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款識”的提法來自宋趙希鵠撰寫的《洞天清錄》,最初是指鐘鼎彝器的銘款:“款乃花紋,以陽識。古器款居外而凸,識居內而凹。”按此提法,瓷器印的銘文可叫款,刻的銘文可叫識。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后在乾隆官窯瓷器上,除了刻款和印款外,書寫的青花篆書款、楷書款、紅彩篆書款,也都稱為“款識”。
乾隆官窯生產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品種繁多,紋飾多樣。常見器型有天球瓶、賞瓶、六方瓶、壁瓶、牛首尊、香爐、宗教法器、魚缸、盆、文具等。還有新創造的合歡瓶、盉壺等。官窯瓷器大多題款。其款識多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或“乾隆年制”方體篆書款。如清乾隆款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圖1),是乾隆皇帝賞賜給大臣的標準樣式,首創于雍正朝,用青花繪纏枝蓮紋,取其諧音,是要大臣們為官清廉,此種瓶式一直延續到清宣統朝。瓶底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體篆書款。
清乾隆款青花折枝花紋六方貫耳瓶(圖2),瓶體碩大,六方折角,制作起來難度較大。瓶體青花繪折枝花卉紋,是清宮中常見的陳設器。其底款是青花“大清乾隆年制”方體篆書款。
乾隆琺瑯彩瓷造型多樣,器型有合歡瓶、蒜頭瓶、葫蘆瓶、雙耳瓶、玉壺春瓶等。很多琺瑯彩瓷器上還題有古詩文,乾隆皇帝非常珍愛前朝遺留的和新作的琺瑯彩瓷,為每一件器物配制楠木匣缽,并詔令翰林們為它們編目。
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圖3)。高16.3、口徑4、底徑5厘米。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造型優美,色彩豐富,琺瑯彩繪畫的芍藥雉雞生動、自然。空白處墨彩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鋪”、朱文“霞映”兩個方印。瓶底赭綠彩雙方框內是“乾隆年制”四字宋體楷書款。此玉壺春瓶,構圖十分精美,雉雞寓意吉祥。集詩、書、畫、印于一身,就像一幅展開的畫卷。經查考所題詩句是明代詩人、畫家黎民表所做的詩《蘇子川宅觀芍藥》中的兩句,原詩全文:“為掩群芳色,開花獨后時。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綽約東憐子,風流鄭國詩。合歡還有恨,名字是將離。”說明芍藥花也叫將離花,是愛情花的一種,中國古代青年男女將要分別時,送芍藥花表示依依不舍。
清乾隆款琺瑯彩胭脂紫地軋寶相花紋瓶(一對,圖4),高25、口徑6.7、足徑6.5厘米,口部、肩部、近足處繪黃地琺瑯彩紋飾帶,將頸部與腹部相隔,頸部繪藍色錦地與縱向重環紋作螺旋狀繞頸裝飾一周,腹部胭脂紫軋花地上用黃地開光,并繪三組寶相花紋,紋飾疊加,頗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而寶相花的風格頗具西洋花紋特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合體。外底松石綠釉中心是白釉下題寫的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體篆書款。
乾隆斗彩制作精細,器型有天球瓶、大盤、魚缸、繡墩、扁壺和團菊花蓋罐等。紋飾趨向圖案化,講究開光對稱。如清乾隆款斗彩八吉祥夔鳳紋盤(圖5),高9.1、口徑50.8、足徑30.7厘米。口沿內是斗彩的海水、雜寶邊飾一周,有連錢、方勝、火珠、犀角、銀錠和珊瑚等。盤內壁是彩云環繞的佛教中的八種吉祥寶物,有“輪、螺、傘、蓋、花、罐、魚、長”。盤內底青花三圈內有紅、黃、藍、紫四朵番蓮,圍繞著雙鳳呈祥圖。盤外壁青花弦紋間是斗彩的纏枝蓮紋,圈足內外底中心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是清乾隆官窯標準款識。
用紅彩題款的瓷器有清乾隆款金地粉彩蝠蓮紋葫蘆瓶(圖6),通體施金色彩釉,上面用粉彩繪畫蝙蝠紋、卐字紋、回紋、番蓮紋、如意紋,還有組成十字形的西洋彩色玻璃紋。葫蘆本身寓意“福祿”,上面紋飾寓意幸福萬代,再加上金彩,更顯得金碧輝煌。外底施松石綠釉,中間留白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體篆書款。
清乾隆款礬紅彩應龍紋高足蓋碗(圖7),通高21、口徑15.5、底徑4.2厘米。弇口,弧腹下收,喇叭形高足,蓋為覆碗型,上有圓雕鏤空鳳鳥形鈕。通體白釉,碗蓋及外壁以礬紅彩各繪二條趕珠翼龍,蓋頂處飾鳳鳥形鈕,俗稱“天雞鈕”,寓有“龍鳳呈祥”之意。礬紅一色鮮妍奪目,質地勻凈。蓋內及碗內底均用礬紅彩在雙方框內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蓋碗紅彩濃艷,繪畫流暢,是乾隆時期官窯的特有品種。高足碗始于元代,因馬上飲握方便而制,此為乾隆仿古制品。
乾隆仿古瓷的單色釉品種,器底有書青花款的。如:清乾隆款仿汝窯雙系花囊(圖8),高10.1、口徑10.4、腹徑19.7厘米。盤口,束頸,扁圓形鼓腹,平底,底下承以3個乳狀足。肩部置對稱雙系,腹下凸起一周12個乳釘。造型襲古又有創新,實為插花器物,亦名“花囊”,為乾隆仿汝窯瓷器之精品。通體是仿汝窯的天青釉,釉面有細密開片紋,外底天青釉下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乾隆款粉青釉印虁鳳紋如意耳尊(圖9),高18.1、口徑4.8、腹徑16、足徑15厘米。器口內斂,上部呈圓球形,中間束腰,下部為半球形。類似上小下大的葫蘆,上下有左右對稱的如意式雙耳連接,此種器型創燒于清雍正時期,是標準的官窯樣式。造型優美,通體施粉青釉,上部與下部的主題紋飾是印花凸起的夔鳳紋,腰部是如意云紋,近足部是變形的蓮瓣紋。外底中心有青花書寫“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筆篆書款。
乾隆印款的瓷器主要是單色釉中的仿古銅彩釉、茶葉末釉和窯變釉等品種。如清乾隆款仿銅釉描金花卉紋長頸瓶(圖10),高13.5、口徑3、底徑10厘米。唇口,長頸,荸薺式腹,底承3個乳狀足,肩部立3個牛鼻形系,圓潤、流暢,便于系繩吊起來使用。腹中部有一道凸起的弦紋。通體施仿銅釉,并以金彩描繪紋飾。口部及頸下端飾金彩回紋一周,頸部描金勾蓮紋,肩部飾一周葉紋,腹部凸弦紋上繪一周乳釘紋,下繪一周如意紋。底滿釉,中心印有陽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乾隆款茶葉末釉綬帶葫蘆瓶(圖11),口部修長,形似上小下大的葫蘆,在上下葫蘆腹部連接對稱的綬帶式雙耳,便于提拿。通體施茶葉末釉。外底中心印有陽文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乾隆款仿雕漆五福捧壽紋盒(圖12),高7.5、口徑11.8、足徑8.3厘米。呈扁圓形,盒里施葵綠色釉,盒蓋中央凸雕一團形壽字,外雕五只蝙蝠環繞,寓意“五蝠捧壽”,盒肩部飾一周如意云頭紋,盒腹為上下相接的夔龍紋飾,脛部為蓮瓣紋,盒底朱紅色釉,印陽文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盒小巧玲瓏,文雅秀氣,是乾隆官窯瓷器仿雕漆的創新品種。
上述三種瓷器的題款方式是印款,陽文凸起,最符合“款”的原始定義。
清乾隆款窯變釉如意耳蓋碗尊(圖13),高22.1、口徑4.5、腹徑12.2、足徑6.3厘米。唇口、長頸,頸飾雙如意耳,折肩、鼓腹、至尊底漸收,圈足外撇。肩下飾弦紋一周,通體施“火焰青”窯變釉,紅藍相間,釉色變化自然,雍容華貴,是仿宋鈞窯瓷釉的成功之作。因其形似蓋碗,故稱蓋碗尊,為清代乾隆官窯典型器。足內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陰文篆書款。
清乾隆款爐鈞釉燈籠尊(圖14),高24.2、口徑7.9、腹徑14.6、足徑8.2厘米。侈口,短頸,微豐肩,長圓腹,矮圈足,口底相若,中間鼓腹,因形似燈籠而得名。腹兩側飾有對稱瓶式耳,整器施以爐鈞釉,釉色斑斕,流淌自然,別具特色。足內刻劃“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爐鈞釉是雍正朝景德鎮御窯廠創燒的低溫窯變釉新品種,乾隆初期制品最精。
乾隆楷書款較少,但很規整。如清乾隆款茄皮紫釉暗刻云龍紋盤(圖15),高4.4、口徑19.2、足徑11.2厘米。盤通體施茄皮紫釉,釉層肥厚,盤內底中央雙圈內暗刻正面五爪立龍及火珠卷云紋,外壁刻雙龍戲珠紋,外底雙圈內陰刻楷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上述三種瓷器的題款方式是刻款,陰文凹下,最符合“識”的原始定義。
還有年號與干支組合的款如“乾隆丙午”。天博藏有清乾隆丙午款青花團壽字蓮托八吉祥紋盤(圖16),高10.4、口徑42.5、足徑22.9厘米。據耿寶昌說,北京故宮藏品中有比這件大的,還有比這件小的。可見是為乾隆帝祝壽時,燒造的大、中、小配套餐盤之一。盤內底中心有一個青花團“壽”字篆款,盤外壁蓮花托八吉祥紋間還有四個等距的圓形開光,開光內分別題寫青花篆書“山”、“高”、“水”、“長”四字,盤外底青花雙圈內有“乾隆丙午”四字雙行楷書款。“乾隆丙午”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帝這一年是七十五歲。
乾隆御制詩款瓷器分兩種情況,一是青花、紅彩和墨彩等直接書寫在當朝的瓷器上,如:清乾隆仿古款粉彩雞缸杯、清乾隆款斗彩三清圖青花御題詩文蓋碗、清乾隆米黃地粉彩開光詩句壁瓶等;二是清宮舊藏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器底刻有乾隆御制詩,如:宋哥窯乾隆御題詩文盤、北宋定窯白釉刻乾隆御制詩印蟠螭纏枝花卉紋洗、宋官窯刻乾隆御制詩文盤等。
清乾隆仿成化粉彩雞缸杯(圖17),整個杯子用粉彩繪畫童子和公雞嬉戲,旁邊還有母雞和小雞。杯另一面還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全文是:“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頗多,堅脆之質與焉辨。堅樸脆巧久暫分,立德踐行義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繡采總稱珍,就中雞缸家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超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宴。乾隆丙申御題”。乾隆丙申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杯子外底青花方筆篆書“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款。此款與常見的“大清乾隆年制”有兩字不同,突出了“仿古”二字,說明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成化雞缸杯,所以仿制。
清乾隆款斗彩三清圖青花御題詩文蓋碗(圖18),通高8.1、口徑10.7、足徑5厘米。碗口沿內和近內底部各有一周青花紅綠彩如意云花朵紋邊飾,內底中心是斗彩繪的梅花、佛手和松實圖,是為“三清圖”。據說乾隆帝每年宴請賓客時,“上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詩紀之。茶宴日即賜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詩其上。”此蓋碗即三清茶碗,碗外沿部和近足部亦各有一周青花紅綠彩和花朵紋邊飾,碗外壁為青花御題詩,與蓋上的詩一致。是乾隆丙寅小春(1746)所題。詩文內容為:“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辯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太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云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款飽趁幾余,敲吟興無竭”。說明了喝“三清茶”的好處。圈足外有一青花弦紋。蓋鈕圈足內和茶碗全組內均有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筆篆款。
蓋碗所繪“三清圖”,與詩文相應,清新雅致,情趣盎然,實為乾隆御窯之創新佳作。“三清茶”是宮廷茶飲中最為乾隆帝所喜愛的茶品,并御旨特制茶具,多青花和礬紅品種,用于茶宴,宴畢賞賜群臣。據《乾隆朝唐英督陶紀略》載,乾隆十一年(1746)傳旨燒造青花、紅彩御詩盅:“……照樣準燒造,將盅上字著唐英分勻、挪直,再按此盅花樣、詩字,照甘露瓶抹紅顏色燒造。”此對蓋碗與文獻記載完全相符,即為這一風雅之事的見證。同類御題詩文還見于清乾隆青花題詩蓋碗、紅彩題詩蓋碗。有乾隆《記事檔》為證,乾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因皇帝比較欣賞唐英奉旨燒成的御制詩文三清茶盅,遂令“首領張玉傳旨:照燒過的御制詩茶吊樣款再燒造八對。要紅花紅字白地茶吊四對,青花青字白地茶吊四對”。另見有乾隆款剔紅御題詩文漆器碗與瓷蓋碗題詩相同。
還有一批清宮舊藏五大名窯瓷上刻有乾隆御制詩,乾隆皇帝對其喜愛的名窯陶瓷精品題詩,然后由宮廷匠師摹刻在傳世的名窯瓷器上,由宮中保存,這些器物即成為內廷秘藏珍品。
天津博物館藏宋哥窯刻乾隆御制詩文盤(圖19),高2.7、口徑16、足徑5.8厘米。此盤口為六花瓣式,淺腹,圈足,施粉青色釉,通體開冰裂紋。底刻清乾隆御制詩:“花分六出尺徑圍,古色穆然火色微,雖是難為兄所造,即今匹此亦應稀。乾隆辛丑(1781)春御題。”在《清高宗御制詠瓷詩》中收錄了這首詩,詩名為《詠哥窯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宋定窯白釉刻乾隆御制詩印蟠螭纏枝花卉紋洗(圖20),口部嵌銅扣,外盤底刻有隸書乾隆御制詩:“越器出盧奴,七言曾詠蘇。巧輸今冶矣,樸副古名夫。哆口同平鎖,圓形月就模。云中見龍爪,如有復如無。乾隆乙未仲春御題。”
除了上面兩件瓷器刻有乾隆御制詩,兩岸故宮博物院藏品中還見有不少藏品均刻有乾隆御制詩。此外,還有部分宋鈞窯瓷上刻有宮殿名和具體用處,如在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口盆底刻有“建福宮”、“竹石假山用”(圖21)。在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洗外底刻有“瀛臺”、“靜憩軒用”(圖22)。說明乾隆帝特別喜歡,還讓宮廷匠師刻上了堂名款和具體使用地點。
總之,乾隆官窯瓷上有篆書款、有楷書款、有古詩、有御制詩,乾隆收藏的古瓷上也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詩,說明乾隆帝對瓷器的喜愛程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皇帝,乾隆與官窯瓷的款與詩也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