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為東漢早期四神博局鏡,直徑19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弦紋方框及凹面方框各一個,其間折繞十二乳及十二地支銘,書法精美。其外八枚連弧座乳釘紋及博局紋將內區分為四方八極,分別配置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獨角獸、羽人、怪獸。龍騰虎躍、鳳舞蛇行、生意盎然,鏡緣上是纏枝葉紋,精美絕倫。
圖2為東漢四神禽獸博局鏡,直徑16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環列八乳以及一圈銘文:“宜子孫長保父母”,外圈銘文為十二生肖銘。四區八極內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邊緣紋飾為一圈神獸紋。
圖3是北朝十二生肖四神鏡,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環布浮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雙線界隔內環雕十二生肖像,其外飾鋸齒紋一周,直徑17厘米。
圖4是唐代十二生肖銘文八卦鏡,圓形、圓鈕。鈕外方框內水波紋,方框周邊四座山巒,其外為十二生肖紋與八卦文。邊緣一周順時針方向30字篆書銘文:“天地成,日月明。五岳靈,四瀆清。十二肖,八卦貞。富貴顯,子孫寧。皆賢英,福祿并。”
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有的專家認為,“干支紀年”為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傳說在史前的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發明。《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西經》也說:“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及其妻子就是日、月之父母,也是上古的日、月之神。由帝俊和兩位女神生下的“十日”與“十二月”,似乎看到了后世“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影子。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了完整的“六十干支序列圖”。這說明至遲在夏商時,已發明和使用了“十干”與“十二支”,遠早于漢代上千年。
傳說炎帝時曾使用“十日陽歷紀年法”,即一年分天干十日,一日三十六天,一年共三百六十天,沿用的是“十日紀年法”。黃帝使用的“黃歷”為“十二月陰歷紀年”,后來又使用“十二月陰歷紀年”的為商朝。在夏商之際,除了已行的“十日陽歷紀年”,還并行“十二月陰歷紀年”,所以殷墟就有了“十日”和“十二月”結合的“干支年表”。
其實,最初的“十日紀年”為遠古的“木星紀年”。“木星”,古代天文學家又稱之為“歲星”。古天文學的“蓋天說”,假想宇宙為圓形,“天球”蓋在方形地面上,“天球”壁頂上有圓環軌道,日、月、星辰均沿軌道周行運轉。太陽在天球上周行經歷一次,月亮(太陰)則周行經歷十二次,所以“陽歷一年”等于“陰歷十二月”。
大約夏朝晚期,將“十天干”分別命名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原始宗教為自然神崇拜,國君被奉為天神之子,即“天子”。夏代末期的帝王孔甲、胤甲、履癸(桀)等“天子”,最早采用“天干”之字配合命名。“天干”之字大概為帝王生辰,從夏王用生辰“天干”文字配合命名,說明夏代曾用“十日”紀年,來標明帝王生辰了。商朝取代夏朝后,為表明承天之正統,歷代“天子”仍襲用夏代慣例,繼續采用“天干”之字配合命名,如太甲、沃丁、太庚、雍己、太戊、外壬、祖乙、祖辛等。
商朝統一中國后,特別是商都遷殷后,已經發現“十日紀年”太不準確了,于是又根據太陰(月亮)的運行周期十二月來紀年,其實是用“十二月紀年”來校正彌補“十日紀年”之不足。周代以后還有用更精確一些的“太歲(星)紀年”,即“十二日紀年”。不管是“十二月紀年”還是“十二日紀年”,均為遠古“十日紀年”的精細補充。
后世所謂的“天干”和“地支”,在春秋戰國以前稱為“十日”、“十二辰”;秦漢之際又稱為“十母”、“十二子”;兩漢之交時,方稱“十干”、“十二枝”,后簡化為“干支”。黃帝在戰國時行的“五行說”中,位為“中央土”,即地下“土地神”也,所以“十二支”又衍變為“十二地支”了。
“十二地支”為后世根據天辰星象來確定地面物候節氣,以便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實為人類社會由原始漁獵時代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之后的事了。“十二支”為實用天文歷法,為便于區別和應用“十二天時”,古人采用了十二個文字來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此“十二支名”可謂抽象文字表示法。
但古時命名“十二天時”,非僅一種方式,很多地方還采用了形象表示法的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用這“十二獸”來紀時,即古時的“十二獸歷”。所謂“生肖”,就是“肖生動物”;所謂“屬相”,即“動物屬性”。所以,嚴格講的話,用“十二獸”代表“十二生辰”,才是名副其實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很可能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歷法也需要統一。于是,有人將“十二支”與“十二獸”相融合而配伍,形成流行至今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但有的學者認為,“十二獸”為肖生動物形象,而“十二支”的子、丑、寅、卯等,則為平面抽象文字。漢字為象形文字,應先有具體的形象,而后再抽象出平面的文字,抽象文字性的“十二支名”肯定晚于形象性的“十二獸”。“十二獸”作為與人類關聯的肖生動物,應源于遠古的圖騰崇拜。
十二地支的來源應該較早于十二生肖。《爾雅·釋天》云:“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因此,至少在西漢以前,十二地支已經完善并固定下來。
同時,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先秦至漢初僅“丑”一項具備了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配的“吻合”程度。說明在公元前二世紀以前,雖然早就有了如同隋唐的十二地支,但是生肖與其相配與隋唐時期相比還有較大的“隨意性”。四神博局莽式鏡的十二地支在東漢初年消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舞臺之后,又經過了大約500年的漫長歲月,才在北朝后期“重現江湖”。至此,十二生肖才真正與十二地支完全相配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在西漢和東漢期間的銅鏡中,有大量的動物形象,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鹿,等等。但是,都沒有和十二地支形成穩定的對應。同時在漢代銅鏡中也沒有發現和十二地支相對應的十二生肖。只是在漢代銅鏡的銘文中看到十二地支的身影。而在隋代和唐代的銅鏡中,我們才真正地發現與十二地支對應的十二生肖的圖像。因此,十二生肖應在十二地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