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惠邊,筆名阿邊,廣東深圳人,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阿邊文化出版社社長,國際書畫英才雜志社副社長,中華書畫協會理事,大眾科技報創新欄目藝術顧問,香港盤古書畫院終身院長。著有《阿邊有畫說》、《阿邊漫畫》、《曼陀羅佛像藝術集錦》、《揚州戲劇人物畫》、《圖畫佛傳及釋迦如來成道記注疏》等等系列叢書。
黃惠邊先生,自幼受家庭的熏陶,酷愛書法與繪畫,臨池不輟,習書法繪畫藝術三十余年,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
他的作品風格古樸、典雅,筆勢流暢而道勁,畫風清新典雅,集詩、書、畫為一體,充分體現其浩然天工和獨特的造型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為當今水墨大寫意畫界的一朵奇葩。
筆隨意動情自心生
黃惠邊先生創作時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情自心生,構圖、落筆均表現出靈動性的變化,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般暢快。他認為書法是一種尋求變化的藝術,是“乾坤相對、坎離相生”,有“濃、淡、枯、潤”四種筆法,筆墨在運動中產生靈動,在靈動中產生變化。他的書法是美的藝術,更是修煉心靈的載體,是用心靈、用情感、用熱情澆灌的圖騰。他的作品筆力深厚而不浮華,筆勢流暢而道勁,筆墨凝練靈動、內涵博大精深、個性鮮明、神采飛揚,用筆簡潔流暢、章法考究規范、刻畫細致真切、意蘊深遠雋永。
禪心禪悟
藝術領域之間總是觸類旁通,黃惠邊先生長期避居鄉野,潛心研究佛學、水墨、書法及繪畫等各方面知識,為修煉書法技能,他夜以繼日抄寫各種佛經共計百萬字。他歷時三年,以書法藝術的形式,將“經中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抄寫在4000余張1.35米的宣紙上,成就了一部史無前例的杰作。
佛學的研究使他擅用禪的觀點來觀察和表現世界,他的作品注重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傳達,在筆墨虛實之間隱隱透漏出靜穆的禪意和“澄懷觀道”的靈氣,形與神完美交融,畫面大開大合,超脫簡約,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別具一格的視覺享受,更有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妙筆傳情讓人感受其中的禪趣無限,卻又常常意猶未盡。
自我沉淀 探索未知
畫家的觀察、體悟水準決定了藝術境界的高和低。黃惠邊先生習畫的時間不是太長,也沒有拜名師大家,能有如今的成就全是他這幾年潛心研究的結果。他曾對歷代寫意畫大師的作品進行過深入的臨摹和研究,遠追青滕、八大、吳昌碩之風貌,近取齊白石、王雪濤、李苦禪、潘天壽等諸師之精髓,醉心矢志,博覽群書,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注意觀察生活,取法自然,長期堅持寫生與創作相結合,兼取眾家之長,形成自家風貌。
創作沒有捷徑可走,其間奧妙無窮,只能靠自己去研習探究。黃惠邊先生筆力深厚,講究以字入畫,將書法的筆、技融入繪畫作品中,畫作造型生動,奇險多姿,筆墨細節充滿靈氣、清氣、雅氣、仙氣和霸氣,還有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獨特意境;他以濃淡適宜的水墨、簡練豪放的簡筆畫風,大膽創新,開創了當代水墨大寫意畫的全新境界。
他所畫的山水都是自己想象的,不存在于現實當中。對此黃惠邊先生解釋說:“我畫的是‘未知’。我是‘創造’而非‘創作’,我的目的是要把觀眾帶進我的‘領地’。”
風格突出 墨色多重
黃惠邊先生追求的藝術風格,不是某一方面的絕對突出,而是多樣統一中的突出,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正構成富于感染力、內涵深廣的風格。創作時首先要進行結構構思,給書法的抽象線條注入生命力,包括筆法、字法、章法都進行了系統的聯想,才使一個筆畫有了多種寫法,一個字有了多種字形,一幅作品有了多種排列方式,才使一幅作品有了靈魂,呈現出無窮的意境、意趣、意味。
黃惠邊作畫強調水和墨的關系。他表示,古人說“墨分五色”,而當下由于墨的品質和畫家技法的緣故,墨更多被用作勾線和皴擦,其“色”的潛能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于是他潛心研制“煙墨”,彌補了先進國內優質墨的空白。“墨看起來只是黑白灰,其實包含著多重色澤,我把墨當作顏料,通過水的作用激發墨的各種層次,讓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