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國家發行的銀元一般正面為該國當時君主的頭像,背面為鷹徽圖案,雄鷹被裝飾得富麗堂皇,是皇權與力量的象征。大部分歐洲國家銀元上的鷹形圖案基本采用其本國國徽圖案,他們國徽上的雙頭鷹都是源自拜占庭帝國的國徽版本,拜占庭原來只是沿用羅馬帝國單頭鷹的標志,由于其領土有歐洲和亞洲東西兩部分,為了顯示帝國領土的地理特性,就改用雙頭鷹作為國徽。隨著拜占庭的日趨滅亡,歐洲的俄羅斯和奧地利將雙頭鷹圖案引入自己的國徽,以顯示自己具有古羅馬帝國的皇室地位,是合法的繼承者,一些德意志地區的諸侯王室都紛紛引用了鷹的標志,以顯示自己和帝國的親密關系。本文以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歐洲國家在19—20世紀之間發行的有鷹形圖案的銀元為例,對銀元上的圖案、文字進行分析說明,以期對當時各國歷史文化背景做進一步了解。
俄羅斯1897年銀元(圖1、2)。該枚銀幣重19.58克,直徑3.38、厚度0.23厘米,1984年由民間古董收藏家謝成漢捐贈。銀元兩面皆陽刻圖案紋飾,其正面為末代俄皇尼古拉二世側身頭像(1894—1917年在位),左、右緣環刻斯拉夫文字。背面中間為一只頭頂皇冠的雙頭鷹,左爪抓權杖,右爪抓寶球,象征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權;雙頭鷹展開的雙翼上各有幾個紋章,代表俄羅斯歷史上的各王國、公國、地區,還有代表新征服領土;鷹頭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下緣斯拉夫文字表示幣值1盧布,“1897”表紀年;鷹胸前另有一個小盾徽,上面是勇士圣·喬治騎在一匹白馬上,騎士面向右側,穿著盔甲及披風,手握長矛刺向一只象征邪惡的黑龍,代表俄羅斯勇于同一切困難、敵人做斗爭的精神。雙頭金鷹雄視東西兩邊,代表這個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大帝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聯合。
最早的雙頭鷹圖徽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是拜占庭帝國的創立者)設計的,象征帝國的東西兩部分領土地位平等,表示神佑“東西兩羅馬”——羅馬城和君士坦丁堡城。拜占庭帝國滅亡后,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與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洛格聯姻,從而擁有了拜占庭帝國威嚴的雙頭鷹徽記。1497年伊凡三世規定以雙頭鷹作為俄羅斯的國徽,此后雙頭鷹圖案經歷數次改變:1589年,雙頭鷹的兩個腦袋中間添加了基督教十字的圖案,增加了國徽的宗教意味;1625年改為三個王冠圖案,代表被沙皇征服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亞三個王國;1654年雙頭鷹收攏的翅膀改為展開的雙翅;1667年鷹爪中又增加了權仗和寶球的圖案;1698年鷹的胸頸部增加了交叉的斜十字;1710年雙頭鷹上面增加了王冠的標志等等,直到1882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將雙頭金鷹國徽的形式固定下來。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雙頭鷹國徽被蘇維埃政府廢除。前蘇聯解體后,1993年俄羅斯國家杜馬從法律上確定雙頭鷹是俄羅斯的象征,代表了國家的團結和統一。
奧匈帝國1909年銀元(圖3、4)。該枚銀幣重23.95克,直徑3.6、厚度0.26厘米,1984年由藏家謝成漢捐贈。其正面中心是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Joseph)左側頭像,周圍環刻拉丁文“FRANC.IOS.I.D.G.IMP.AVSTR.REXBOH.GAL.ILL.ETC.ETAP.REXHVNG\",“FRANC.IOS.I”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D.G.”是蒙神之恩的縮寫,“IMP.”是皇帝的縮寫,“AVSTR”即“AUSTR”,指奧匈帝國,“REX”是國王的縮寫,“BOH.”為Bohemia的縮寫,指波西米亞,“GAL.”為Galicia的縮寫,指加利西亞,“ILL.”為Illyria的縮寫,指伊利里亞,“HVNG”即“HUNG”為Hungary的縮寫,指匈牙利,“ETC”表示“等等”,“ET”表示“以及”,“AP.”表示“之后”。合起來大意指:蒙神之恩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為奧匈帝國皇帝,是波西米亞、加利西亞、伊利里亞以及匈牙利等國王。背面中間為頭頂皇冠,頸戴花環的雙頭鷹圖案,右爪持寶劍和權杖,左爪托寶球,胸口盾徽上有代表奧地利的立獅和綬帶圖案,雄鷹舒伸的雙翅象征著要將國家的安全置于其羽翼之下;雙頭鷹上有拉丁文字“QVINQVECORONAE”,“QVINQVE”即“QUINQUE”,是“五”的意思;“CORONAE”原為“皇冠”之意,此處為貨幣單位“克朗”,合起來表幣值5克朗。與下緣的“5”與“Cor.”意思一致。其外飾珠圈紋,圈外裝飾五頂著名的奧地利國王魯道夫二世的皇冠,皇冠與花葉相間,以黃金鑄造并鑲嵌著各種珠寶,是奧地利的象征;下緣“5COR1909”表示幣值5克朗和紀年1909。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JosefI,1830—1916)是我們熟悉的電影《茜茜公主》里面的那位皇帝,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848—1867),奧匈帝國的締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1916)。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由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組成聯盟的一個中歐的“共主邦聯國家”,它所存在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14世紀奧地利帝國就將拜占庭雙頭鷹圖案引入國徽,以顯示自己具有古羅馬帝國合法的繼承者,奧匈帝國成立后沿用了雙頭鷹圖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共和國成立,改用了德國腓特烈二世的單頭鷹作為國徽圖案,雙爪上的圖案為鐮刀、錘子,分別代表國民中的中產階級、農民和工人,另外鷹爪上還增加了掙斷的鎖鏈,表示奧地利擺脫德國統治,重獲自由。
普魯士王國1866年銀元(圖5、6)。該枚銀幣重18.21克,直徑3.3、厚度0.23厘米,1984年由藏家謝成漢捐贈。其正面中間為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頭像,周圍環刻“WILHELMKOENIGVONPREUSSEN”,“WILHELM”指威廉,“KOENIG”表示國王,“VON”表示“的”,“PREUSSEN”指普魯士,合起來表示普魯士國王威廉。背面中間是一只頭頂皇冠頸戴花環的單頭展翅雄鷹,其左爪抓著一支權杖,右爪抓著一個寶球,象征皇權的至高無上;周圍環刻“EINVEREINSTHALERXXXEINPFUNDFEIN”,表示幣值為1聯合泰勒,30枚含1磅精銀;下緣“1866”表紀年。1857年維也納貨幣協定廢止了原先的科隆馬克銀標準,將1磅作為新的鑄幣標準,規定幣重18.52克,成色90%,30枚含1磅銀。聯合泰勒是新的貨幣單位,維也納貨幣協定的實施使北德、南德初步建立了統一的貨幣體系,但當時德意志尚未統一,周邊眾多國家各自發行貨幣,幣制混亂,維也納貨幣協定并未最終解決這種混亂局面。
普魯士王國(PREUSSEN)存在于1701年至1918年。威廉一世(WilhelmI,1797—1888)于1861年—1888年間為普魯士國王,1871年1月18日他統一德意志并就任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在他死后,由于統一德意志帝國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威廉大帝”。
德意志帝國統一后,在1873年到1914年期間發行流通統一的貨幣,以取代統一前各邦國自己發行的貨幣,自1876年1月1日起,金馬克成為德意志帝國內唯一的合法貨幣,德國的這次貨幣改革,徹底解決了德意志邦國的貨幣混亂狀況。
德意志帝國1899年銀元(圖7、8),該枚銀幣重27.3克,直徑3.81、厚度0.26厘米,1984年由民間古董收藏家謝成漢捐贈。其正面中間為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頭像,邊緣環刻“WILHELMⅡDEUTSCHERKAISERKONINGV.PREUSSEN”,“WILHELM Ⅱ”指威廉二世,“DEUTSCHERKAISER”表示德意志皇帝,“V.”是“VON”的縮寫,“KONING”表示國王,合起來意為威廉二世是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背面中間是頭頂皇冠頸戴花環的單頭展翅雄鷹,該鷹爪無權杖與寶球,但鷹胸上另有一個盾徽,圖案是一只雙爪各握權杖與寶球的單頭展翅雄鷹;上緣“DEUTSCHESREICH”指德意志帝國,“1899”紀年,下緣“F·NFMARK”表幣值5馬克。
德意志帝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威廉二世(1859—1941)是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1888—1918在位)。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戰敗,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帝制終結。
德國1937年銀元(圖9、10)。該枚銀幣重13.83克,直徑2.9、厚度0.25厘米,1984年由民間古董收藏家謝成漢捐贈。其兩面皆有陽刻圖案,正面中間是魏瑪共和國第二任聯邦大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側身頭像,左端“1847—1934”為興登堡生卒年,右端為德文“保羅·馮·興登堡”。背面中間的納粹黨徽上有一只展翅的雄鷹,鷹是納粹武力和智慧的標志,“卐”字象征爭取雅利安人勝利斗爭的使命,這個圖案是納粹德國國徽,也被稱為納粹鷹,是德國法西斯的標志圖案;左面數字“5”表幣值5馬克,下端德文,“1937”表紀年。
保羅·馮·興登堡(1847—1934)是一位德國陸軍元帥和政治家,于1925年5月12日宣誓就職魏瑪共和國第二任聯邦大總統。1934年總統興登堡死后,希特勒得以集總統和總理的大權于一身,廢止共和國,改稱德意志第三帝國,自稱國家“元首”,開始了直至1945年的德國獨裁政治。德意志第三帝國沿用了德意志的單頭鷹國徽圖案,并將納粹黨徽的“卐”加在鷹的下面,以顯示納粹獨裁統治是上蒼賦予的“主宰權力”。這枚銀元鑄造于這個時期。
意大利1927年銀元(圖11、12)。該枚銀幣4.91克,直徑2.3、厚度0.15厘米,1984年由民間古董收藏家謝成漢捐贈。其正面為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TORIOEMANVDEⅢ,1900—1946年在位)的側身頭像,周圍環刻“VITORIOEMANVDEⅢREDITALIA”表示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背面為一只腳踩戰斧和束棒的展翅雄鷹,雄鷹是力量的象征,帶斧頭的“束棒”是權力的代表,這是意大利法西斯黨的標志圖案,左緣“1927”表紀年,下緣“L5”表幣值5里拉。
1922—1943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進行法西斯專制統治,伊曼紐爾三世成為其傀儡,對百姓進行深重的剝削,1922年1、2里拉由銀幣改為鎳幣,5里拉由原含銀0.9改為含銀0.835,重量也由原來的25克減為5克。拉丁文束棒(Fasces)原是插著戰斧的木棍,是古羅馬執法官所執的權力標志,而意大利文Fascio音譯為“法西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墨索里尼以“法西斯”命名自己的政黨,并用“束棒”作為黨徽,束棒成為意大利法西斯黨的標志。
瑞典1876年半圓銀元(圖13、14),該枚銀幣重14.8克,直徑3.1、厚度0.24厘米,1984年由民間古董收藏家謝成漢捐贈。兩面皆陽刻圖案紋飾,其正面是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側身頭像,周圍陽刻文字“OSCARIISVERIGESO.NORGESKONUNG.”,“OSCARII”指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SVERIGES”表示瑞典,“O.”是“Och”的縮寫,表示“和、并且”,“NORGES”指挪威,“KONUNG.”表示國王,合起來意為奧斯卡二世是瑞典和挪威國王。背面盾形徽章,圖案五分法:中間小盾徽圖案由金壺、城堡、雄鷹組成,這是貝爾納多特王朝的王徽圖案;兩對角分別為王冠和雄獅,其中二、四象限是代表瑞典王國國家標志的三頂王冠;一、三象限各為一只呈現憤怒狀的雄獅,它是古老的比耶博王朝的紋徽;盾徽兩側各侍立著一只護盾獅,它們頭戴王冠手扶盾徽;盾徽頂部有一個周圍環飾珠鏈的大皇冠,是皇權的象征;上緣“2KRONOR”表幣值2克朗,圖案下方飄帶上的文字“BRODRAFOLKENSVAL”是國王奧斯卡二世的王室格言,意為“兄弟人民的福祉”,是國王對瑞典·挪威聯合的承諾,下緣“1876”表紀年。
貝爾納多特王朝是自1818年統治瑞典的王朝,在1818至1905年間與挪威組成以瑞典為主的聯合,今日的瑞典依然在該王朝的治下。貝爾納多特王朝的王徽圖案中的雄鷹也被稱為“拿破侖之鷹”。當時法皇拿破侖一世稱雄于歐洲大陸,為鞏固統治,便扶植自己的兄弟做傀儡國王,讓他們成為歐洲諸多國家的君主。貝爾納多特原來只是一個律師的兒子,曾在拿破侖手下服役,軍功卓著,后迎娶了拿破侖皇帝兄長約瑟夫的內妹,并被任命為法蘭西帝國元帥,為迎合拿破侖,瑞典國會通過決議,選舉貝爾納多特為瑞典王儲,卡爾十三世駕崩后貝爾納多特繼承瑞典大統,開啟了瑞典的貝爾納多特王朝時代。
奧斯卡二世(OscarⅡ,1829—1907),1872年至1905年之間為挪威國王,由1872年至去世為瑞典國王。他統治的瑞典工業化與科技迅速發展,他還憑借超凡智慧擔當國際仲裁者的重要角色,并以他的機智和忍耐使瑞典·挪威聯合得以在1905年和平解體。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時期發行的銀元,文字只表示他是普魯士國王,而威廉二世時期文字就顯示威廉二世是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說明當時德意志已經是一個統一的帝國;瑞典奧斯卡二世時期錢幣上文字表示他是瑞典和挪威國王,說明當時是由瑞典方主導的瑞典和挪威共主聯邦的狀況;納粹時期德國、意大利都采用鷹徽與各自的納粹標志性圖案組合,以顯示上蒼賦予他們獨裁統治的權力等。一枚小小的銀幣囊括了這么多的內涵,讓使用它的人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歷史文化,這不能不說是錢幣于流通領域作為一般等價交換物之外的另一種不可忽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