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風靡一時的“騎馬舞”到如今火爆熒屏的《來自星星的你》,新一輪“韓流”強勢來襲,劇情中女主角喜歡的炸雞和啤酒套餐成了流行美食,男主角使用的書包被一搶而空。
韓國有強大的“韓流”能代表該國軟實力。盡管有《媳婦的美好時代》等當代影視作品走出國門,但總得來說,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為根基的中國當代影視作品,在海外并不夠強勢。中國影視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在海外形成文化“華流”,值得思考。
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長期以來過于強調技術而忽視技巧、強調硬件而忽視軟件、強調有形而忽視無形、強調介紹歷史而忽視當代闡述。
2月21日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等部門發布《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等部門當天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顯示,61%的海外民眾樂于了解中國文化,52%的人認為“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只有8%的人認可“中國文化包容開放”。
這一組數據再次印證,悠久燦爛的中國文化的確具有很強的國際吸引力。但與此同時,中國文化的全貌和真正內核并未得到有效傳播,絕大多數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處于“看熱鬧”階段。究其原因,這與我們長期以來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過于強調技術而忽視技巧、強調硬件而忽視軟件、強調有形而忽視無形、強調介紹歷史而忽視當代闡述有關。
有人說,美國正在靠“薯片、芯片、大片”打敗中國,韓國僅憑“催人淚下”的韓劇就俘獲了中國女性的“芳心”――一部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讓“炸雞和啤酒”瞬時火爆起來。鑒于此,在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妨多借助民間力量,增強內容現代性和傳播互動性,更多展示當代中國和未來中國,既要上檔次,也要有內涵,既要加快步伐“走出去”,更要深入地“走進去”。
正是難以復制的民俗民風,激發了本民族觀眾的共鳴以及其他民族觀眾的好奇,搭建起世界認識中國的橋梁。
湖南工業大學劉文良、張永紅3月17日在《光明日報》撰文談中國影視業自主創新。
一個國家的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莫過于民族特色,最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因此,增強影視藝術的原創性,就要從強化民族情結、打造民族品牌入手。凡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深邃的傳統文化蘊涵的影視作品,都與原創性有著深厚的淵源。遠至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陳凱歌導演的《荊軻刺秦王》,近到熱播的電視劇《大秦帝國》《趙氏孤兒案》,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些影視作品都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厚的歷史積淀,其原創性內涵自然也不一般。無論是傳統婚喪嫁娶儀式和飲食文化的展現,還是具有濃郁民族文化內涵的傳統曲藝,抑或是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解讀,都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展露了中國文化的鮮明特色。正是這些難以復制的民俗民風,激發了本民族觀眾的共鳴以及其他民族觀眾的好奇,搭建起世界認識中國的橋梁。
中國影視作品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
因而不具備競爭力。
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張國立在全國“兩會”討論會上談及對韓劇熱的思考。
我們的影視作品為什么走不出去?因為我們不具備競爭力,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拿審查流程來說,我們要報批、立項、進行內容審查。內容涉及到哪個部門的還要先拿到哪個部門去審查,然后送廣電總局審查。我們經常為了一個情節、一句臺詞修改多次,最后失去生動。文藝作品和現實生活嚴重脫節。這樣的環境造成了跟風拍攝的現象:一窩蜂。如果婆媳關系火了,我們就都去拍婆媳關系;夫妻吵架火了,就都拍夫妻吵架;打鬼子火了我們就一窩蜂去打鬼子。因為這樣保險,我們也沒有風險。但是,這樣的文化產品想說走出去是空話!隨著網絡從邊緣媒體變成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中國影視作品原有的創作模式和傳播模式,必須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