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全球近一半人口、近三分之一經濟總量的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之一。但與北美和歐盟兩大經濟共同體相比,亞洲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一體化程度還存在較大差距。一個比較嚴重的制約就是基礎設施配套滯后。一些國家鐵路、公路、航空運力嚴重不足,電信基礎設施滲透率低,跨區域互聯互通網絡體系尚未形成。因此,亞洲國家只有不斷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
強化互聯互通,全方位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
實現亞洲互聯互通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積極推進硬件連接,更要注重軟件配套,需要亞洲國家加強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的政策配合和相互交流。
1統一技術標準
工程技術對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尤其是不同國家間的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更要有協調一致的建設標準,這是實現互聯互通的基本前提。目前亞洲許多國家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起步階段,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技術條件和經驗積累尚不充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亞洲各國加強在基礎設施領域技術轉讓、經驗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現階段可先相互承認彼此技術標準,再研討建立各方都接受的統一標準。在這方面,中國經過多年國內建設積淀與國際合作積累,已逐漸掌握一大批處于世界先進行列的、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特點、契合發展中國家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具備了與相關國家分享相應標準、推動亞洲建立統一技術標準的能力和基礎,應發揮積極的作用。
2開展廣泛培訓
亞洲雖然是當今世界人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但勞動力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工程建設、建筑設計、信息技術等領域仍面臨嚴重的專業技能人才短缺。這是當地教育與職業培訓體制不完善所決定的。因此,需要各國在聯合攻克技術難關的同時,深入開展教育合作和人力資源合作開發,將勞動技能培養與項目建設結合起來,在項目建設中廣泛使用當地工人,為當地培養一支技術骨干力量,夯實人才基礎。
3建立統一市場
推進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最終目標是加快建立亞洲統一市場,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此,首先要加強制度層面設計。進一步提高亞洲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簡化簽證手續,完善區內人員互通機制,加快破除不利于經濟文化交流的各種有形、無形壁壘。其次要建立與互聯互通配套的產業支撐。亞洲國家要根據各自產業結構和特點通力合作,統籌產業規劃、協調產業政策,深化產業內、產業間合作分工,打造與互聯互通項目相匹配的、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條。
強化金融支持,多渠道破解基礎設施融資瓶頸
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前期資金投入巨大、后期維護成本較高的特征。亞洲地區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更是極大增加了基礎設施新建、維護和升級的成本。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亞洲各經濟體的基礎設施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內部基礎設施投資需要8萬億美元,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另需3000億美元。 以上兩項相加已接近亞洲各國GDP總和的一半。顯然,單純依靠政府部門直接投入難以滿足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而且極有可能加重政府財政負擔,擠壓政府財政施政空間,對亞洲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必須積極拓展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渠道,尤其要強化金融的支持作用,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資金配置中介功能,有效動員更多私人部門參與亞洲基礎設施建設。
1進一步發揮?銀行的資金融通優勢
亞洲各國資本市場發育程度良莠不齊,銀行間接融資模式在各國基礎設施融資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統計顯示,2014年亞洲500家大銀行總資產規模將達到85.6萬億美元,遠遠超過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因此,在一段時期內,亞洲基礎設施融資仍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業金融機構。而在當前銀行業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銀行業面臨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要求。這就需要銀行將有限的資金配置到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領域和環節,根據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需求和自身資金來源期限結構,合理搭配資產與負債,有效管控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支持。
由于互聯互通項目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很多項目投資大、期限長、風險高、回報低、見效慢,且基礎設施落后的地區一般投資環境也相對較差,不容易獲得商業性資金青睞,因此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導和帶動作用。通過政策性金融手段為互聯互通項目提供優惠性質的資金支持。這不僅能滿足項目融資需求,又可減輕項目借款國的財政壓力,還可通過聯合融資、銀團貸款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增強商業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中國政府的優惠貸款在支持和促進亞洲基礎設施發展方面已有較好的實踐基礎。如由中國政府的贈款、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國家開發銀行的商業信貸以及亞洲開發銀行和伊斯蘭發展銀行的貸款共同支持的中吉烏公路,就是以優惠性資金帶動商業性資金建設中亞區域經濟合作走廊的一個成功范例。今后,中國的優惠性資金必將在促進國家間基礎設施項目對接、支持亞洲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上發揮更大作用。
2綜合運用多種渠道?支持亞洲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次貸危機后,一些國際組織、發達國家、資金充裕國家設立的主權財富基金、養老基金等開始轉向可帶來穩定和安全回報的投資領域。亞洲地區憑借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機遇,吸引了這些國際投資者的關注。有效動員此類股權投資基金,包括亞洲國家體量巨大的主權財富基金、養老基金等。參與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既能降低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成本,擴充融資來源,還可借助基金國際化、專業化項目運作經驗,保障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又可為投資方帶來一定收益,可謂雙贏之舉。例如,中國政府發起設立的中國—東盟股權投資合作基金,已成功在東盟國家投資了航運、港口、通信等領域的多個基礎設施項目,緩解了部分東盟國家基礎設施領域資金緊張的局面,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受到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肯定。
第二,除股權融資外,債券市場融資也是國際上廣泛應用的基礎設施融資方式。盡管近年亞洲債券市場已取得明顯進步,截至今年二季度東亞新興地區的債券市場規模已接近7萬億美元,但債券融資目前在亞洲各國基礎設施融資中占比仍然不高,具有較大發展空間。亞洲國家應積極發展以本幣計價的債券市場,鼓勵發行基礎設施中長期融資債,在此基礎上逐步強化債券融資區域合作,建立一個統一的亞洲債券市場,推動基礎設施項目主體通過該債券市場進行融資。這既能降低對間接融資模式的依賴,減少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風險,又能有效利用亞洲債券市場上充裕的資金,滿足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低成本資金需要。
第三,項目融資作為國際上大型基礎設施籌資的普遍手段,更易吸引國際資金。項目融資方式已在東南亞、東亞等亞洲國家基礎設施融資中得到廣泛應用,今后應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積極鼓勵基礎設施項目主體采用BOT、TOT、PPP等項目融資方式,吸引國際多邊金融機構、跨國銀行、投資基金等不同類型投資主體參與,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擴大投資來源,能夠有效填補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資金缺口,尤其適合大型互聯互通類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需要。
3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融資平臺作用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旨在為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后將與區域內現有多邊開發金融機構互為補充,有效動員亞洲高額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亞洲龐大的外匯儲備為己所用,提高區域內資本利用效率,緩解亞洲基礎設施融資瓶頸 。
在具體操作層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投資范圍可涵蓋亞洲各國交通路網、通訊網絡、電力網絡、能源運輸網絡等基礎設施領域,著重支持跨區域互聯互通項目。在投資原則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可按市場化原則運營,注重投資項目的資本回報。建立服務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融資機制,實現金融支持效用最大化。同時,也應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注重投資項目與當地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