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少峰 策展人,美術評論家。1965年6月出生于河北,1990年獲河北師范學院歷史教育系學士學位,1996年結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致力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批評與研究,已發(fā)表當代藝術批評文字80余萬。現(xiàn)為湖北美術館副館長。
作為此次湖北藝術家在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杰出的中方策展人,冀少峰甚至得到了意方的認可——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專門為他頒發(fā)了“最佳策展人”獎項。此次在威尼斯雙年展的眾多平行展中,《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更像是在中意藝術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在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的融合下如何彰顯本土文化的自覺與自醒意識,正是策展人冀少峰所要極力強調的。
“這種交流展是很特殊的,一方面,透過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讓中國了解意大利最前沿的文化動態(tài)與藝術觀念,特別是新一代意大利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和藝術人生的真誠思考;而另一方面由于參加《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的中方藝術家以在當代藝術領域既有聲望又很活躍的一批湖北籍藝術家為主,在這個具有全球化色彩的展覽中又較好展示了湖北當代藝術的發(fā)展狀貌。”冀少峰說,這些藝術家也是中國當代文化的縮影,進而把中國湖北的關于當代社會文化,政治的思考傳遞給西方世界,也使西方世界對于當下的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
從策展人到藝術家
此次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方面,很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由中意雙方各自推薦一位策展人,從而打破了其他平行展只有一位策展人的慣例。而意大利重要策展人和重要藝術家參與,又將使“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更容易進入國際雙年展這一秩序中來。“當然,如此重要的國際文化交流由湖北大楚藝術機構這樣獨立的藝術機構來承擔,從另一個方面更能讓人反思多元渠道策劃舉辦文化所帶來的靈活性、自由性和開放性。”
《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并不僅僅是圍繞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展覽項目,它將在意大利米蘭舉行中方藝術家展,而平行展結束后,意方也會來中方舉辦一系列的展覽。威尼斯雙年展的再解讀。縱觀歷屆威尼斯雙年展,都是國家館風光無限,但隨著社會發(fā)展進程的變化,特別是信息社會所帶來的生活方、藝術方式的變化,國家館的影響正在逐漸被眾多平行展消解。
冀少峰稱,雖然說國家館并沒有什么“罪”,所選擇的藝術家未必就是最能夠代表參展國藝術發(fā)展狀貌的藝術家,而平行展也未必在選擇藝術家時能代表該參展國藝術發(fā)展現(xiàn)狀,但耐人尋味的是,從《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的主題陣容來看,不同的傳統(tǒng)和文化之間的相互比較,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正逐漸影響到主流價值的發(fā)展。
平行展在當代藝術領域,如裝置、影像、雕塑、架上藝術、綜合媒材方面展開了多角度、多元化的表現(xiàn)。中方參展藝術家以湖北籍為主,但他們的國際眼光、全球視野、當代文化的視角、本土文化的情懷,特別是他們對當?shù)厣鐣牧鲆庾R、批判精神、價值認同和意大利當面有不盡相同之處。“中方藝術家有包括楊國辛、李邦耀、傅中望、袁曉舫、郭正善、肖豐、張展這樣在毛澤東模式傳統(tǒng)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有著社會主義經(jīng)驗的文化記憶,個人的視覺經(jīng)驗和歷史記憶相雜糅所開發(fā)出的社會主義經(jīng)驗的視覺表達方式,既展現(xiàn)出對歷史的重新思考與反思,亦對社會現(xiàn)實有著深刻的切入。他們在再現(xiàn)歷史的同時,亦再現(xiàn)了人們的生存方式,但是他們又沒有去還原歷史,而是對歷史去再發(fā)現(xiàn)與重新評估。實則是對歷史的再創(chuàng)造,這又構成了與歷史文化、政治、集體經(jīng)驗與個人經(jīng)驗相交織的多重歷史語境,進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中國當代的社會現(xiàn)實與文化現(xiàn)實,回應了中國當下的變化。”
平行展的并行將成主流
此次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數(shù)個不同類型的中國當代藝術平行展同時獲得組委會批準授權舉辦,眾多中國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藝術經(jīng)紀人云集威尼斯,這種盛況已使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成為中外矚目的文化事件,同時在經(jīng)費、參展資格等方面也引發(fā)了公眾的不少爭議。
除了《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中國境內同時在雙年展中舉辦的平行展還有《未曾呈現(xiàn)的聲音》(Voice of the Unseen),這是由中國藝術批評家王林擔任總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為中方策展人、批評家Gloria Vallese為意大利方策展人所策劃的。此平行展共匯集了150余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出面積超過5000平米,號稱海外群展最大規(guī)模之一。展覽對中國當代藝術零散、個別、過度符號化和樣式化的國際形象進行梳理,從而呈現(xiàn)具有一定歷史性更有當下性、具有一定整體性更有個體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狀況,在國際重要展覽平臺上自主性地展示中國當代藝術復雜而又豐富的真實面貌。
在冀少峰看來,威尼斯雙年展的本質是體現(xiàn)文化的交融性與傳播的多元性和多渠道性;它消解了話語權,權利系統(tǒng),而帶來更加開放與自由的藝術交流。“湖北這批70后、80后的中方藝術家和意大利參展的藝術家處于同一歷史語境——即全球資本、資訊一體化這樣一個現(xiàn)實。”冀少峰稱,充斥這兩代人之間的則是“再現(xiàn)代”或者“后現(xiàn)代”的歷史情境,他們鮮存上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個體生存的焦慮則構成其視覺表達的主要敘事路徑,但彌漫其間精神的召喚文化的重建與利用,特別是都市化進程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困惑,則昭示出他們這一代新的藝術傾向和文化關懷。“在他們視覺表征的背后,他們更強調自我話語系統(tǒng)的構建和藝術方法論上的原則精神,裝置、行為、影像、圖片、雕塑等非繪畫因素是他們視覺表達的主要方式,他們從自身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非現(xiàn)實的虛幻的精神世界,虛幻的現(xiàn)實,虛幻的語言,也應證了這一代青年的虛幻的生存方式,而這種藝術方式的變化恰恰又是由于大眾文化興起,公共圖像時代來臨,殖民文化,邊緣與身份,女性藝術,種族與性別等后現(xiàn)代藝術命題所導致的藝術社會學的轉向,透過青年一代的視覺敘事,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藝術新時代正在向我們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