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企業國際化的路徑模式可區分為股權與非股權兩類。股權模式是在海外市場設立合資公司或全資子公司。這一模式需要企業投入較多資源,風險較大,但也伴隨著更高的預期回報。相應的,非股權模式主要是出口或特許經營,不確定性較少,風險較低,對投入的資源和知識經驗的要求也較低,但相應的預期回報也較低。
企業跨國經營路徑選擇的一般規律
對于新興經濟體企業來說,以非股權模式進入開展跨國經營是對國際化的較淺涉入,企業還不能完全享有國際化帶來的潛在好處,特別是不能直接學習到發達國家市場的先進技術與管理。而股權模式則是較高水平的國際化類型。在股權模式中,企業可以控制海外公司的組織系統、運營流程和戰略決策,充分發揮資源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地位。
然而,選擇何種模式并非由企業主觀決定,而是建立在資源能力與制度環境的基礎上。按照經典的企業跨國經營理論,任何企業的國際化行為都可以被三種“優勢”來解釋:所有權優勢(Ownership)、區位優勢(Location)和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所有權優勢是指推行國際化戰略的企業所擁有的獨特資產及規模經濟優勢,為投資目標國企業所缺失;區位優勢是指目標市場的特定環境所產生的吸引力,包括投資目標國的地理環境等;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為避免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對企業經營的不利影響,而將資源保持內部化所帶來的整合優勢。在國際化的路徑選擇上,企業會根據自身擁有資源的獨特性和它所面對的不確定性,選擇交易成本最小的模式。例如,如果一個企業擁有較為稀缺和不可復制的資源,如領先的技術、較強的品牌聲譽等,則傾向于更加內部化的股權模式。另外,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不確定性都會對模式選擇產生影響。外部不確定性包括國家層面的風險和文化差距,內部不確定性則來自于企業整體的國際化經驗。有經驗的企業,或者進入的目標市場具有較強的風險可控度,則企業會傾向于選擇股權模式,直至設立全資子公司。
企業所面對的外部制度環境既包括目標市場,也包括原在地市場以及兩者間的差異。在跨國經營中,外部環境一般涉及國家層面的風險、市場不確定性、文化差異、地理距離等因素。當目標市場的風險較高、文化差異較大時,跨國企業傾向于選擇非股權或者股權模式中的合資方式。在市場不確定性降低的條件下,跨國企業則傾向于采取股權模式。在法律法規的層面,如目標市場對外資進入限制較多,則企業更傾向選擇合資公司。如果企業可以通過正常的法律和金融渠道充分地獲取當地經營資源,全資子公司便會是合適的選擇。
在路徑選擇上,傳統企業會采取漸進式的國際化發展過程,從較低層面的涉入逐步過渡到較高層面的涉入。對于新興市場中小企業來說,由于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知識儲備、運營經驗上的不足,多會遵循這種漸進的方式,逐步積累對國際市場的理解和投入,提升決策與經營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先天國際化”的企業會打破傳統模式,直接跳過中間發展階段,成為國際市場的參與者。一般來說,這類企業都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企業,是“新經濟”的代表,先天具備與國際技術接軌的資源能力。“代工之王”富士康是“先天國際化”企業的代表。成立之初,富士康就定位國際市場,在國際大分工環境下,在生產與銷售分離的形勢下從事國際化“代工”活動,沒有遵循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一地設計、三地制造、全球交貨”的國際化戰略顯著提高了其市場反應速度,以此應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需求。目前,富士康在中國大陸成功建立了30余個科技工業園區;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擁有120余萬員工及全球優質客戶群。又如,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直接參與海外資本市場運作,特別是代表產業發展未來的移動應用功能模塊更能直接嵌入國際市場。按照全球化開放平臺的戰略目標,騰訊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國際業務部,在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投資了100多家海外企業,海外用戶注冊數突破7000萬,其英文版微信業務WeChat整合了Facebook、Twitter等多個國際主要社交網站內容,目前正在積極開拓海外非華人用戶市場。
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過去關于企業國際化的關注點集中在北美、西歐、日本等發達市場以及大型跨國企業。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洲國家的企業國際化發展開始引起關注。新興經濟體中小企業并不是大型企業的縮小版本,而是有其自己的特點。從動機上看,新興經濟體企業把國際化作為獲取戰略資源的一種“杠桿”。另外,由于新興市場自身制度的不完善,部分企業為了突破國內市場制度制約而選擇國際化。在資源、杠桿和學習的驅動下,新興經濟體的中小型跨國企業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采取新的策略快速地國際化,而與國外公司建立戰略聯盟或者建立合資公司更能滿足需求。但是,那些異質性資產數量大、內部控制完備和外部風險較低的企業也會選擇控制度更高的股權型進入模式。
民營企業山東南山鋁業公司是規模僅次于國有企業中國鋁業的中國第二大鋁材生產商,2012年開始在美國的綠地投資運營,其高度控股的模式得益于南山鋁業在鋁材生產上獨具優勢的高端產品生產技術與經驗。南山鋁業于2009年參與中國高鐵建設,成為高鐵列車特定鋁型材的認證供應商,從此在高端鋁材產品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隨后,南山鋁業又持續推動技術升級,率先進入飛機制造領域。這種獨特的技術優勢是南山鋁業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和對產品需求不斷升級的過程中獲取的,非一般企業在一般情境下能夠迅速企及,因此構成了南山鋁業獨特的異質性資產,為企業國際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家民營企業紛美包裝于2011年在德國通過綠地投資設立了直接控制的制造基地,其主要依托的基礎也在于紛美包裝在行業內世界第三的生產規模、對供應鏈的有效控制以及對當地市場的理解和把控,從而能夠實現高控制度的國際化模式。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步伐近年來明顯加快,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從2003年28.65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增長30多倍(見圖1)。但是, 在這些投資中,國有企業投資流量占比已下降至略超過一半的水平。從投資主體的所有制性質來看,在目前全國13500多家參與海外投資的企業主體中,國有企業的占比逐年下降,而以有限責任公司形式的投資主體占比逐年上升,到2011年達到60%左右(見圖2),加上其他股份有限、股份合作、個體經營、集體企業等形式,意味著民營企業在投資流量和投資主體數量上,都已占據國際化企業的半壁江山。

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的報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目標國從2005年的17個增加到2012年的63個,目前中國企業已經活躍在119個國家。即使扣除非最終目的地的對外直接投資(如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也在投資主體、目標市場、產業類型與供應鏈條上體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經濟學人》信息部的研究認為,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目標國正從以往以資源為主,向重視知識產權、市場規模和制造的當地化、本土化轉變,尤其是民營企業更傾向于到發達經濟體去尋求高端市場、先進技術和高價值品牌;同時反哺、壯大中國市場,也是民營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目的。
中國民營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化路徑選擇
遵循企業國際化的一般規律,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國際化路徑選擇也受到企業資源能力的驅動。我們針對上市民營制造業企業2007年至2011年實施國際化經營的研究發現,從企業自身資源能力來看,管理層的國際經驗、較年輕的管理者年齡結構都有助于企業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國際市場中,并有利于采取股權模式的國際化,分享更多國際化帶來的收益。從內部治理結構來看,外資股東憑借國際經營的網絡和資源,其介入有助于推動民營企業更深入地參與到國際市場中,企業選擇股權路徑的可能性也更大。
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對國際化路徑選擇有著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對制造業企業而言,在企業的初創期,由于產品還不成熟,企業會首先尋求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機會,僅嘗試少量的產品出口。在企業成長期,一方面市場對產品的需求猛增,另一方面競爭者的進入使得利潤率開始下降,推動企業投資于與本國有著相似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消費能力,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當企業進入更為穩定成熟的階段,企業會將生產進一步擴展到發展中國家,尋求更低的生產制造成本,并逐漸停止在本國的生產,成為該種產品的凈進口國。同時,開始進入新一輪產品研發與市場開拓,以獲取新的超額利潤。這一規律顯示,一般而言,對國內市場的占據是國際化經營的前奏,而隨著企業生命周期的演進,其國際化行為也會從單純的出口逐步發展為股權式投資。
對于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來說,憑借其領先技術與質量保障,即使是初創期的產品也有可能向發展中國家市場出口,或者直接投資研發和生產適應當地需求的產品。中國民營制造業企業整體上規模較小、技術還不成熟、市場聲譽還未能建立,往往只能當企業在本國市場發展到標準期,能夠有效控制生產成本從而獲取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這時才有條件開辟國際市場。整體而言,當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還不強,通過領先的技術和獨特知識產權來推動國際化的趨勢尚不明顯。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多數企業仍然將出口作為踏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如要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國際市場中,民營中小企業還需要在提升技術能力、增厚異質性資產和加強內部控制能力等方面做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