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貨幣政策系統具有典型的非線性復雜系統的特征,本文詳細地闡述了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揭示了貨幣政策系統突變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突變級數法對我國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進行了實證研究,論證了貨幣政策系統突變機制的理論分析。實體經濟的影響具有一定滯后性,因此我國亟待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延伸舊的產業價值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貨幣政策系統;突變機制;突變級數法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4)04-0004-07
一、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全球經濟和金融系統之間表現出越來越高的關聯性,兩者的交互作用也日益復雜,這不僅提高了金融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風險在全球各個經濟體之間的傳導效應,進一步地擴大了經濟系統的隨機漲落作用,而貨幣政策常常被用來調和經濟系統中的這種漲落,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規則、傳導機制以及貨幣政策效應等的組合稱為貨幣政策系統,決策層大多選擇搭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施有效的財政金融措施,實現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促進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推動宏觀經濟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
貨幣政策系統作為非線性復雜社會經濟系統的組成部分,其自身也是一個非線性復雜系統[1],在貨幣政策系統中存在最終目標、中介目標、操作目標等目標,同時涉及利率、匯率、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多種變量,并且在貨幣政策系統的動態演化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隨機的漲落,在各種變量和目標的非線性作用機制下,微小的隨機漲落得到放大形成巨漲落,最終導致貨幣政策系統發生突變,傳統線性均衡的經濟理論無法解釋貨幣政策系統演化過程中的非線性現象。因此,本文在研究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突變理論對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進行分析,同時對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以論證貨幣政策系統突變機制的理論分析。
二、文獻梳理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基于線性邏輯假設揭示了貨幣政策系統的運行演化規律,即各經濟主體對貨幣政策的反應是一致的,這也就意味著貨幣政策系統中各變量之間是通過線性的模式進行交互作用。但是,實際的經濟運行狀態則是,微觀經濟主體對同一貨幣政策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進而會引起貨幣政策變量間的交互作用由線性走向非線性,貨幣政策系統表現出非線性的特征,如在高通貨膨脹時期,微觀經濟主體往往有更高的欲望調整現金持有量;而在低通脹時期,微觀經濟主體由于存在調整價格的成本,對前期通脹的反應往往不敏感。
基于線性理論的研究框架,國外學者Carrasquilla(1998)運用VAR模型以哥倫比亞1980—1996年的宏觀數據為研究樣本,對貨幣政策的效應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顯示,貨幣政策實施后,利率和資產價格會發生變化,但是消費沒有顯著變化[2]。同時期,De La Rocha(1998)應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對秘魯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表明秘魯的貨幣政策大多依賴于利率傳導渠道,而信用渠道不明顯[3]。隨著非線性科學的發展,貨幣政策系統的非線性特征越來越受到相關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Kim D.H.(2002)以實證研究的方式,運用Hanmilton(1994)[4]提出的浮動法對美國的貨幣政策操作效應進行了相關研究[5],認為在1979年以前美國的貨幣政策表現出明顯的非線性特征,而在1979年之后美國貨幣政策的非線性特征不夠明顯。國內學者趙進文、閔捷(2005)用單方程非線性STR模型對我國貨幣政策操作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貨幣政策操作效應存在非線性特征,且轉換函數為邏輯型函數的形式[6]。隨后,彭方平(2007)同樣運用STR模型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非線性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揭示了我國貨幣政策系統的非線性作用機制,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認為貨幣政策應根據不同的信貸狀況做出調整[7]。與之不同,劉超,張偉(2012)從貨幣政策目標的角度出發,運用系統動力學原理構建了反饋模型、結構流圖和方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實證研究,揭示了貨幣政策目標間的非線性交互作用[8]。
現有的相關研究較多的采用實證方法驗證貨幣政策效應、貨幣政策目標或貨幣政策工具等某一方面的非線性特性,對貨幣政策非線性機制的理論研究較少,本文擬將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貨幣政策規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以及貨幣政策效應等的組合看作一個系統,并就整個系統的突變機制進行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運用突變級數法對其進行實證檢驗。
三、我國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分析
法國數學家托姆1972年提出的突變理論主要是對某種系統或運動過程的研究,從一種穩定狀態跨越中間的不穩定態向另一種穩定狀態的躍遷。突變理論在自然和社會領域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突變理論與耗散結構論、協同論一起,在有序與無序的轉化機制上,將系統的形成、結構和發展聯系起來,成為推動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學科之一[9]。突變理論的理論核心是在研究過程中即使是對系統形態的基質所具特性或作用力本質一無所知,仍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理解形態發生的過程[10]。
(一)貨幣政策系統突變機制
貨幣政策系統作為一個動態的演化系統,存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穩定平衡態,在經濟開放和全球化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金融創新和投融資工具多樣化發展,導致貨幣政策安排中成本和效益關系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一方面,作為開放的系統,貨幣政策系統受到政治、經濟、金融、技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通過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使得貨幣政策系統發生變化以適應變化了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系統中存在著各種隨機漲落,這些漲落不斷地通過各子系統、主體元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機制形成巨漲落,在貨幣政策系統內、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下,系統的狀態參量逐漸偏離平均值,從而形成各種隨機漲落,在系統發生突變的臨界區域附近,漲落會使系統偏離定態解;在臨界點處,貨幣政策系統中控制參數的微小變化使得貨幣政策系統由一種穩定態跨越中間的不穩定態跳躍到另一種穩定態,實現系統的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功能、運行機制在復雜巨系統層次上演化,這一轉變是突然完成的,穩定態的形式取決于控制參數的運動軌跡或路徑。在貨幣政策系統的演化過程中,存在著系統層級躍遷、轉換或創生的過程,即MST(The Meta System Transition)過程,這一過程具體通過貨幣政策系統的結構體現,在演化過程中,通過MST過程,貨幣政策系統最終會成為一個多層次躍遷系統。貨幣政策系統最終到達的穩定平衡態取決于控制參數的變化方向,當控制參數沿原路徑返回時,系統不會回到最初的穩定平衡態。貨幣政策系統在整個突變的過程中內部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以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發展(見圖1)。
(二)貨幣政策系統突變的根源
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并非憑空出現的,它具有可以查詢的客觀根源和能夠用科學揭示的產生機制。貨幣政策系統是由眾多的經濟主體(元素)、目標、規則等構成的非線性復雜系統,各經濟主體之間具有多重反饋性,根據苗東升教授論述的系統涌現性來源于構材效應、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環境效應[11],結合貨幣政策系統的上述特性,對貨幣政策系統的現實突變來源做以下初步探討。
1.反饋效應
所謂反饋,是指一個過程或系統的輸出(結果)通過某種途徑返回到出發點,并作為該過程或系統的輸入(或輸入的一部分),從而對下一個輸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如果是對過程或系統輸出的激勵,則稱為正反饋;如果是對輸出的抑制,則稱為負反饋。在貨幣政策系統內部,正反饋會使經濟主體增加自身適應學習能力,逐漸做出理性、正確的判斷,而負反饋會導致經濟主體無法進行適應學習,阻礙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進程。貨幣政策系統內部各經濟主體會不斷加強那些與正反饋相關的機制,從而使得這些機制越變越強,當貨幣政策系統內部的反饋機制運行到臨界點時,貨幣政策系統就會從一種穩定態躍遷到另一種穩定態,完成整個突變過程。
2.元素效應
貨幣政策系統是由元素或組分(各經濟主體、目標、規則等)構成的,貨幣政策系統的整體突變性歸根結底來自于內部的元素或組分。突變是貨幣政策系統的元素或組分的結構、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發生的瞬時變化,最終導致貨幣政策系統由一種穩定態躍遷到另一種穩定態。一方面,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特性必定受到各經濟主體特性、目標選擇、規則的制約,并非任意的元素或組分都可以造就特定整體的突變性,而要求產生貨幣政策系統整體突變性的元素、組分或個體具有一定的性狀,包括組分或元素本身的特征、環境的約束、接受信息的反應以及相互的作用、運行機制等;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系統的元素和組分之間發生非線性作用,使得貨幣政策系統的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貨幣政策系統的有序和無序。
3.層級效應
首先,突變是貨幣政策系統整體(或系統的高層次)具有而部分(或系統的低層次)不具有的屬性、特征或功能。其次,突變是由貨幣政策系統等級層次提升產生的結果。系統層次結構的提升往往會產生一種高層次等級具有而低層次不具有的新質的突變,同時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系統結構向著復雜化方向發展。最后,貨幣政策系統整體(高層次)的突變來源于部分(或低層次),這表明,貨幣政策系統整體所具備的新的屬性特征來源于原來沒有此特征的系統的部分,貨幣政策系統突變性的主要標識就是系統高層次中新質的產生以及系統層次之間的不可還原性。
4.結構效應
在貨幣政策系統中,要保證貨幣政策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貨幣政策系統的穩健運行,不僅需要良好的目標結構、高效的操作工具組合,而且還需要高效率的運行規則,因此,為了使實施的貨幣政策達到預期的效應,就應該選擇合適的貨幣政策工具,制定高效的貨幣政策規則,并將兩者有效的組合起來,以實現預期的貨幣政策目標。
5.環境效應
貨幣政策系統在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交換的同時,從中獲得資源,努力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并形成邊界,建立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渠道和方式。貨幣政策系統憑借這些渠道和方式與環境進行物質、能力和信息的交流與運動,以此來決定如何通過整合或組織其他部分以實現突變,來適應環境的約束,提高抗干擾能力等,突變的結果是產生新的貨幣政策結構,以實現預定的貨幣政策目標。
以上幾個方面都是貨幣政策系統產生突變的來源,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必須同時具備才能產生突變。事實上,它們之中的某幾個組合也可能產生突變(見圖2)。
四、我國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評價研究
經濟現實中,在某一時期和一定條件下,貨幣政策系統的主要變量利率、信貸、匯率、資產價格與貨幣供應量存在著某種特定的聯系而呈現出相對穩定的變化態勢,或者貨幣政策系統在整體上是穩定的,但是在其局部,貨幣政策系統主要變量卻不斷地在系統內起伏、波動,產生漲落影響系統整體的穩定與安全,使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功能耦合、互相適應的貨幣政策系統穩健性狀態受到破壞,貨幣政策系統制度結構、功能等非均衡演化導致系統的風險積聚,從而系統喪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系統演化狀態,表現為貨幣政策系統在某種條件下的突然崩潰,引發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惡性經濟現象的爆發,所以本文將采用貨幣政策穩定度指標來衡量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
由于貨幣政策系統的非線性和突變性特征,因此本文運用基于突變理論的突變級數法對我國的貨幣政策系統進行評價研究,以驗證上述的理論分析。
突變級數法以突變理論為基礎,從系統的非線性和復雜性入手建立系統的評級指標體系,由于系統的狀態發生突變是由落在分歧集內的控制變量引起的,所以可以根據這一特性來建立評價模型,最終達到對復雜非線性系統的認識。突變級數的評價方法綜合了現有層次分析法、效用函數法和模糊評價法等評價方法的優點,并且無需對指標賦予權重,突變級數評價方法通過對分歧集的歸一化處理,得到一種突變模型模糊隸屬度函數,進而對評價對象進行綜合評價。
常用的突變模型及其歸一公式如表1所示:
其中,x為系統的狀態變量。V(x)為x的勢函數,a,b,c,d為控制變量,系統的平衡曲面方程是通過對系統突變模型的勢函數求一階導數V'(x)=0得到,系統的平衡曲面奇點集是由突變模型勢函數二階導數V''(x)=0得到,通過聯立一階導數方程V'(x)=0和二階導數方程V''(x)=0可以得到分解形式的分歧方程。如果系統內的各控制變量滿足分歧方程,那么就意味著系統發生了突變。
歸一公式是運用突變理論對系統進行綜合評價判斷的基本運算公式,其主要思想是轉化狀態變量表示的質態,使其歸一化,即將系統內部中不同質態的各控制變量通過歸一化處理轉化為同一種質態,以便于進行相互比較,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系統內的各控制變量進行量化遞歸運算,從而得到系統評價系數,即系統的總突變隸屬函數值,并以此為依據,對系統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結果。
基于突變級數法,綜合分析評價系統時,需注意以下三種常用的評價準則:
非互補準則:若描述系統運行的各控制變量與狀態變量不能互相彌補其不足,即各控制變量對狀態變量的作用不可以相互替代,那么狀態變量值的選取應遵守“大中取小”的原則。
互補準則:若描述系統運行的各控制變量與狀態變量可以相互彌補其不足,即各控制變量對狀態變量的作用可以相互替代,那么狀態值的選取應為通過計算各控制變量獲得的狀態變量的平均值。
過閥互補準則:若在系統中只有各控制變量要求達到一定的閥值后,各控制變量與狀態變量才能相互彌補其不足時,狀態值的選取應遵守按過閥值后取平均值的原則。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合考慮貨幣政策系統的構成、突變機制以及可操作性,從貨幣政策傳導、貨幣政策目標和外部經濟三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根據突變級數評級理論層級指標一般不超過四個的原則,對層級指標進行了主成分因子提取,選取信貸增長率、居民儲蓄增長率、M2增長率、實際利率水平、實際匯率水平、股票市值/GDP、市盈率、股指波動率、GDP增長率、CPI增長率、GDP平減指數、負債率、實際利用外資增長率、貿易差額/GDP和外匯儲備/M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16個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法確定各個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順序,最后確定的貨幣政策系統穩定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以貨幣政策傳導為例,第一步,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求解相關系數矩陣及其特征值,如表2所示。
(二)實證研究
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由于底層原始指標具有不同的取值范圍和度量單位,沒有可比性,所以根據下式,所以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轉化到0~1之間,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如表3所示。
指標X11由X111、X112、X113構成非互補型燕尾突變模型,所以X11=MIN(X1111/2,X1121/3,X1131/4),指標X12由X121、X122構成非互補型尖點突變模型,所以X12=MIN(X1211/2,X1221/3),指標X13由X131、X132、X133構成非互補型燕尾突變模型,所以X13=MIN(X1311/2,X1321/3,X1331/4),指標X22由X221、X222構成非互補型尖點突變模型,所以X22=MIN(X2211/2,X2221/3)。經計算1993—2012年貨幣政策突變評價二級指標數據如表4所示。
指標X1由X11、X12、X13、X14構成互補型蝴蝶突變模型指標,所以X1=(X111/2+X121/3+X131/4+X141/5),指標X2由X21、X22構成非互補型尖點突變模型指標,所以X2=MIN(X211/2,X221/3),指標X3由X31、X32、X33、X34構成非互補型蝴蝶突變模型指標,所以X1=MIN(X111/2,X121/3,X131/4,X141/5)。經計算1993—2012年貨幣政策突變評價二級指標數據如表5所示。
指標X由X1、X2、X3構成互補型燕尾突變模型,所以X=(X11/2+X21/3+X31/4),經計算得到1993—2012年間的X值見表6。
為了更加直觀的觀察,將結果轉化為折線圖為:
五、結論分析
由實證結果可以看出,1993年、1998年、1999年、2008年、2009年、2011年我國貨幣政策系統的穩定度較低,1993年我國經濟出現過熱現象,作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因素的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增速高達58.6%,大大超過了以往的增長速度,投資需求帶動了消費需求,加劇了商品市場的供給情況,造成了當年全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升了21.7%,產生了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金融市場結構失穩,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內部漲落因子的擾動使得我國這一時期的貨幣政策系統處于極度脆弱的狀態中。
1994—1997年,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大幅提高存貸款利率要求銀行輕騎收回亂拆借的資金,使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回落,與財政政策配合,1996年成功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經濟增長幅度回落到9.6%,通貨膨脹率降到6.1%,1997年進一步鞏固軟著陸的成果,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這一時期貨幣政策系統運行較平穩。雖然這一期間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的抑制,但是由于此次調整力度有些過大也為后來國內需求不足埋下了隱患。
1998—1999年,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我國的外貿出口受到重挫,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同時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給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存在振蕩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險,上一時期經濟調整力度過大,加之外部環境的沖擊,使得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大幅度降低,出現一定程度的通貨緊縮,同時,多年來貨幣政策系統也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動蕩、國內洪澇災害的沖擊擴大了貨幣政策系統內部的反饋效應,使得這一時期貨幣政策系統的穩定性較低。
2000—2007年,針對上一時期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等問題,在貨幣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逐步擴大公開市場業務,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增加了貨幣政策系統中的負反饋效應,貨幣政策系統趨于平穩。
2008—2009年,2007年下半年我國經濟發展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形勢嚴峻,在2008年上半年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自2008年7月至2008年末,美國次貸危機急劇惡化為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經濟發展勢頭急轉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業陷入困境,就業壓力明顯加大,給經濟平穩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外部環境效應以及系統內部之間的反饋效應和元素效應加劇了貨幣政策系統的隨機漲落,使得貨幣政策系統處于不穩定狀態中。
2010年,為了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政府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扭轉經濟下滑趨勢,提振市場信心,這一系列政策的效應增加了貨幣政策系統中的負反饋作用,貨幣政策系統的穩定度也有所提高。
2011—2012年,隨著歐債危機的加深和擴散,全球經濟復蘇受阻,2011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開始步入二次調整期;國內經濟呈現經濟增速同比下降但物價漲幅同比上升的復雜局面,我國貨幣政策系統中的隨機漲落因素增加,使得貨幣政策系統的穩定度下降。2012年,穩健貨幣政策的效果顯現,國內通貨膨脹率下降,經濟開始復蘇,貨幣政策系統的穩定度也有所上升。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貨幣政策的實踐與貨幣政策系統突變機制的理論描述是吻合的,突變級數法構建的貨幣政策系統評價模型能夠科學、客觀評估我國貨幣政策系統的突變機制。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王祥兵,嚴廣樂,何建佳.貨幣政策傳導系統復雜性研究[J].學術界,2010(7):45-54.
[2]Carrasquilla.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 Colombian case.BIS Policy Papers,No. 3,1998:81-104.
[3]De la Rocha,J.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in Peru.BIS Policy Papers,No. 8,1998:181-194.
[4]Hamilton. Time series analysis[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94.
[5]KimOsborn and Sensier.Nonlinearity in the Fed`s monetary policy rule. CGBCR Discussion Paper,2002:18.
[6]趙進文,閔捷.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效果非對稱性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2):26-34.
[7]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非線性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8]劉超,張偉.我國貨幣政策目標間因果反饋及仿真——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8-96.
[9]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55-65.
[10]勒內·托姆.突變論:思想和應用[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3-6.
[11]苗東升.論系統思維(六):重在把握系統的整體涌現性[J].系統科學學報,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