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中,創新不斷撲面而來。從阿里巴巴沖擊金融業,到微信挑戰中國移動,創新無處不在。同處在這個世界,公益事業也要創新。中國有上億的貧困人口,僅用傳統的公益方式是不夠的。在中國辦慈善需要創新,要跳出傳統的慈善思路,嘗試新的公益方式。
最近,創辦社會企業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創新熱點。
社會企業是一個“兩不像”
社會企業是指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的,為解決某些社會問題而成立的企業。換句話說,就是用企業的方式做公益。
社會企業首先是個企業,它也在盈利,至少要自負盈虧,保證企業能夠長期可持續運轉。從這點上看,它不同于全部依賴于捐贈的一般公益慈善機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盡管社會企業以企業的方式運營,但它又不以盈利為最大目的,股東投資的目的以及對它的績效衡量更重要的是解決某些社會問題,而不是賺錢。從這個意義上看,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它是一個“兩不像”。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教授在八十年代成立的孟加拉鄉村銀行,就是一個典型的社會企業。它僅給貧困戶提供小額貸款,以此緩解貧困。但它又是一個銀行,收取還不算低的利息,以保證這一為窮人服務的銀行能長期運行下去,并且能夠不斷擴大。
筆者與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等學者及企業家創建的北京富平學校與富平家政公司是在中國境內的社會企業。從2002年至今,富平已經為25000多名從貧困地區來的婦女提供了從培訓到介紹工作以及就業后的持續服務,她們每年創造的GDP超過3億元人民幣。幾個投資人投入的少量資金從不分紅,盈利不斷投入到富平家政服務中去。
縱觀世界上的很多社會問題,如教育、衛生、環保、扶貧、養老等,都存在企業式運作的巨大機會,都可以、而且應該采取受益者付費的原則。如果在這些領域完全以利潤最大化的方式運營,會因市場競爭不充分、消費者信息不足等原因,企業可能獲得暴利,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但更多情況是,在這些領域利潤率太低,沒人愿意去投資,造成巨大的社會服務缺位,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因此,這些領域長期以來是由公益慈善組織運作的。這又導致了另一個普遍性問題——投入資金不足。因為公益慈善對于投資者來說,是一種捐獻行為,這就極大地制約了資金的流入規模。
于是,為解決這些問題的社會企業證券交易所就應運而生了。
為什么投資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證券交易所是一個以交易社會企業的股權與債權為主的、規范的證券交易機構。投資人能在這一交易所中對社會企業的股權與債權進行交易。
那么,通過社會企業證券交易所所做的投資,與直接捐贈給這一社會企業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首先,透明度、規范性不同。在這個市場上市的社會企業要嚴格遵守一般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規范運作的要求,公司的運作有嚴格的社會督促;
第二,投資者能在更大范圍內選擇企業。社交所對每個企業的社會影響指標有嚴格的排序,投資者能夠挑選出最有社會影響、財務上又能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來投資;
第三,恰當的退出機制。對那些需要現金別有他用、找到了更好社會企業投資機會的人來說,社交所可以把自己的股票或債券變現。而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投資者投給社會企業就如同捐款一樣,這就大大地限制了投資社會企業的資金量。有了退出機制,對社會企業本身也有了很強的市場制約,運作得好、社會影響大的企業,能得到更多的融資;而運作差的企業就會被淘汰,這就建立了一個正向反饋的機制。
為什么有人愿意到這樣的市場投資?從盈利的角度看,沒人愿意投資社會企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利潤最大化。有人對用企業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有興趣,愿意出錢。正如慈善事業并不能給捐獻者財務回報,每年仍有大量的企業與個人愿意捐贈。英國擁有5萬社會企業就是個明證。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第一個社交所并不是在紐約、倫敦、東京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立的,而是在巴西。早在2003年,巴西的社會與環境證券交易所就在傳統的圣保羅證券交易所成立。迄今為止,該交易所已為71個民間組織募集了550萬美元。
爾后,德國于2008年,南非于2009年,葡萄牙于2009年,新加坡于2010年,都成立了社交所。目前好幾個社交所也在籌備中。
社會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在中國面臨的難處
中國能有自己的社交所嗎?
既然世界范圍內已存在眾多新型交易所的試點,中國為什么不能讓社會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更快地發展呢?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比中國強的巴西都能做到敢為天下先,把創新作為社會發展核心戰略的中國為什么不能在這個能改變社會發展模式的重要領域邁進一步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會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在中國也面臨很大的難處:
一是中國社會企業本身尚不發達。少有的幾個社會企業剛剛起步,整個社會對社會企業尚需了解,投資者對這一新領域也認識不足;
二是中國資本市場紛亂復雜。近年來,各類產權、期權、商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有關部門正在大力整頓各種交易所,新的社交所似乎生不逢時。
不過也不妨換一種思路,交易所本身是民間自發成立的。1792年5月17日在紐約華爾街68號門前梧桐樹下訂出的《梧桐樹協議》并不需要政府的批準,也沒有證監會的介入,完全是民間自發的行為。中國的社會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會吸收小投資者。因此,在中國社交所發展的早期階段,可以通過俱樂部的方式交換投資股。比如,組建博鰲亞洲論壇社會投資俱樂部,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來,制定自己的規則。待市場做大一些后,可以與某地的產權交易所合作,開設社會企業板塊,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場外交易。至于最后能不能如2005年的巴西一樣,中國的社交所得到政府的承認,登堂入室進入上交所或深交所,順其自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