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前,這里是黃浦江泛濫時的淤泥地帶,自英國殖民者開始大規模建造并不斷向南擴張后,這里迅速變成了新城區中心。縱觀歷史角度,外灘源的歷史建筑的興建、使用、改建的過程,也見證了上海起起伏伏的繁華背后的故事與發展。
海外設計師貢獻很大
此前去慧公館飲茶,發現他們的餐廳居然都是一小間分割開的,而不是如很多會所里面的大廳設計,悉地國際負責外灘源的項目經理閻立新回憶,在整個外灘源項目的改建中,海外設計師頂住了來自業主的多方壓力,“我們要的不是空殼,我們要的是里面所有的存在。”因為海外設計公司的堅持,很多餐廳的改造都如慧公館這樣,沒有把原布局的墻面打通,而保留原來的規劃格局。
外灘源的設計是悉地國際與ARQ、DCA兩家設計公司一起合作完成的作品,其中ARQ是新型建筑的顧問,而DCA擔當歷史建筑方面的顧問,“在歷史建筑的保護上,海外設計師的堅持為我們整個項目增色不少。雖然不能說如果沒有這些堅持,整個外灘源的成果會缺少什么,但是起碼不會是現在這樣。”
外立面的修復并不難
事實上,和海外設計公司合作也讓外立面的修復變得容易很多。和以往對老建筑修復時,遇到外立面和很多建筑材料的難以還原不同,外灘源的修復工作開展得很順利,“我們會把相關材料取樣,進行成分配比,進行完美的還原修復。”閻立新發現,很多中國的工人在國外有著更嚴格的執照標準,以及更熟練和精細的手藝傳承,這使得這些海派老建筑的修復工作變得順理很多。

而對于歷史建筑修復的另一個功臣,就是原圖紙!每一幢位于外灘源的老建筑,相關部門都完好地保留了當年的建筑圖紙。“我們只要重新測量現有建筑群的數據,并結合當年的圖紙進行改造修復。”這些都讓整個外灘源能原汁原味保留的工程進行得事半功倍。
北蘇州路一帶要克服淹水
整個外灘源的設計中,有6幢是新建的新型建筑,而8幢是文化遺產老建筑。這8幢老建筑修建的年代不同,建筑風格也不同,因此遇到的困難也有所不同,“北蘇州路的老建筑有比較明顯的淹水現象,這主要是由于當初的規劃沒有做好,使得公路的水平面高于房屋的水平面。”而當初的建筑設計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地下室,尤其是安培洋行甚至還有一個小金庫。這使得公路的水平面過高的情況下,一旦有雨水堆積,就會出現明顯的淹水現象。
“我們不可能重新加高老建筑,更不可能重鋪道路,因此我們只能不停地增加排水口。”
老建筑基坑加固是關鍵

6幢新建筑的原址后期曾被人力推倒,但這并不多可惜,原址也是后期建造的新型建筑,并非歷史文遺留財產。
它們大多分布虎丘路一帶,而北蘇州路和北京東路又分別占了1幢。事實上,這些新型建筑和歷史建筑緊緊相依,互相之間的距離不過4米寬,這為設計團隊來到了很大的難題。“歷史建筑的不斷加固最重要的,其中基坑的維護是關鍵。”從閻立新的難題中,我們不難理解“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句俗語來帶的啟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