改革與創新一直是釋放活力的最佳來源。中國將如何推動新一輪改革,成為過去三個月,亞洲乃至全球的熱點話題。
40多年前,當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踏上處于封閉時代的中國大地,這個國家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尚不足1%。彼時的中國,對國際金融事務幾乎沒有影響,因為在中國基本不存在外國投資,而中國對外投資也接近于零。
因此,對這個國家30余年前正式啟動的市場化改革,無論給予怎樣的評價都不為過。
改革,給中國帶來的驚人變化有目共睹。2013年的中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占比已超過10%,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亦是舉足輕重——中國央行(PBOC)所作的每一項重大決定,全球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都廣為關注;中國GDP增速的快慢,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起伏產生著直接影響,并給整個供應鏈的運作帶來不小波動。
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是否健康,不僅是中國的事情,也是世界關切的話題。因此,我們在這一期雜志中,將核心話題留給了中國,邀請不同背景的學者,從中美經濟合作、創新與私人部門以及東亞經濟體經驗等多個角度,為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建言。
曾陪同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訪華的美國前副國務卿羅伯特·霍爾邁茨(Robert Hormats),認為美中兩國認清并鞏固雙方的共同利益,可造福兩國人民乃至整個世界。兩國應建設性處理分歧,在雙邊投資、貿易、環境污染、能源以及次國家層面展開合作。
前世界銀行駐華首席代表杜大偉(David Dollar),通過總結日本、韓國和臺灣等經濟體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建議中國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并在戶籍、土地、金融、壟斷行業以及財政安排等領域推行結構性改革。
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以對話形式,對創新、企業家精神以及現代價值觀的演進歷程作了剖析。
已故著名經濟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Ronald Coase),則在其供本刊發表的一篇遺作中指出,中國的市場經濟仍然存在許多缺點與不足,這可以理解。因為,中國剛剛開始其現代市場經濟之路。科斯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的市場經濟之路,將以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方式發展。因為,中國經濟仍然有著巨大的迅速提升空間,中國能夠、也必須要做得更好。
我們希望,科斯關于中國未來的判斷能再次得到印證。對面臨復雜轉型壓力的中國而言,無論是體制改革還是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任何正向的良性演進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勇氣與耐心。
不斷釋放的改革紅利,顯然是未來中國最重要的發展動力。
我們特別感謝科斯教授的助手王寧先生。他在整理科斯遺留的資料時,發現了這篇尚未在媒體發表過的書面講話稿,使得博鰲觀察的讀者能夠分享大師在生命最后一刻前的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