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根柢之一:大一統
與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獨特性究竟何在?它的根柢究竟是什么?
我所說的根柢主要有三個:一是中國大一統的國家體制。
大一統國家雖然是秦漢以后才形成的,但是從夏商周,特別是西周開始,盡管當時是分封制、諸侯割據,卻已經有天下共主—周天子存在。所以最初的大一統思想從那時已經開始形成了。世界上其他的文明,統一國家的時間都比較短,而中國是幾千年來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大一統國家。雖然其中也有過多次短暫的分裂,但是很快又重新統一。這是由于農耕文明需要一個完整的、穩定的社會秩序,在農耕文明與游牧民族交往時,也需要長期保持一種穩定的格局。
而中國之所以能長時期處于大一統格局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一整套的制度建設,形成了以郡縣制為中心的官僚治國體系。從漢代選舉賢良孝廉,到隋唐推行科舉制,它的核心是從社會各階層中選拔出精英,由他們變成職業官員,負責國家治理。
過去我們一直講這是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其實毛澤東早在1972年就曾賦詩《讀〈封建論〉呈郭老》,其中有幾句是“勸君少罵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幾個月前我寫了一篇文章,談毛澤東怎么從巴黎公社式的理想,一步步轉到承認“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原來想用巴黎公社式的理想,即直接選舉,公務人員低工資,隨時可以罷免等用于中國,后來發現一搞那樣的直接選舉,全國到處混亂,連清華北大內部都打得不可開交,到最后,他意識到中國傳統的國家治理是有非常深的合理性的。
為什么要熟讀唐人《封建論》呢?因為柳宗元的《封建論》講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秦始皇搞郡縣制,想搞萬世一系的國家,就他個人來說是為私利,但就這個制度的建立而言,它使得“公天下”從理想變成了現實,把國家變成了“公器”,由選拔出來的精英負責國家治理。
現在我們認為西方的選舉制很好,其實中國在那么早的時候就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相當完整的文官治國的制度。官僚是從各階層中選拔出來的精英,而選拔他們的科舉考試,首先考的不是技術,而是人品、治國的核心觀念等等,具體的治國技術是要到實踐中學習的。
這種以德選拔人才,以德治國,就形成了一套把“公天下”變成實際的文官治國的制度。我覺得這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中最核心的東西。當然,它也在不斷受到破壞。在實踐過程中,這些官吏并不一定能真正堅持“公天下”,很多人也會為了自己的私利,但那套制度的形成,使這個大一統國家能夠長期穩定地運行下去。這套完整的制度中包含了權力的制約與制衡,官員的選拔、監督、考核等。
看來這套制度對于我們今天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的確是這樣的。比如唐朝考核官吏的方案并不比我們今天的差,而且它不純粹是GDP掛帥,還要從方方面面來考核。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什么時候做得比較好,什么時候完全流于形式,這都可以再探討,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套制度在幾千年中國歷史的演進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盡管這套制度可能產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其他很多問題,但是它對于保持我們這樣一個大一統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這個文明雖然多次受到外部的沖擊,但因為有這樣一套制度,所以仍能堅持下來。
中華文明根柢之二:家國共同體
還有什么樣的根柢呢?
第二個根柢就是中國的社會結構,我稱之為家國共同體。
中國很早就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各種活動,這和世界上許多國家是很不一樣的。
商鞅變法之前,雖然在井田制之下,人身依附關系仍然表現得很突出,但是在那個時候,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家一戶為單位。到商鞅變法時,一家一戶確定了自己的土地、財產支配權。漢代以后,中國的社會細胞基本上就是五口之家。但是單獨一個家庭,其安全性和穩定性都不能保證,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家庭之上有家族,再到鄉里、郡縣、國家的層級關系。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把家庭、社會、國家、天下看作一個整體。
中國的大一統國家能維系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在于我們有這樣的社會基礎—家國共同體。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形成了責任倫理。過去我們一直批判倫理本位主義、道德本位主義,泛道德化,但其實中國人講責任是很重要的。西方講原罪,講人的一輩子是贖罪,要到教堂里去懺悔,而中國人的一輩子則是講責任。從出生到老死,你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有責任,子女和父母、老師與學生、君主與臣民之間都相互有責任。
這種家國共同體現在是不是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呢?
市場經濟、工業化、城鎮化等等都在沖擊著它。但是回過頭來看,這個共同體在今天的條件下同樣有生命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到歐洲去,到處都可以看到溫州人開的飯店,意大利的皮鞋、皮革用品,很多也都是溫州人制造的。我去調查過,溫州人最初是舉全家族甚至全村之力支持一個人出去,這個人出去后在外面打了天下,再把整個家族、整個村莊的人全帶過去。我在梵蒂岡碰到一個飯店老板,他先后帶出去83個人。這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世界性的聯系面前,家國共同體還是有生命力的。還是起著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似乎更為突出?
當然。但是這兩者可以結合起來。個人本位、個人自主意識在今天的發展,的確使得個人權利越來越被重視。但無論是日本文明還是中華文明,歐洲式的那種個人本位還是受到很大制約的。因為在這里家族的根很難一下子全部拔起。這是東方人和西方人很不一樣的地方。
在西方,市場經濟、工業化更多強調的是個人,但到了中國,純粹的個人本位反而不容易真正站住腳。西方人到中國來做生意,有時也要講人情關系,因為他們發現一紙契約有時候甚至不如口頭約定。
中華文明根柢之三:道德責任
中華文明的第三個根柢是什么?
就是中國的民族精神。這是和責任倫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人不講宗教,西方講統一宗教、統一教會,中國講的則是“泛道德主義”,把教化放在第一位,講人的現實生活。
中國人最高的理想是成為君子。中國人的價值體現在能為家庭、社會、國家、天下作出什么貢獻。所以中國古代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第一是“立德”,在道德上是否能得到很高的水準;第二講“立功”,你為社會做了什么功業;第三講“立言”,你在理論上、思想上、學術上作了什么貢獻。不像西方那樣,人向上帝贖罪了才能不朽。這就形成中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倫理。
前面講的兩個根柢分別是政治的和社會的,而這第三個則是精神層面的。中國人在精神層面注重道德修養,所以在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先講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人內在的修養。這個修養不是歸于上帝,而是自己怎樣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澤東的這句話其實正是中國傳統的民族精神的一個概括。
所以中華民族得以維系靠的并非宗教,而是這種……
教化,這種道德倫理,這種責任精神。
為什么在中國不能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中國農民中也有民間宗教,但在分散的農民中間很難形成統一的教會。在西方長時期的封建社會中,貴族與貴族之間是對壘的,國王沒有多少實權,制約他們的主要是宗教的力量。教會、教皇和大主教等都有很高的權威,很大的權力。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大一統國家中,選拔社會精英進行文官治國,就很難容許另一種政治力量凌駕于皇權之上,并直接沖擊這種維系國家統一的基本文官制度。
所以,中國的宗教力量一直存在,但也一直處于政權之下,而它真的一旦與國家政權結合起來,必定導致國家的混亂。比如武則天時代,佛教有一段時間要介入到宮廷政治中間,馬上就使得整個政治生態惡化了。這就是中國為什么沒有形成西方的統一宗教、統一教會、政教合一格局的原因。這不適合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國情,也不適合中國農耕文明的基本需要。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 2014年第8期,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