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朝(1736—1795)歷時60年,是清代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其間,由于皇帝對瓷器的制作非常重視,并直接干預制瓷事宜,對制瓷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瓷器生產(chǎn)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達到了清代制瓷技術的最高峰,其品種之豐富、器型之多樣、工藝之奇巧、紋飾之廣泛堪為歷代之最。吉林省博物院所收藏的乾隆時期的瓷器頗豐,現(xiàn)鑒選幾件乾隆時期的高足碗與大家共同賞析。
高足碗,又稱靶碗,碗的一種式樣,上部為碗形,下承以柄狀高足,口微撇,近底處豐滿,有中空足封閉底和不封底兩種。元、明、清三代較為流行 ,盛行于元代,明清繼續(xù)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粉彩、青釉、祭紅等。高足碗傳為祭祀禮佛之器。
清乾隆祭紅高足碗(圖1),1959年上海市文物倉庫調(diào)撥。口徑15、足徑5、通高11.5厘米。此高足碗造型優(yōu)美,器型高貴典雅,瓷胎,修胎規(guī)整,釉面呈橘皮狀,碗心及外壁均罩祭紅釉,釉色均勻純正,給人以深沉穩(wěn)定的美感。碗口沿及底足處均有一周白色圈線,猶如一根燈草,即燈草邊。高足內(nèi)壁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單行六字篆書款。
“祭紅”又稱霽紅,色彩深紅,是康熙后期創(chuàng)燒的一種高溫銅紅釉制品。是以銅為著色劑,經(jīng)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特點是釉面不流不裂,起桔皮紋。由于燒造比較困難,因此成品率低。清代祭紅器的大量生產(chǎn)是在雍正、乾隆兩朝。
清乾隆款青釉纏枝蓮紋高足碗(圖2),195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調(diào)撥。口徑 14.1、足徑4.2、通高9.4厘米。此高足碗胎骨潔白,釉質(zhì)晶瑩潤徹,釉面溫潤,質(zhì)感如玉,通體以暗花纏枝蓮紋裝飾,近足處為變體蓮紋,技藝精湛,制作精美,線條清晰,流暢自如,給人以雅致之感。凹進去的線條被積釉填平,釉面光滑平整,釉層下的紋樣清晰生動,突顯出瓷器的晶瑩剔透、素雅恬靜之美。碗內(nèi)壁底心釉下暗劃“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書款。
青釉是乾隆單色釉器物中較多的一種,始見于商代中期,此后歷代都有燒造,它是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的高溫釉,釉內(nèi)氧化鐵含量的多少,與釉色深淺成正比,是我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
清乾隆白地紅彩龍紋天雞高足蓋碗(圖3),195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調(diào)撥。口徑15.6、足徑4.2、通高23厘米。此高足碗傘形圓蓋,蓋頂透雕一雞形鈕。碗敞口,上折沿,口沿內(nèi)凹一周,斜弧腹,高圈足外撇。胎骨細膩,瓷質(zhì)瑩潔,通體施釉,內(nèi)壁罩白釉。碗蓋表面及碗外壁以紅彩繪兩條雙翼趕珠龍,雙龍旁繪火焰紋。龍張口,龍頭較長,龍尾禿而卷,正欲追趕火珠,火珠飄蕩,其上飾以長長的火焰紋。碗內(nèi)壁底心以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雙方框款。
這種高足蓋碗是乾隆時期出現(xiàn)的新器型,在清宮檔案中有此記載,如《乾隆五十二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事錄》中記:“十二月……十八日,員外郎五德、大達色、庫掌金江、催長舒與筆帖式福海將九江關送到紅龍白地天雞頂有蓋靶碗四十件(隨做樣碗一件,年供二十件,吉祥交進二十件),呈覽。奉旨:交佛堂。欽此。”
這是一件釉上彩高足蓋碗,先施釉后彩繪。所謂釉上彩,是在高溫燒成的白釉或色釉的瓷器釉面上,用含不同呈色劑的金屬氧化物的礦物顏料繪畫紋樣后,再二次入窯,以700℃—900℃左右的低溫烘燒,使色彩固著在釉面上而制成的瓷器。它包括釉上單彩(如白地紅彩)和釉上多彩(如三彩、五彩等)。釉上彩工藝始見于宋、金時期,是在傳統(tǒng)的低溫色釉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金代定窯的釉上紅彩、磁州窯系統(tǒng)的釉上加彩,是釉上彩的原始階段,到了清代,釉上彩已發(fā)展到了一個百花爭艷的階段。
清乾隆青花梵文勾蓮高足碗(圖4),196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調(diào)撥。口徑14.5、足徑7.2、通高13.5厘米。此高足碗敞口外撇,直腹,喇叭狀高圈足,通體繪青花紋飾,碗的內(nèi)外口沿、內(nèi)外底及足沿均繪青花弦紋線。碗的內(nèi)心繪團花紋,腹部內(nèi)壁罩白釉,外壁環(huán)飾8組青花纏枝蓮花托梵文,字間距均勻疏朗,與上下繁密的纏枝蓮紋形成鮮明的對比,脛部繪蓮瓣紋,高圈足外壁繪青花瓔珞紋。高圈足內(nèi)壁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乾隆時期的青花是以紋飾繁縟、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此器型端莊高雅,為清代乾隆時期首創(chuàng)。梵文高足碗,仿自西藏地方銅、銀制的酥油燈,“酥油燈”是藏傳佛教寺廟和信徒家中佛龕前常年供奉的長明燈,因為用酥油作燃料,所以稱為“酥油燈”。此碗可作為酥油燈使用,或作為盛供品的供具,或單純地做陳設器。由于乾隆帝一生十分虔誠信奉密宗,當時宮中許多器物都帶有濃重的藏傳佛教的風格。梵文原是古代印度一種書面文字,這種古印度的文字語言在中國出現(xiàn),更多的是作為佛教經(jīng)典體現(xiàn)。梵文在唐開元初年隨密宗佛教傳入中國,瓷器上梵文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密宗的種子字和咒語。種子字即為佛的代稱,咒語為佛經(jīng)中的頌詞。佛教徒們認為,以這種種子字和咒語裝飾器物,即可直接得到佛的保佑。
瓔珞紋,是將瓔珞形象用于塑像或其他器物為裝飾紋樣,始見于元代瓷塑宗教人物像上。瓔珞,原是用絲線將珠石編串成多層次的裝飾物品。
此器胎釉細膩瑩潤,釉面光潤致密,青花色澤好。青花,即青花瓷。它是以鈷為色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入窯經(jīng)130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的釉下彩瓷器,釉下彩的最大特色是永不脫色。青花的著色顏料是鈷,乾隆時期所用的鈷料是浙料,是上乘的國產(chǎn)料。鈷不是單一礦,是復合礦,鈷中含其他元素不一樣,呈現(xiàn)的色澤也不一樣,含鐵高成色深,含錳高成色淺。
清乾隆款斗彩高足碗(圖5),1959年上海文管會調(diào)撥。口徑19.2、足徑10.5、通高13厘米。此高足碗撇口,深弧腹,喇叭狀高圈足,全器施白釉,上飾斗彩紋飾,內(nèi)壁底心繪靈芝紋,內(nèi)口沿繪斗彩花一周,外壁繪斗彩纏枝花卉,高圈足中部凸起一道弦紋,上飾圓點紋,圈足下部飾海水江牙。高足內(nèi)壁以青花書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海水江牙”,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裝飾紋樣,其構成形式以線為主,表現(xiàn)江海波濤迭起,洶涌澎湃的氣勢,寓意吉祥。
斗彩創(chuàng)燒于明成化時期,是一種釉下青花和釉上諸彩相結(jié)合,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瓷器裝飾工藝。首先啟用斗彩名稱的是成書于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書中記述,凡是:“青料畫其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拼斗成完整圖案的,稱為斗彩。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坯體上以青花料雙鉤圖案輪廓線,或在此基礎上以青花料描繪圖案的局部,施透明釉經(jīng)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以填涂技法,或在此基礎上輔以染、覆、點彩等技法,按需要施以各色彩料,完成圖案全樣,復入彩爐經(jīng)低溫烘燒而成,從而產(chǎn)生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競相斗艷的藝術效果。清朝斗彩瓷器的產(chǎn)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時期,圖案性更強,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產(chǎn),圖案內(nèi)容多為花草。
清乾隆款豆青粉彩花碟高足碗(圖6),1983年從吉林省文物店購入。口徑14.8、足徑7.5、通高10厘米。此高足碗秀美雅致,撇口,口沿施醬釉,弧形腹,喇叭狀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圈凸起的弦紋,豆青釉為地,釉質(zhì)細膩、瑩潤,釉層勻凈,器外壁繪粉彩花蝶紋,構圖合理,舒展大方,線條流暢,色彩清新淡雅。高足內(nèi)壁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橫款。
粉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是一種釉上彩繪經(jīng)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始創(chuàng)于康熙,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西洋琺瑯彩及其制作工藝的影響,改進傳統(tǒng)的釉上陶瓷裝飾彩料和畫風而形成的一種釉上彩瓷新品種,是乾隆彩瓷的主流。其方法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于這層玻璃白之上,經(jīng)過畫、填、洗、扒、吹、點等技法將顏色依深淺的不同需要暈開,使紋飾有濃淡明暗層次,經(jīng)720℃—750℃的低溫燒成。由于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后,便產(chǎn)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diào)。粉彩所用的顏色種類多達數(shù)十種,每種彩料根據(jù)不同的畫面需要又可派生出多種色調(diào),每一種顏色都有豐富的層次,給人以粉潤柔和之感。
此器釉色淡雅柔和,圖案清晰,色彩煥發(fā)出了活力,立體感較強,有著濃郁的生命氣息。乾隆粉彩達到了集大成的境地,誠如清人梁同書所說:“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乾隆粉彩造型精美、色彩繽紛、圖案新穎,白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并行,多以紅、黃、綠、藍、粉、青、豆青等為地,上繪粉彩紋飾,同時又以粉彩同青花、五彩、描金等組合在一起的綜合裝飾開拓了粉彩的新品種。
瓷器是歷史的產(chǎn)物,這些精紋美飾的古瓷,是對文化的傳承,每件瓷器無不打上它的時代烙印,受到世人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