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一件好罐,就像邂逅一位朋友;和每一件罐的相遇,都是一種緣分,冥冥中便已注定。“人有人緣,物有物緣。”說到與罐的緣分,記得那是一次去鄭州,筆者途經(jīng)一家古玩店,這家店陳列架上擺了一些積存已久、布滿塵埃的壺壺罐罐。于是就挑了三件陶罐,一件漢代彩陶繭型罐,一件漢代雙系彩陶罐,一件漢代彩陶寰底罐,如獲至寶,喜不自勝。說起漢代彩陶繭型罐,又稱“鴨蛋壺”,高36、寬42厘米,因器型似蠶繭,又若鴨蛋而得名。器呈唇口、短頸、圈足,腹呈橫向長橢圓狀。初為戰(zhàn)國時期秦國所產(chǎn),后盛行于西漢,罐腹或彩繪流云、幾何圖案,或僅以暗刻弦紋裝飾。繭形罐在當時既用作容器,又可在戰(zhàn)爭中埋入地下,用以傾聽遠方敵方騎兵馬蹄聲。繭形罐后來傳入朝鮮,唐代青白釉瓷器中亦有所見。
據(jù)著名鑒定專家介紹說:“此西漢彩陶繭形罐,周身著黑陶衣,繪紅、白相間的渦卷云紋圖案,舒卷自如,給人以古樸、莊重、鮮麗之感。由于色彩繪陶是燒成后再著色,它的顏色沒有經(jīng)過焙燒,與坯胎粘結(jié)不實,很容易脫落。像這種西漢彩繪流云圖繭形罐至今可見彩繪紋飾,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
此種罐類多為秦、漢之際流行于關(guān)中及豫西一帶的器皿造型。紋飾生動流暢,彩繪流云飄逸。你會感到它不求形體的相似、細節(jié)的雕琢,而是取大勢,去繁縟,寓巧于拙,有著雄渾豪放的藝術(shù)風格。紋飾雖簡,卻也神完氣足,足見秦、漢之雄風。此陶罐的工藝、打磨、拋光都是一流的。它的頸部有一種白膏泥一類沁浮在上面。美就美在它有原先的顏色加上自然的神秘的色彩,渲染上去形成這個東西。反過來卻可以佐證它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東西。沒有幾千年,這個顏色是不會沁入到陶罐上面的。特別是用60—80倍的高倍放大鏡觀看,其釉中有一種銀白色呈顆粒狀的金屬礦物質(zhì),星光燦爛,疏若晨星。
這是始于泥的語言、火的藝術(shù),瑰麗斑斕的色彩、流暢多姿的線條成就了此陶器獨具神韻的美感,不僅可以聯(lián)想到山川、河流、草原、日月星辰,期盼人和生物與大自然永遠和諧共存。整體圖案具有三維空間感和穿越時空的震撼,畫風自然、大氣磅礴、形象詩意,紋飾簡單明快、寓意深遠,充分體現(xiàn)了形面上的藝術(shù)境界和天人合一的主題意境。此類器之傳世品比較罕見。文物的價值取決于稀有程度,即物以稀為貴。此西漢彩陶繭形罐造型給人以古樸、渾厚之感,為漢罐中少見,是研究漢代思想意識形態(tài)、美術(shù)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