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08-0051-03
摘 要: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是以種公豬種用性能下降,母豬返情,久配不孕,妊娠母豬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豬死亡、弱仔、畸形、少仔和公母豬不育癥為其主要特征表現的一類疫病的總稱。不但造成種豬繁殖障礙,還引起新生仔豬感染發病。近年來,隨著規模化養豬場的迅速發展,我縣規模養豬場戶經常發生豬繁殖障礙類疫病,嚴重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新生仔豬感染發病,發病率高達90 %,死亡率達50 %~80 %。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武山縣畜牧獸醫局實施了《豬繁殖障礙性疫病防治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項目,開展臨床診斷、病理解剖、病原檢測、抗體監測、疫苗免疫效果試驗、程序化防治技術試驗。
關鍵詞:豬疫病;診斷;防治;示范
近年來,我縣生豬發展勢頭強勁,規模養豬場迅猛發展,種豬大量調入,生豬流通頻繁,引起豬繁殖障礙性疫病呈常發態勢,嚴重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經調查武山縣豬繁殖障礙性疫病主要有豬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瘟等6種疫病。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豬繁殖障礙性疫病,縣動物疫病防控部門開展了《豬繁殖障礙性疫病防治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現將豬繁殖障礙性疫病的診斷、防治集成技術示范應用情況介紹如下。
1 診斷
1.1 臨床診斷
在調查流行病上,采取群體普查和個體檢查相結合的辦法,檢查豬繁殖障礙的特征性臨床表現。經檢查多以混合感染,不同年齡和性別的豬表現不同的臨床癥狀,青年母豬和空懷母豬常出現返情、屢配不孕或不發情;妊娠40 d以上母豬出現流產、木乃伊胎、死胎;公豬出現睪丸腫脹、萎縮、性功能下降;新生仔豬表現高熱、呼吸困難、流涎、腹瀉和痙攣等癥狀,發病率高達70 %以上,死亡率50 %以上;育肥豬表現為增重滯緩。部分病種單獨感染病例其臨床特征為:
1.1.1 豬偽狂犬病
冬末、初春多發;懷孕母豬拉稀、發熱、有呼吸道癥狀;頭胎或經產母豬都發病,常造成預產期延后;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其中以死胎為主。母豬返情率高、屢配不孕;仔豬發病后有明顯的神經癥狀,有特征性的后軀麻痹,作前進或后退轉動,倒地時四肢劃動。哺乳仔豬日齡越小,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斷奶仔豬發病少。
1.1.2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
懷孕母豬流產(多為懷孕后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產弱仔,有的母豬產后無奶;仔豬感染后表現體溫升高、呼吸困難、肌肉振顫、共濟失調,死亡率可達80 %以上。有的病豬在耳、腹側及外陰部皮膚呈現一過性青紫色或藍色斑;斷奶仔豬大多有呼吸困難、咳嗽、肺炎癥狀;后備豬、育肥豬對本病易感性較差,僅出現輕度厭食和呼吸道癥狀;公豬一般體溫不升高、食欲不振、乏力、嗜睡、精液品質下降。
1.1.3 豬細小病毒感染
多見于初產母豬,發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其中以木乃伊胎為主;母豬無明顯癥狀;乳豬無神經癥狀。
1.1.4 豬乙型腦炎
主要發生于夏秋季;多在妊娠后期發生流產,多為死胎和木乃伊胎,流產前有發熱癥狀;公豬高熱后常發生一側性睪丸腫大。
1.1.5 豬圓環病毒感染
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僵豬比例明顯增多、生長不良或停滯、消瘦、貧血、肌肉蒼白、呼吸困難。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征:皮膚發生圓形或不規則的隆起,呈現外周紫紅色,中央為黑色的病灶,常融合成條帶狀和斑塊,通常在后軀、后肢和腹部最先發生。多在出生后第一周發生先天性震顫。病情嚴重的可出現跛行、發熱、厭食、流產、死產和木乃伊胎。
1.1.6 豬瘟
孕豬感染呈帶毒者,臨診呈隱性感染,可引起孕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畸形或產弱仔及新生的仔豬震顫和持續性病毒血癥等綜合征。初產和經產母豬均有發生,胎次多者,發生略高。幸存者產后10 h~24 h發病,表現精神沉郁、震顫、間歇性腹瀉;有的發生嘔吐和運動失調,皮膚出現出血斑塊,皮下水腫等癥狀。病仔豬常在2 d~3 d內死亡,致死率很高。哺乳期內生長良好,斷奶后仔豬連續出現病狀。表現體溫升高到41 ℃左右,厭食。特征性的癥狀是頑固性腹瀉。
1.2 病理剖檢
通過對32頭病例病理剖檢,其病變如下:
1.2.1 豬偽狂犬病
扁桃體水腫并伴有以咽炎和喉頭水腫、肺水腫,上呼吸道內含有大量泡沫樣的水腫液,喉粘膜和漿膜可見點狀出血、心肌松軟、心內膜有斑狀出血,腎臟上可見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胃底出血、小腸粘膜出血、水腫、腦膜出血、水腫、腦實質有點狀出血。
1.2.2 豬藍耳病
主要可見胸腔內積有多量清亮液體,有的可見肺實變、肺出血、淤血。扁桃體出血、壞死;心葉、尖葉呈暗紅色,質地堅硬;心肌出血、壞死;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脾臟有邊緣有黑色的梗死灶;腎臟呈土黃色,表面和切面有出血點斑;肝臟點狀出血,腸道出血性炎癥。
1.2.3 豬細小病毒病
主要表現母豬子宮內膜有輕度炎癥反應、胎盤部分鈣化、胎兒在子宮內有被溶解吸收現象,胎兒可見充血、水腫、出血、體腔積液,脫水(木乃伊胎)。
1.2.4 乙型腦炎
公豬常發生一側性睪丸腫大,死胎或弱仔出現腦室積水等病變。
1.2.5 豬圓環病毒病
主要病變為流產胎兒出血、水腫、死亡仔豬呈敗血癥病變。
1.2.6 豬瘟
腎被膜下成片或小點出血,脾不腫常有小點出血,邊緣梗死;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暗紅色,周邊出血呈大理石狀;肺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肝不腫,膽囊積液,胃底粘膜充血,嚴重的有潰瘍。多數仔豬可見水腫、腹腔積水、肺動脈畸形、腎皮質層有裂縫、腿關節有彎曲、皮膚和腎臟點狀出血。
1.3 實驗室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病理剖檢變化,采用RT-NPCR、RT-PCR、PCR、血凝抑制試驗對疑似病豬在獸醫實驗室檢測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和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等6種疫病感染情況。
2011~2013年在10個規模豬場定期開展血清學檢測,檢測豬血樣540份,檢出陽性34份,陽性率5.15 %。其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血檢陽性率5.45 %(6/110),偽狂犬病血檢陽性率6.25 %(5/80);豬細小病毒病血檢陽性率7.5 %(6/80),圓環病毒感染血檢陽性率4.44 %(4/90),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血檢陽性率5 %(4/80),豬瘟血檢陽性率3 %(3/100)。通過血清學檢測,以上6種豬繁殖障礙性疫病在我縣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2 防治技術集成示范
2.1 程序化免疫
根據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流行特點,結合每個豬場的發病情況,制定了豬瘟、豬細小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病等疫病的免疫程序。2011~2013年疫苗免疫生豬36.1萬頭(次),免疫密度達92.83 %,其中,豬瘟免疫11.8萬頭、免疫率96.83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免疫12.34萬頭、免疫率99.6 %,偽狂犬病疫苗免疫9.62萬頭、免疫率83 %,豬細小病毒病疫苗免疫1.12萬頭、免疫率85.6 %,豬圓環病毒病免疫1.22萬頭、免疫率86.22 %。
2.2 免疫抗體監測
觀察3個月內的免疫效果,分別于免疫后21 d和3個月進行2次免疫抗體水平監測,監測血清1 280頭份,免疫抗體平均合格率達到75 %以上,免疫效果顯著。其中,豬瘟415份、抗體合格率85.78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430份、抗體合格率84.88 %,偽狂犬病345份、抗體合格率86.38 %,豬細小病毒病43份、抗體合格率79.07 %,豬圓環病毒病47份,抗體合格率76.6 %。
2.3 藥物敏感性試驗
為防止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和豬圓環病毒病的混合和繼發感染細菌病,導致發病死亡增加,選用青霉素、鏈霉素、諾氟沙星、磺胺嘧啶鈉等4種抗菌藥物進行防治試驗,根據存活率和實驗室檢測綜合評定,它們的療效依次為諾氟沙星、青霉素、磺胺嘧啶鈉和鏈霉素。預防和治療生豬0.82萬頭,治愈率81.5 %以上。
3 結果
項目實施前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由10.83 %下降到5.45 %,偽狂犬病由11.67 %下降到 6.25 %,豬細小病毒病由18.33 %下降到7.5 %,圓環病毒感染由10.83 %下降到4.44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陽性率5 %,豬瘟陽性率3 %。在全縣45個規模養豬場戶開展了疫原調查分析,仔豬的發病率由33.2 %下降到3.11 %,致死率由34.22 %下降到5.61 %,母豬流產率由18.2 %下降到5.5 %,母豬產死胎率由22.3 %下降到4.34 %,生產母豬淘汰率由14.25 %下降到5.15 %,防治示范效果顯著。
4 討論
4.1 科學評價免疫效果
定期隨機采集免疫豬血清進行免疫抗體水平監測,科學評價免疫效果。豬群免疫抗體合格率≥70 %為合格,對達不到農業部規定標準的豬場及時補針,保證疫苗防治效果,是防治該病的根本保障。
4.2 疫苗使用前進行安全試驗
疫苗使用前進行安全試驗,試驗安全后再大范圍應用。使用時仔細閱讀使用說明,嚴格按要求的劑量、部位和方法進行注射,并詳細記錄注射日期、疫苗產地、出廠時間等信息,注射后隨時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對反應嚴重的生豬及時注射腎上腺素或強力解毒敏進行救治。
4.3 建立安全健康養殖場
對流產胎兒、死胎和胎衣等重要傳染源要進行深埋和無害化處理,不能隨意丟棄;糞尿、污水等定期清除,堆積發酵,對有明顯臨床癥狀和檢出陽性病豬要及時隔離淘汰,不能作為種用,建立安全健康養殖場是防治的關鍵。
4.4 實施“疫病控制系統”
在規模養豬場戶推行“分群飼養、全進全出、日常監測、程序免疫,定期消毒、凈化處理、藥物防治、環境控制”為核心的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控制系統,加強對豬群的飼養、防疫、消毒、監測、環境等各個環節管理,可減少豬場疫病的發生。通過綜合數據分析,實施“疫病控制系統”的豬場疫病發生明顯減少。
4.5 采用綜合性診斷
從檢測結果看,發現個別豬監測呈現陽性情況,但被監測豬臨床表現正常,說明有隱性感染情況。必須通過臨床診斷、病理剖檢、血清學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相結合的綜合性診斷方法,單一的臨床診斷或病理剖檢很難準確診斷該病。
4.6 加強飼養管理
預防豬繁殖障礙性疫病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避免各種應激,增強抵抗力。
4.7 堅持自繁自養
在發展生豬養殖業時,盡量不要從外地引進,應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如果必須引進種豬時,應在引進后隔離飼養至少45 d經檢疫合格后再混群飼養,最大程度地避免外來病原的引入對已有豬群的侵害。同時,應對加強生豬檢疫工作,及時處理染疫生豬,凈化豬群。
4.8 綜合性預防
豬繁殖障礙性疫病多混合和繼發感染,在防治是必須綜合性預防,同時在發病時要防治繼發感染的各類細菌性疾病,確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