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銀行卡偽卡犯罪一直困擾著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特別是隨著近年東南亞國家金融IC卡的普及,中國大陸成為偽卡集團實施犯罪的重點區域,由此帶來的持卡人與發卡銀行之間的民事訴訟糾紛案件逐步增多。本文結合海南省2010年以來審結的銀行卡民事案件特點,分析其增多原因,并在立法、金融IC卡推廣、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及有關調解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偽卡;民事案件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4)08-008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8.17
隨著我國銀行卡業務的迅速發展,以盜刷、偽造為主的銀行卡犯罪不斷出現,由此引發的持卡人與發卡銀行之間的民事訴訟案件逐漸增多。從近期海南省高院公布2010年以來審結的銀行卡民事案件情況來看,海南省銀行卡偽卡民事案件呈現數量增多、涉案數額大、上訴率高等特點。由于銀行卡偽卡民事案件多發的原因與金融立法、銀行卡管理、金融IC卡推廣、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密切相關,我們應予以關注并及時解決存在問題。
一、銀行卡偽卡民事案件特點[1]
(一)數量呈增多趨勢
2010年以來,海南省法院一審審結此類案件共44件,絕大多數是偽卡犯罪引致的糾紛。其中,2010—2012年度分別為10件、6件、20件,2013年1月—9月8件。
(二)案件標的額大
案件標的額主要集中在1~20萬元之間,有33件;20~50萬元以下的2件;50~105萬元以下的2件;其余為1萬元以下案件。
(三)調撤成功率低
44件案件中,一審判決結案的僅4件,其余40件均上訴。案件很難調解,二審調撤率不足15%。
(四)案情復雜難查
偽卡犯罪分子使用的手段包括:在ATM、POS機等位置安裝測錄設備竊取數據和密碼;盜搶銀行卡;通過虛假購物網站等詐騙方式誘取密碼竊取資金等。這些作案手段隱密難以查清,往往案件尚未偵破,持卡人與銀行的糾紛已經進入民事訴訟階段。
(五)案件審理難度大
一是舉證難。比如對于密碼泄露過錯的舉證責任,究竟由銀行還是個人承擔或如何分配存在較多爭議。二是責任分配難。雙方責任難以查明,具體劃分缺乏統一標準。三是同案同判難。由于案件尚未查清,司法實踐中不得不考量利益平衡,實際上給予了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余地,結果往往同案不同判,導致當事人很難服判息訴。
(六)多數是責任共擔
在海南省海口法院審結的17件案件中,銀行、持卡人按比例擔責10件,銀行全部擔責3件,持卡人全部擔責4件。
二、偽卡民事案件多發原因
(一)銀行卡專門立法滯后
在法律層面上,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銀行卡立法,調整銀行卡業務主體間法律關系的依據主要是《民法通則》、《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一般性規定,對于銀行卡等金融產品的民事案件適用性不強。在部門規章層面上,涉及銀行卡規范的主要有《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這些規章效力層級低,同時也存在局限性。比如1999年發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已經跟不上銀行卡業務發展步伐。《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一方面僅限于信用卡,另一方面側重于減少商業銀行風險,對于保護持卡人利益、明確偽卡案件舉證責任、責任分擔等幫助不大。
(二)銀行安全管理不到位
一是自助營業場所安全管理不到位。對ATM機等設備的巡檢和監控不夠,使犯罪分子屢屢通過加裝各種裝置盜取復制銀行卡。二是特約商戶管理不到位。沒有嚴格落實現場檢查、非現場監控等制度,出現POS機被安裝側錄器竊取數據和密碼的情況。三是交易信息管理不到位。部分銀行疏于對銀行卡資金交易的監控和提醒功能開發,或僅對信用卡提供此類功能,導致持卡人難以及時發現偽卡交易。四是對個人金融信息管理不到位。部分銀行沒有保管好客戶個人金融信息,有的將發卡營銷外包給專門的服務商或雇傭短期合同工,使客戶資料經多人之手泄露,被用于詐騙套取銀行卡密碼。五是信息系統管理不到位。個別銀行網銀系統存在漏洞,被犯罪分子通過網絡攻擊的形式獲取銀行卡密碼。
(三)EMV遷移進度落后
EMV遷移指的是銀行卡由易被復制的磁條型卡向安全性更高的金融IC卡轉移。從90年代末開始,維薩(VISA)等銀行卡組織在全球推廣符合EMV標準的金融IC卡。我國在人民銀行的大力推動下,EMV遷移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遷移涉及到系統、終端改造,且IC卡成本是磁條卡的數十倍,銀行EMV遷移的動力不足。目前我國進度仍顯落后(見表1)。由于日本、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已基本完成EMV遷移,偽卡犯罪有向我國轉移的趨勢[2]。同時,為了兼容老終端,我國發行的金融IC卡很多同時具有磁條和芯片,仍然有被復制的可能。這些情況都增加了偽卡犯罪及由此引發的民事案件數量。
(四)調解機制尚未成熟
訴訟外處理機制(out-of-court complaint scheme)是通過司法系統外的第三方機構對爭議雙方進行仲裁調解的機制。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建立了金融爭議訴訟外處理機制,比如英國金融服務評議機構、新加坡金融業爭議調解中心和香港金融糾紛調解中心等。由于成本低、效率高,一般國外金融消費者的銀行卡糾紛都會通過此類渠道解決。在我國,普通仲裁機構缺乏金融專業知識,調解銀行卡糾紛效率不高。金融業方面,人民銀行2012年成立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金融消費爭議調解機制還處于起步階段,“12363”投訴電話尚未在全國范圍內鋪開。銀監會也成立了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但未設立統一投訴電話,而且當銀行卡糾紛涉及銀行內控風險時,作為審慎監管機構的銀監會難以做到不偏不倚。總的來看,由于我國訴訟外調解機制尚未成形,偽卡糾紛往往會走司法訴訟渠道,使得偽卡民事案件數量居高不下。
(五)行業組織自律不足
為維持消費者持卡信心,國外信用卡組織往往會加強會員單位自律,注意保護持卡人權益,出臺有利于持卡人的行業政策。比如美國維薩和萬事達兩個信用卡組織對旗下產品實行“零責任制”,免除消費者偽卡交易而承擔的責任,減少偽卡交易引起的民事糾紛。而我國的銀聯同樣是具有強勢地位的銀行卡組織,在加強會員單位自律和減少銀行卡糾紛方面卻鮮有作為。
三、啟示與建議
(一)推動銀行卡相關金融立法
從長遠看,可推動制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建立健全銀行卡法律體系。可借鑒英美做法,由發卡機構承擔所有偽卡糾紛的舉證責任,加強持卡人權益保護。短期內,可推動司法部門通過作出司法解釋或發布案例指導等方式,對處理銀行卡糾紛的法律適用、舉證責任歸責原則等問題作出規定或示范,統一判決標準。還可以推動《銀行卡條例》出臺,厘清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在銀行卡業務監督上的職責分工,同時增加銀行卡業務上的消費者保護規定。比如設置偽卡糾紛的消費者擔責上限,這方面可以借鑒各國銀行卡法律有關條款(見表2)。
(二)著重解決存量磁條卡替換問題
由表1可知,影響我國EMV遷移進度的是較低的金融IC卡滲透率。主要原因在于現有磁條卡總量高達34.02億張,加上IC卡單卡成本高,替換這些磁條卡需要大筆費用,銀行普遍動力不足。考慮到當前金融IC卡受理環境已經成熟,人民銀行要大力推動存量磁條卡的替換。建議通過司法案例指導或銀行卡行業規則的形式,明確免費替換磁條卡是銀行的義務,規定2015年后涉及磁條卡的偽卡交易風險責任一律由銀行承擔,以此推動磁條卡替換速度。同時要加強監督,避免銀行在替換過程中收取持卡人費用,更要避免銀行將收取費用的責任推到人民銀行對金融IC卡的推廣普及上。
(三)加強銀行卡行業金融消費權益保護
一是督促發卡機構盡到安全管理責任。加強自助營業場所防護,完善自助設備安全設計,對所有銀行卡提供資金交易信息監控提醒,嚴格落實特約商戶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交易類系統的安全等級等。二是要審查發卡機構的格式條款,包括銀行卡章程、領用合約等,及時消除其中加重消費者責任、不利于解決偽卡糾紛條款。三是要加強銀行卡業務中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制定銀行卡業務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指導意見,對信息使用提出規范要求,設法糾正銀行卡行業對個人信息保管的各種痼疾,比如忽視外包風險、只銷卡不銷信息、申請卡不成功不歸還申請資料等。
(四)完善金融爭議調解機制
將“12363”盡快推廣到全國,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的形式與銀監會建立“統一入口,分責承辦”的機制。建議設立金融爭議調解仲裁員,以低成本、快速、專業的調解方式,將偽卡交易糾紛吸收到調解渠道,減少偽卡交易民事案件數量。
(五)發揮銀行卡組織作用
建議銀聯加強會員單位銀行卡業務自律,自我限定銀行卡糾紛的消費者責任上限,減少偽卡交易糾紛的同時提高消費者持卡信心,實現雙贏。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麥唐勝.省高院分析銀行卡被盜刷及偽卡交易民事案件問題特點及原因并提出建議[J].海南法院簡報,2013(102).
[2]何虹.當前克隆銀行卡犯罪激增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信用卡,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