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冀魯豫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四個區,位于潼關、徐州、德州、太原之間,控制著津浦、平漢、同蒲、正太、德石、隴海等鐵路,處于戰略樞紐的重要地位。1937年10月由八路軍一二九師首先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區建立。次年4月,擴建為晉冀豫根據地。1941年1月和冀魯豫及魯西根據地合并為晉冀魯豫邊區。同年7月至8月,作為全邊區最高權力機關的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在山西遼縣召開,選舉產生了以楊秀峰為主席、薄一波和戎伍勝為副主席、宋任窮等15人為委員、杜潤生等4人為候補委員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同時,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還決定在全區發行生產建設公債600萬元,在所屬太行、太岳、冀南三區發行。1941年12月,原冀魯豫區根據地軍政民要求邊區政府增發生產建設公債150萬元在本區域內推銷,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遂將發行生產建設公債的總額由原定的600萬元增至750萬元。公債券面額分為貳圓、伍圓、拾圓、叁拾圓四種。
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現藏有兩種面額的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建設公債券,一種為伍圓面額(圖1、2),票幅為169×128毫米;一種為拾圓面額(圖3、4),票幅為166×124毫米。公債券為紙制品,雙面印刷。公債券正面分為兩部分,主券部分居左,副券部分居右。公債券正面主券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分為奔馳的火車或建筑,在火車或建筑圖案上方從右至左印有兩行字,上行為“晉冀魯豫邊區”,下行為“生產建設公債券”;中部印有公債券面額;下部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副主席薄一波、副主席兼財政廳長戎伍勝的落款和紅色方形印章。公債券正面底部左右兩角根據面額不同,印有“伍”、“拾”字樣;公債券底部票面中央印有“1941”年份。公債券正面副券,為10張大小相同的付息票,息票上方從右至左印有“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建設公債息票”。公債券背面,附印有本公債券的發行說明6條;6條說明的正上方從右至左印有兩行字,上行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下行為“民國三十年十月發行”,左方印有付利息的時間及利息。以面額為伍圓的公債券為例,債券背面左方印有“民國弎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取利息弍角五分”、“民國弎十弍年十月十五日取利息弍角五分”、“民國弎十弎年十月十五日取利息弍角五分”,直至“民國四十年十月十五日取利息弍角五分”。
1941年到1942年是抗日根據地對敵斗爭最嚴酷和財政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晉冀魯豫邊區更不例外。為此,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在組織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又決定發行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建設公債。
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頒布了《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建設公債條例》。其主要內容是:(一)規定了公債的名稱是“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建設公債”。(二)規定了公債四個方面的用途:一是水利建設;二是人民工、農、林、畜等生產事業;三是重要公營工業;四是商業。(三)規定了公債的發行計劃是600萬元,從1941年9月15日開始照票面十足發行。(四)規定年息5厘,自1942年起,每年10月15日付息一次;本金10年還清,自1944年起,每年10月15日抽簽還75萬元。(五)指定還本付息由冀南銀行及其他臨時委托之機關辦理,本息基金由邊區政府已辦及新辦公營事業收入及建設余利擔保,由冀南銀行專戶儲存;有不足時,由邊區政府金庫如數撥補足額。(六)規定公債在未還本前,不負資產負擔,其利息收入不負收入負擔。(七)規定公債券可以自由買賣、抵押,可用作公務上須繳納保證金時的代替品,可作為銀行之保證準備金。(八)明確本息基金擔保及撥款還本的管理部門,是邊區參議會、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管理委員會。
據史料記載,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建設公債,原定1941年10月發行,實際上延遲到1941年底或1942年初才發行。不僅如此,由于1942年邊區的形勢發生了變化,致使各地公債的推銷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大掃蕩,晉冀魯豫邊區各根據地遭受重大損失,其中冀南根據地最為嚴重。另一方面,1942 年和1943 年,晉冀魯豫邊區連續兩年發生了水、旱、蟲、雹等嚴重災荒,更加劇了晉冀魯豫邊區的生產生活困難。此時,生產建設公債的推銷工作必然會大打折扣,無法按預定計劃進行。結果正是如此,即使公債推銷工作做得最好的太行區,也只完成了任務的42%。在這種不利形勢下,為減輕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邊區政府從實際出發,向冀南、太行、太岳及冀魯豫區發出指示,果斷停止了推銷生產建設公債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