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似水,歲月如梭。回想起上個世紀發生的那場“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剛剛面世,廣為宣傳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印于我們并不久遠的記憶之中。一夜之間,“劉春華”這個出生于黑龍江北大荒偏遠縣城普通家庭孩子的名字也隨之響亮地傳入千家萬戶,老少皆知。《毛主席去安源》一畫的誕生成了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生活和美術界的一件轟動的大事件。作為春華學生時的親密伙伴和朋友,我們怎能不為他如此爭光出名的喜訊而感到萬分的興奮和自豪。
彈指揮間,46年過去。歷經了時代風雨的洗滌,今天我們再來重讀《毛主席去安源》這件當年的經典樣板之作,她依然煥發著不可替代和重復的閃光之點。且不論她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政治、精神內涵與思維注入,而就畫面經營的整體性、視覺元素的和諧感,毛主席青年時代形象刻畫的準確和生動性,天空云彩的激蕩氣勢與整幅畫情調韻味構思的協調性等方面表現得都是非常成功的。彰顯著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美學理念追尋的學術價值。作為一個當時沒有受過油畫專業訓練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還沒畢業的學生,能用油畫工具較完美地表達出如此特定的歷史題材實為難能可貴。除了具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與膽識,必要的技藝功夫也是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毛主席去安源》一畫創造了我國美術作品出版印刷數量的歷史紀錄,其宣傳影響的力度可想而知!2000年被日本《美術手帖》評選為20世紀世界百年百件美術作品作者(中國共有徐悲鴻等3人入選),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一直以來,春華對往昔這些難得的殊榮和名譽始終持一種淡定、從容、謙和的態度。即使在他個人地位升遷變換歷任北京出版社副總編輯、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美協副主席等職位之時,仍然一如初衷,認真工作、謙和待人、心緣藝海、筆耕不輟。盡管肩擔繁重瑣碎的行政工作,仍然盡其所為,擠出時間深入生活,貼近社會,力行寫生,堅持創作。足跡所及南到與廣西毗鄰的越南、北至祖國邊陲雪源、從工廠到林區、由北京北海公園到家鄉的呼瑪河畔……繼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之后,又相繼創作了油畫《敬愛的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中國畫《屈子求索圖》、《春必將至》、《滾燙的冬季》等。中國畫創作除人物主題畫外,還兼畫花鳥、山水等,對中國畫傳統藝術進行了多方面的涉獵與實踐。其內容、題材均以現實生活為依托,例如北京風情、世俗民生、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斗爭生活等。從他一貫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一幅幅充盈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畫面中,我們真實地體悟到作為一個正直、富有良知的藝術家所具備的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和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和科學的寫實手法的執著追求。他喜歡畫柿子,他的柿子每每是一筆不茍、筆到情至、果實碩碩、枝葉疏朗、穿插自然、意象的筆墨趣味與真實的物象造型巧妙和諧地圓融為一體。他堅持寫生,那些色彩明快雅逸、筆觸活躍暢達的風景寫生;形象樸厚、神采奕奕的工人、農民及少數民族勞動者的肖像習作都真實地凸顯出春華對現實生活,對普通個體生命意識的關照和感悟,善于發現和表達人物心里與精神底層之音,具有對畫面整體掌控的潛能。明晰的創作軌跡,使我們看到他對繼承和弘揚北京畫院輝煌傳統,力主反映現實生活,力倡創新意識,探索時代筆墨,將豐富的生活閱歷、多味的人生感情融匯于筆端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結出的累累碩果。近50余年的藝術生涯砥礪磨煉了他得名而不驕、遇難而不餒、飽學而不浮、鍥而不舍、矢志不移、超拔耿介的意志和品格。
人所共知,在藝術的感悟與表現素質中,天分是十分重要的。春華是1959年考入魯美附中的。在4年的學習期間,老師和同學們都注意到了他在進行素描、速寫訓練時所顯露出來的對物象造型的偏愛和迅速準確的造型能力,善于捕捉神態的敏銳感覺,以及掌握整體觀察、經營有序、全面關照、重點深入的科學方法與習慣的自覺。記得當時有的同學太偏重于理性思維而忽視直覺感性認識的必要,學習方法過于機械、板滯,造成畫面始終處于研究和分析狀態,而整體形象長時間建立不起來;相反另一些只依重直覺感性表現而缺乏知覺理性推敲的同學作業又多呈現為空泛、表面的弊病。“形具而顯、理隱而微”。春華確能將二者掌控適度、運作得中,常常是以自為、自信的心態,輕松自如的方法去完成作業。因而他的作業常常作為范畫和留校成績。美院附中學習期間他在素描、色彩、構圖等多方面基礎訓練上多有出類拔萃的表現。這些都為后來藝術道路上的前行、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善于協調整體的綜合能力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當時在班里他的年齡算是小的,但他卻常以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大哥般的面孔出現。大家都很尊重和聽取他的意見與主意。當年我們同住在一個宿舍里,他不僅自己的生活有秩序條理,還經常為集體和別人的事操心,樂于助人,被大家公認為杰出的組織者。我現在手中留存下來的一張同宿舍幾個同學的珍貴合影就是在他的力倡下去照相館拍的。1963年我們附中畢業時面臨學院繪畫系連續兩年不招生的境況,而我們幾個人的志向又都是要報考繪畫系。怎么辦?在這一關鍵時刻又是他力組幾個同學,毅然決然地報考中央工藝美院。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們的決定是對的。設想如果當年他們幾位同學不去北京上學,《毛主席去安源》一畫將會誕生于何人之手?其畫面又會是何種樣式呢?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春華特重情義、尊友誼,即使在北京聲名大振之后,每見到過去的同窗學友依然如故,老樣子地熱情相待。盡管百事纏身、時間緊迫,還是要抽空與同學們相聚,敘往事、問現狀。每當有機會回東北母校是一定要去看望曾培育他成長的老師和同窗共讀的校友們。2010年為紀念已故劉德民老師在北京草場地舉辦畫展時,他親臨賞謁并為之撰寫前言,以表對恩師的敬拜恩報。他那滿腔情懷充盈著真摯與純厚,多少年來,一以貫之。心正則品高、品高畫亦高。繪畫藝術是畫家天資、學養、個性、功力的集中反映,正如潘天壽大師所言:“思想開闊的人畫亦充實、品格高的人畫亦高逸”。春華就是這樣一個品格高尚、修為端正、處世淡定自然的好人、好畫家、好朋友。春華秋實。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3年9月中秋于盛京
本文作者系著名油畫家、遼寧畫院副院長、遼寧美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