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試驗結果表明:隨日糧代謝能水平升高,試驗期白羽肉雜雞總耗料量明顯下降;在同一蛋白水平下,在一定代謝能水平范圍內,隨日糧代謝能水平升高,白羽肉雜雞體重增加明顯,平均日增重有上升的趨勢,料重比明顯下降,飼料利用率提高。以最佳日增重及料重比為衡量指標,0~5周齡白羽肉雜雞適宜的ME為12.55 MJ/kg,CP為20 %,此時平均日增重23.80 g/d、料重比1.68∶1,均明顯優于其他處理。
關鍵詞:營養水平;白羽肉雜雞;生長性能;影響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08-0041-03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取雙因子交叉設計,兩因子分別為能量水平和粗蛋白質水平,每個因素設三個水平(ME為11.93 MJ/kg、12.55 MJ/kg和13.18 MJ/kg,CP為16 %、18 %和20 %)。共有9個組合(處理)。
1.2 試驗動物處理
選用540羽1日齡、體重一致(40 g±1.83 g)、健康的白羽肉雜雞(父本為艾維茵父母代肉種雞,母本為商品代海蘭褐蛋雞),將其分成9組(即試驗設計中的兩因素3水平),每組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含20羽白羽肉雜雞。各組日糧營養水平見表2。1日齡試驗雞在喂料前稱重、記錄,以后每隔7 d早晨喂料前稱重,按試驗分組計算每組平均日增重。每隔7 d結算喂料量,計算每組耗料量。試驗期間記錄死亡和淘汰數。
1.3 試驗日糧
根據試驗設計的兩因素三水平要求,利用玉米、豆粕、麩皮、預混料、石粉、碳酸氫鈣、植物油(大豆油)等原材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雞飼養標準(NY/T 33-2004),利用金牧軟件設計出本試驗9組日糧配方,詳見表1。
1.4 飼養管理
采用三層立體籠養方式(每組分上、中、下3層,2周齡前20羽/籠,2周齡后10羽/籠),火爐供暖,舍內溫度第1周為32 ℃~35 ℃,以后每周下調2 ℃~3 ℃,5周后保持室溫。舍內相對濕度第一周為60 %~65 %,2周后保持在55 %左右。光照時間:1~3日齡為24 h光照,4~7日齡為22 h光照,以后21∶00關燈,自然通風。按表1所示的營養水平和日糧配方配料,均采用粉料。1周齡內每天喂料6次,2~5周齡內每天喂料4次,定時飼喂,自由采食,全期供應充足清潔飲水。
飼養期間共免疫3次:7日齡時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二聯苗點眼或滴鼻;14日齡時用傳染性法氏囊疫苗經飲水途徑免疫;21日齡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二聯苗飲水加強免疫一次。進雛后在飲水中添加2 %葡萄糖和電解多維(50 g/100 kg),連續添加一周。飼喂過程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在飲水中添加適當的藥物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1.5 試驗測定指標
測定指標:試驗期增重、周組耗料量、料重比。
測定方法:
試驗期增重(kg/組) = 各組試驗結束重-試驗初始重
周組耗料量(kg/組) = 各組試驗雞每周累計耗料量
料重比= 各組累計總耗料量÷各組雞試驗期增重
1.6 試驗時間及地點
試驗于2013年1月24日至2月28日在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種雞場(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進行。
1.7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EXCEL和SPSS軟件包分析處理。采用GLM進行方差分析,LSD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 1 營養水平對體重的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9組試驗雞間一日齡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35日齡體重以F組最高為833.71 g,F組與C、G、D組差異顯著(P<0.05),F組與B、A組差異極顯著(P<0.01);35日齡體重以A組最低為686.5 g,A組與C、E、H、I組差異極顯著(P<0.01)。
2. 2 營養水平對日增重的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營養水平下,0~5周齡白羽肉雜雞平均日增重差異極顯著(P<0.01),其中F組(12.55 MJ/kg,20 %)日增重最快為23.80 g/d,A組(11.92 MJ/kg,16 %)日增重最慢為19.46 g/d。F組與C、D、E、H、I組差異顯著(P<0.05),與B組、A組差異極顯著(P<0.01);E、H、I組與B、A組差異顯著(P<0.05);C、D、E、G、H、I各組差異不顯著(P>0.05);A、B、C、D、G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2. 3 營養水平對采食量的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營養水平下,0~5周齡白羽肉雜雞采食量差異顯著(P<0.05),隨著日糧營養水平提高,采食量逐漸降低。A組(11.92 MJ/kg、16 %)采食量最高,為41.37 g/羽·d,A組、B組與H組、I組差異顯著(P<0.05),I組(13.18 MJ/kg、20 %)采食量最低,為39.29 g/羽·d;A、B、C、D、E、F、G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C、D、E、F、G、H、I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2. 4 營養水平對料重比的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營養水平下,0~5周齡白羽肉雜雞料重比差異極顯著(P<0.01),隨日糧營養水平的提高,料重比逐漸降低。A組(11.92 MJ/kg,14 %)料重比最高為2.16∶1,A組與 C、D、E、G、H組差異顯著(P<0.05),與F、I組差異極顯著(P<0.01),與B組差異不顯著(P>0.05);B組與E、G、H、I組間差異顯著(P<0.05),與F組差異極顯著(P<0.01),B、C、D 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C、D、E、G、H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C、D、G組與F組差異顯著(P<0.05);C、D組與I組差異顯著(P<0.05);F組(12.55 MJ/kg,20 %)料重比最小,為1.68∶1;E、F、H、I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2.5 經濟效益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日糧ME的升高,各組的平均日采食量遞減,各組的平均日增重差異明顯,依次為F>I>E>H>C>G>D>B>A;單位增重所用飼料成本(元/kg )的差異較大,依次為 F 由表3可知,若想在各組原有日增重的基礎上達到833 g的增重目標,各組所需要的生產周期明顯不同,其中F組最短為35 d,A組最長為45.12 d,兩者差值也最大,說明在各個處理中F組具有最明顯的生產周期優勢,I組其次,A組最不理想。 若按照不同處理的平均日增重,飼養35 d后相對于F組,各組均有一定的增重差值,其中I組最小(67.55 g),A組最大(186.90 g) (表4)。 3 討論與結論 3.1 本試驗結果表明 隨日糧代謝能水平升高,試驗期總耗料量下降,這與Pesti等(1983)[1]的研究報道兩者呈負相關是一致的,也符合家禽隨能量水平的升高而采食量降低的規律,但與陳曉鴿(2007) [2]關于肉雜雞前期料中能量水平的高低與817羽肉雜雞采食量無明顯影響相矛盾。具體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 3.2試驗數據 本試驗中隨日糧代謝能水平的提高,0~5周齡白羽肉雜雞體重增加明顯,平均日增重明顯增加,料重比降低,飼料利用率提高,這與陳曉鴿(2007)[2]報道一致。鞠科(2009)[3]、劉蒙(2009)[4]和譚權(2008)[5]在相關的研究中也得到與本試驗相似的結論。日糧粗蛋白水平對白羽肉雜公雞平均日增重有極顯著影響,從試驗數據看,隨日糧粗蛋白水平升高,日增重顯著增加,料重比、采食量有下降趨勢。 3.3試驗結果 本次飼養試驗以最佳日增重及單位增重飼料成本為衡量指標,其結果表明,白羽肉雜雞0~5周齡日糧適宜的ME為12.55 MJ/kg、CP為 20 %,此時平均日增重23.80 g/d、料重比1.68∶1,單位增重成本4.0元/kg,均明顯優于其他處理。□□ 參考文獻:(10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