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必須尊長
中國人對吃的執著無人能比,而且飯桌上的講究堪稱一門深厚的藝術。以前,一大家子一起吃飯,長輩沒有落座小輩就只能在旁邊候著。然而隨著現代小家庭的形成,父母上班時間緊張,能保證孩子天天吃上自己做的飯就已經不錯了,根本顧不了對孩子的教育。于是小孩吃飯時又吵又鬧、飯還沒做完孩子已經吃完了、只顧自己喜歡跟長輩搶菜吃的熊孩子比比皆是。
餐桌是家風教育最好的場所和起點。
《論語·為政》有云:“有酒食,先生”。先生就是先于自己所生之人,即父親兄長,有酒肉先讓父親兄長食用,這是在飲食上踐行孝悌之道。這種孝悌之道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在飲食上應先敬長輩;第二、是內心對長輩的尊敬;第三、是外在懂禮,即有序。飲食時要懷著恭敬的心情有禮有序地侍奉老人。
《弟子規》也明確規定:“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飲食用餐,就坐行走,長者優先,幼者在后;“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待飲食,不要挑食偏食,飲食適量,不要過少過量。同時,古人用餐時筷子不能越過盤子的中線,喝湯不能出聲等都有著明確的規定。
古代家風的這些積極的約束性成分,對于培養孩子孝親之德和本分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現代社會應教育孩子克制欲望,不能長輩未落座孩子就坐在那里,長輩或客人未吃孩子早已把飯菜翻個底朝天,如果孩子提前餐畢也應禮貌地說“我吃完了,你們慢用”這樣的客套語言,久而久之使其養成非常好的用餐習慣和敬人意識。
言行考慮他人
頂撞父母、忤逆長輩如今恐怕不是個案,我們有時候會以“孩子還小,不懂事”或“正在青春期,叛逆也是應該的”糊弄自己,可是躲得了一時躲不過一世。今天孩子頂嘴不管,明天打人也不管,后天打家劫舍想管也為時已晚。所以說孩子的一言一行必須從點滴做起,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愛也該是家風中必不可少的美德。
《弟子規》有明確說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是說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恭敬地傾聽,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從他們,承受他們的責備,努力改進自新。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給父母納涼,早晨起床后,應該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請安問好,傍晚回家后,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平時起居作息(生活習慣),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同時我們呼吁要把愛父母的那顆心,拿來愛一切長者,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弟子規》講“泛愛眾”,實際上是要求將父母之孝拓展到我們能感知到的一切生命現象,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都包含在這里面。他能愛他的父母,他自然能愛他的親人,自然能愛他的朋友,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自然而然能夠推而廣之地去愛護一切的動物、一切的植物,這是一種大愛,一種胸懷和境界的歷練。
立業不能忘恩
曾幾何時攀比成了人們心中的魔咒,成年人比家庭、比事業、比收入,就連孩子也都在比禮物好壞、比哪家的媽媽漂亮、比誰家到哪里去旅游。當物質代替精神,就有小孩嫌母丑,不讓媽媽接送上下學,就有成年人恨自己沒有當官的爹,不能給他找個好的工作……很多人看不到父母生養的艱辛,不懂得長大就該立業,自己養活自己。
《易經》有云“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簡單地說,就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又幫助了他人,這個就是事業。《禮記·大學》也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事業也好、立家也好,實際上都是為了培養一個人的社會責任,都是為了養成一種獨立向上的進取之心,抱怨只是小人之舉。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還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圖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飲水思源”“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知恩圖報、感恩戴德的傳統美德,這一美德表現出對養育之恩、教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攜之恩、救命之恩的竭誠回報。
感恩,是我國儒家文化極力提倡的一種積極的處世哲學、一種必要的人生智慧。在“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傳統德育中,學會知恩、懂恩、感恩、報恩,既是一種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一種道德實踐能力的體現。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常回家看看家中長輩,在祭祀、省親、節儉、慈善等方面都要做出表率。
成家得有擔當
“我165,110斤,但老公嫌我胖,非要跟我離婚。”“我聽說過一個女人結婚相親的,結婚一個月離了,原因是男的飯量太大。”婚姻本該是神圣的,但是我們又看到了現實中各種奇葩的離婚理由。有時候我們不禁會問:現代人的婚姻怎么了?
夫妻和順則家庭美滿。關于夫妻相處,《白虎通義》說:“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婦者服也,以禮屈服。” 意思是丈夫是扶助妻子成人的,是依據道理扶助教育妻子的;媳婦則是服從丈夫的,是依據禮法而屈服的。也有“妻者,何謂?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明確妻子的地位應當與夫相齊。
新時期夫妻相處不該片面強調妻子的順從責任與義務,婚姻應以愛情為基礎,以家庭責任為旨歸,互相尊重。如《后漢書·梁鴻傳》描述:“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夫妻要相互尊敬,有禮貌,要平等。
婚姻,是兩家家風的碰撞和融合,如果誕下下一代,也是家風的傳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對于孩子的教養上也是有優秀的家風值得繼承的。
如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歐陽修4歲喪父,歐陽修的成功與他后來在文學界里做出的卓越貢獻,是與歐母的教子有方分不開的——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他4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里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
另外還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司馬光儉樸處世,教子有方”等故事告訴我們,想要教育孩子該做的事,自己首先就要做好,以身作則的教育魅力是巨大的。要積極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積極、樂觀的情緒;不可忽視培養孩子的進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