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家,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為鄰,東北緊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與泰國和老撾接壤。
過去的一個世紀,緬甸的經濟發展落后于全球。1900年到1990年間,全球GDP以每年平均3%的速度增長,而緬甸經濟增速估計每年僅為1.6%。受歐美經濟制裁的影響,數十年來緬甸經濟發展緩慢,是全球發達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緬甸加快基本建設步伐,筑路架橋,改善通訊設施,增加港口建設,使投資環境有較大改善,吸引了大量投資者涌入。外資在緬甸的分布與走向依次為石油與天然氣開發、制造業、房地產業、飯店與旅游業、礦業、畜牧業、工業園區、交通與通訊業、建筑業、其它服務業和農業。
緬甸有極其豐富的資源,但開發力度卻遠遠不足。該國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高達52.28%;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緬甸寶石、玉石以儲量巨大、質地優良而享譽世界;緬甸江河縱橫,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居東南亞各國之首,尤以薩爾溫江(在中國境內為怒江)蘊藏量最為豐富;緬甸擁有大陸架12萬平方千米,因此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年理論捕撈量為230萬噸以上。緬甸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緬甸居民識字率較高,80%受過中等以上教育,他們一般都懂英語。外國投資者可利用緬甸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緬甸錯過了全球經濟發展的眾多有利時機,也錯過了近年來其亞洲近鄰均高速發展的時期。而現在,它有潛力成為新興亞洲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Richard Dobbs說道。
緬甸經濟開始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政府也出臺了一些保障外國投資者利益的法律法規,并積極減免稅收、放寬外匯管制,這對一些潛在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一份題為《緬甸時刻:獨特的機遇,巨大的挑戰》報告中稱,緬甸經濟規模有望到2030年翻兩番,由2010年的450億美元提高至2000多億美元,人均GDP從1300美元提高至2030年的5100美元,在此過程中將創造1000萬個非農工作崗位,并使1800萬人口擺脫貧困。
緬甸在7個領域擁有實現經濟翻兩番的潛力,其中包括能源與采礦業、農業、生產加工和基礎設施等四個關鍵性領域,這些領域占到了緬甸全部經濟潛力的85%。
此外,緬甸還具備一項“綠地”優勢:可以從零開始,構建基礎設施和公眾服務,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目標的需求,甚至惠及農村地區的低收入人群。同時,在生產加工業領域,可以綜合利用跨國企業因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工資水平上漲而轉移生產加工地點的機會。
這個獨具特色的國家,非常有望成為亞洲發展的新“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