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林 生于60年代,旅意華僑藝術家,中意文化交流中心藝術總監,大楚藝術機構海外代表,現工作生活于意大利羅馬。
在意大利生活工作多年的華裔藝術家馬林,是此次湖北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在意大利方對外交流溝通的策展人之一。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在當下是當代藝術最前沿的盛事之一,每兩年一次的集中展出,能夠讓世界范圍內的藝術家相互交流溝通。馬林說,雖然是當代藝術的盛會,但威尼斯雙年展在歷史的進程中卻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的積淀和當代藝術的融合,為藝術家提供了不可想象的國際平臺和空間。
因自身長期在意大利,又曾經是參展藝術家,馬林和主辦方大楚藝術機構為湖北藝術家打開此國際窗口的行為可謂是構思良久。早在199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中,在歐洲的當地華人藝術家就已經通過這個國際平臺獲得了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域當代藝術的溝通窗口。從這一點上來說,平臺的高低是相當重要的層面——決定了視野的開拓性。
平行展的運作
“湖北從來都不缺優秀的藝術家。我們的藝術家,特別是地方藝術,哪怕做的很好,在局部地區卻開不了花。”這種怪現狀也許并不是少數。馬林說,這屬于在藝術生態發展范疇中特定階段必須面臨到的問題,沒有進入到當代藝術的主流圈子里,不知道當代藝術最前沿最鮮活的訊息,藝術家們在國際范圍內是不被承認的。“如果在小圈子里自己人玩玩,小富即安,那也很好;但是真正有才華和抱負的藝術家,誰愿意自甘局限于這種局面呢?”要進入國際平臺,僅僅在湖北范圍內自稱是不能被承認的。
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雖然是在官方的國家展的外圍,但也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并不是像外界誤傳的那樣“有錢就能上”。對于雙年展組委會的評審來說,對藝術家和作品的審核是同國家展一樣要求嚴格。對策展人來說,若沒有之前在紐約、巴黎、羅馬等國際一線范疇內豐富的策展經驗,沒有達到威尼斯雙年展標準的策展方。同樣也不會獲得組委會的認可。威尼斯雙年展的組委會是世界的窗口,每兩年要換一次策展人,且僅能連任一次。這樣的方式是為了確保雙年展的高標準運作,希望能保證策展方真正和當代藝術接軌,達到世界范疇內多元文化的共融。
相對于中方藝術家對國際平臺的需求,意大利本土的經濟也需要這種大型藝術展覽對其推進。在此次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中,和16位湖北籍藝術家相呼應的,是聚集了15位意大利最優秀最活躍的年輕藝術家,包括連續任兩屆評委的意大利青年藝術家巴西萊。“也就是近幾年,意大利涌現出一批非常優秀的70后青年藝術家。他們正在成為戰后當代藝術的主流。這一點和湖北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有極為驚人的相似之處。”馬林說,由于湖北武漢近現代美術史上曾經的輝煌,“新湖北畫派”的一批年輕藝術家的勢頭也正在新起。
藝術家的挑選
根據中方策展人冀少峰和意方策展人里瓦(Alessandro Riva)共同協商,在層層篩選后最終確定了16位藝術家。他們或長期生活工作在湖北武漢,或出身于湖北籍,均能代表湖北新當代藝術的最高水準。
“我們需要找的是前衛且思想活躍的藝術家,特別是在學術上要有非常真誠的研究態度。”馬林說,“我們在挑選藝術家的時候秉承了自己的原則。最大特點是,不以市場價格為挑選標準。自詡市場身價不菲的畫家甚至是我們所排斥的。”在馬林看來,藝術品自有其運作規律,而市場價值并不能決定藝術價值。單純為了展示自己技術高明的藝術家也不在選擇范圍內——對于一個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來說,他的藝術必須是綜合的、有深度的,學術研究有意義的,而不僅僅只是拘泥于技術層面和畫面唯美的效果。對于藝術家來說,挑選的標準是相當嚴謹,需要獲得雙方的共同認可。平行展的效果好于馬林的預期。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為大楚藝術機構頒發的“最佳策劃組織獎”和中方策展人冀少峰所頒發的“最佳策展人”獎項已讓湖北藝術家在國際平臺上的初步亮相收獲完美。
馬林在2013年創作的一幅名為《對話》的綜合材料作品中,描繪了今年剛剛上任的羅馬新教宗方濟各揮手致意的形象,在他的左右兩邊分別畫著中國的軍人和古羅馬戰士的側面像,從某種角度,正應和了“對望”的主題——兩種古老的文明,8000公里的距離,在藝術中奇妙地穿越了時空,達到了交匯。馬林說,這正是藝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更廣闊的平臺上讓不同領域的文明達到更好地溝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