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中國跨國企業不斷向海外擴張,尤其是向英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重要的是,這些跨國企業不僅包括傳統制造業,也包括科技、能源、娛樂和教育等行業。中國跨國企業越來越為人矚目,這既包含新的競爭,也蘊含互惠互利的商機。
中國企業在海外如何擴張
英美市場監管完善,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重大機遇。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主要通過以下四大途徑:
第一,通過并購投資。考慮到國際運輸成本和進口關稅較高,中國企業直接在英美成立或收購一家公司,可能更劃算。通常的做法就是兼并和收購。例如,中國在英最大的投資者華為公司繼收購集合光電中心有限公司(CIP)之后,又于2011年在伊普斯威奇(Ipswich)設立英國研發中心;雙匯國際(Shuanghui International)則于2012年9月斥資71億美元收購了美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 (Smithfeld),這也是迄今中國企業在美進行的最大一筆收購;2011年,大連萬達集團斥資26億美元收購了AMC娛樂(AMC Entertainment)。
第二,直接到海外投資。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成立一家全新的公司,從而能夠保守商業機密,保障企業創新業務和技術的知識產權,避免收購溢價以及漫長的談判和司法程序。例如,海爾在海外擴張階段,于2000年在美南卡羅來納州的坎姆登(Camden)興建一家工廠;華為于2001年開設了其首家駐英辦事處,目前已在英各地設有15個辦事處,有890名員工。2013年4月,華為在雷丁的綠園(Green Park) 又開設了一家英國總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后,中國投資者積極加大在英美房地產市場的投資,交易額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10月,復星國際(Fosun International)斥資7.25億美元在紐約買下第一大通曼哈頓大廈(Chase Manhattan Plaza);上海綠地集團已簽署協議,入股洛杉磯市中心的大都會項目,該交易目前正由政府審批。近來,中國政府和企業均積極投資英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項目,例如,中融集團投資5億英鎊,在倫敦南部歷史建筑水晶宮(Crystal Palace)的舊址著手重建,而北京建工集團則投資參建曼徹斯特機場。
第三,推進戰略合作。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收購目標,或是當地政府限制過嚴,無法收購某些當地企業,中國企業則會選擇與英美本土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戰略合作是指兩方或多方為實現一系列商定的目標而達成某種協議,同時各方又保持各自的獨立。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就是2004年聯想集團與IBM在全球個人電腦銷售、服務和融資方面所達成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第四,首次公開發行(IPO)。中國企業在美
第一波上市浪潮始自2000年初。此后,共有200多家中國企業成功在美上市。2010年,美股市共有40家中國企業首次上市,而新上市的美企業只有11家。2010年,倫敦證交所(LSE)迎來了其210年歷史上首家來自中國的會員公司——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當時,共有51家中國企業在倫敦上市,總市值達300億英鎊。
英美政府的支持
毫無疑問,中國企業已逐漸加快在國際舞臺上活動。同時,英美政府對待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政策也更加靈活。美吸引了大部分中國海外投資。2012年,美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熱情介紹了針對中國投資的總體政策。中國企業在美進行的大部分投資都無需監管機構批準,而一些需要美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批準的交易,也都在30天的初審期內得以通過。奧巴馬還建議掃清中國人申請美國簽證時碰到的種種障礙。
2013年10月,英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在訪華時表示,將“簡化”中國游客赴英的簽證手續。奧斯本還與中國一些能源企業就民用核項目合作簽署了一份新的諒解備忘錄,顯示出英政府對于兩國企業間合作的大力支持,對于中國企業在英投資具有深遠的政治影響。英核電站的國家安全級別最高,如今也對中國投資敞開大門。此外,中國投行將獲準在英設立分支機構,這非常有利于中國企業投資英國項目。
鑒于市場預期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將會升值,人們有理由預見未來中國企業在英美市場的影響力會更加引人矚目。盡管兩國市場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充滿機遇,但我們仍要看到許多挑戰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企業應向日本學習,樂于在英美更加“本土化”。上世紀80年代,日本投資被錯誤地認為會對美本土經濟構成威脅。如今,日投資獲得肯定,被視為美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豐田(Toyota)和本田(Honda)等汽車制造商樹立了絕佳的榜樣。中國企業應增進與英美當地社區的聯系,與合作伙伴建立起戰略聯盟。
第二,英美產品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品牌知名度和客戶服務至關重要。遺憾的是,部分中國制造的產品被貼上了質量低劣的標簽。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下一輪擴張是重塑自身新形象的一個契機。海爾、聯想和華為等中國企業一直在付出不懈的努力,以樹立長期的品牌聲譽。
第三,在英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改進自身的公司治理,加強內部會計和審計標準。自2010年上半年起,美國一些賣空者和美國證交會(SEC)披露了一系列在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會計丑聞。2011年3月至6月期間,逾20家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因涉嫌金融欺詐,或掛牌暫停交易,或被摘牌。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等專業賣空機構,常常利用中國企業在美披露的企業信息與其在中國工商局保留的企業年度財報之間的不一致、積累目標公司股票的空頭頭寸并基于調查結果向市場發布研究報告,重創目標公司的股價,最終通過最初的空頭頭寸獲利。2012年7月,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成為最新一家遭遇賣空者狙擊的公司,其股價在兩周內下跌逾六成。在中國,金融市場監管與執法均不夠完善。中國企業已習慣于在中國走“關系”,利用灰色地帶。中國企業必須認識到,在國外必須適應當地的規則。
由于中國股市不允許賣空交易,中國媒體和企業會認為香櫞研究之類的賣空機構發布這樣的報告是心存惡意,并非基于市場真實信息。喬納森·卡爾波夫(Jonathan Karpof)和婁小霞2010年在《金融雜志》(Journal of Finance)上撰文指出,賣空者能夠在美國證交會公布之前就發現上市公司財報中的不實之處。甚至可以證明,賣空者實際上有助于揭露企業的不當行為,提高股市效率。盡管這項研究的初衷并非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但所有中國海外企業都應將賣空者的活動視為一記警示。
總之,中國企業已在英美成為全球玩家,其前途十分光明,尤其是目前英美兩國政府對于吸引中國投資都表現出積極和友好的姿態。無論在產品還是在資金可持續性方面,保證品牌優質對于保持這一積極趨勢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