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是一件享譽世界的文物瑰寶,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讓人嘆為觀止;而作為西漢時期工藝品的精華,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所含蘊的美學韻致也頗耐人尋味(圖1)。
劉勝是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弟弟,其時西漢國力強盛、社會繁榮,呈現出一派昂揚向上、意氣風發的時代風貌。與時代精神相適應,在審美追求上則表現出一種容納萬有的宏大氣魄和鋪陳排列的精細品位,形成了致廣大與盡精微的巧妙結合,錯金博山爐充分地表現了這一審美趣味,也較好地反映了時代的氣質與心態。
致廣大
錯金博山爐整體造型分為爐座、爐盤、爐蓋三部分(圖2)。爐座象征波濤翻滾的大海,爐座把上透雕三條欲騰出海面之勢的蛟龍;蛟龍的龍頭擎住爐盤,爐盤上部和爐蓋鑄成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巒,以象征陸地和海上仙山博山,山間林木秀美,神獸出沒,獵人奔走。一座通高只有26厘米的熏香爐匯合了仙界人間、高山大海、神龍異獸,表現出一種法天象地、容納萬有的氣質。
這種氣質是西漢藝術的典型氣質,它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的博大,如宮苑的宏偉、雕塑的壯觀上,更體現在精神和氣度的營造上,體現在胸懷之大、力量之大、氣魄之大、趣味之大。人們把握了規律,洞察了宇宙,獲得了世界,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氣度和雄心,由此而洋溢出一種大氣淋漓的美,
這種氣度,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江山一統、國勢昌盛的現實力量。漢武帝時期是西漢國力最強盛的時期,漢武帝開疆拓土,氣魄恢宏;強大的漢王朝聲威顯赫、威加四海。一代天驕漢武帝不僅要擁有四海,還想擁有天間仙境。現實的力量激發起人們的勃勃雄心,涵養了人們廣大的氣魄。二是來自容納萬有的想象心靈。統一后的秦漢,受齊、楚文化的影響最深,神話和想象的力量,給了西漢人以心靈的廣大,那是一個充滿幻想、神話、奇禽異獸的心靈世界。
氣魄的廣大,心靈的廣大,熔鑄了西漢藝術的廣大,造就了其審美趣味的廣大。小小的博山爐包含了仙間凡界、天地人神。漢武帝一直把尋找海上仙山作為擁有四海的一部分,他多次東臨大海,大規模地遣船入海,并派專人守候海邊以望蓬萊之氣。海外的仙山雖然在遙望無垠的海浪之外,現實的追求雖然尚未有滿意的回應,但通過對博山爐的把玩體味,西漢人實際上已經把海外仙山擁有了,并在這擁有中洋溢出天人合一、互仿互感的滿足。
盡精微
錯金博山爐爐座上飾卷云紋,座把上透雕三條出水的蛟龍,龍身上紋飾精美。爐盤上海上仙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峭壁高聳、峰巒起伏、山路迂回;山中神獸出沒、虎豹奔走,群猴騎在獸背上戲耍,獵人肩扛弓弩腳步匆匆,山間的林木、動物、獵人全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錯金博山爐通體用金絲和金片嵌錯出舒展的云氣紋。整個博山爐內容上對天上人間的一切盡力包容、盡情地刻畫;工藝上雕繢滿眼、錯金鏤彩,華美異常,充分顯示出一種鋪陳排列、極盡精微的審美特征。
盡精微、求充滿是西漢時期的又一大審美特征,無論是巨大還是細小的空間總是塞得滿滿的,長安城內宮闕之多,屈指難數;一宮之中,殿觀樓閣,林林而立;一宮一殿從基座到頂部雕刻鏤畫、處處裝點;建筑內部鏤畫裝飾不厭其煩,從內到外,行走駐足,仰視俯察,近觀遠望,處處是一個琳瑯滿目的世界。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任一磚一石,也總是精微細致,不但整個畫面要填滿,畫面中的任一行格也要填滿。
這種盡精微的物點,表明了漢代人盡量求多、多多益善的趣味,這種趣味源于一種占有的興奮,是容納萬有之后的喜悅和細細玩賞。同時,這種極盡精微,也是以滿代多,以滿代替無限,神話、歷史、現實各成分之多,豈能寫盡,但一旦鋪陳排列、盡精盡微地予以刻畫描摹,寫盡的感受就出來了,無限的感覺也隨之流露。這表明漢代對宇宙的洞察不是一種虛靈的體味,而是一種具體的欣賞,盡管是神話,也如在眼前;盡管是傳說,但也是栩栩如生。
錯金博山爐雖然精微備致,但并不擁塞,不顯逼仄,這主要歸功于“以動傳神”的藝術技巧。由于用金絲錯嵌出人物、動物、樹木、山峰的細部,這些景物全都生動活潑,惟妙惟肖;金絲曲線的變化也使博山爐顯得滿堂飛動、一片生機、韻味十足,而正是在這飛動的活躍中,時代的精神也煥然而出。
錯金博山爐充分表現了漢代審美趣味的廣容性和細致性,值得指出的是這種致廣大與盡精微是極其一致的。致廣大是要囊括萬有,盡精微則是要窮盡萬有。漢代人要占有萬物,但這種占有不是抽象的把握、哲學的體味,而是具體實在地占有。在對現實的模擬和對非現實的想象中,在盡精盡微的鋪陳排列、雕刻鏤畫中,漢代人建立起了容納萬有的象征體系,萬物皆在眼底、皆在把握之中,他們要慢慢地玩賞、細細地品味。于是在錯金博山爐迷漫的香霧里,在以氣魄致廣大、以意趣盡精微的藝術風格中,一種恢宏博大的時代風神彰顯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