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北是一種誘惑,那里有雪山、大漠、戈壁;那里有狼的傳說,古商道絲綢之路,眾多民族的西域風情,還有眾多宗教交匯的文化底色。我是一個出生在東北的北方人,對佛教的了解卻是從塔爾寺開始的。
2007年5月,我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去追尋那遙遠的夢的召喚。中途我曾在西寧下車,第一次領略了高原耀眼的陽光。7月,在朋友的陪同下到西寧游玩,第一次接觸到藏傳佛教,并有幸參觀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鎮塔爾寺。
佛教在傳入西藏以后,再到各個教派形成,已經是11世紀中葉以后的事了。在西藏相繼涌現出噶當、薩迦、寧瑪、噶舉、格魯、希解、覺宇、夏魯等教派。有較大影響力并流傳至今的,是噶當、薩迦(花教)、寧瑪(紅教)、噶舉(白教)、格魯(黃教)5個教派。
青海湟中縣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圣地,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立。經過改革后的格魯派,是目前藏傳佛教中最大的教派,影響范圍除了青藏高原,還包括內蒙、山西、河北,甚至曾進入過東北地區。
格魯派又被稱為黃教,在15世紀出現的一支新興派別,它因教規十分嚴格故名“善規”,“黃教”因僧人戴黃帽子而得名。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但是由于教規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模越來越大。在藏區信徒居各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
塔爾寺在西寧西南25公里,在湟中縣城魯沙爾鎮蓮花山上。塔爾寺景區大致成三角形,北區是大片的藏式建筑僧舍。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寺院先有塔后有寺。宗喀巴是青海湟中縣人,塔爾寺是宗喀巴的誕生地。傳說他誕生以后,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有十萬片葉子,每片樹葉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身像的一種)。
傳說,這只是一種傳說。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這個版本似乎更為可信。宗喀巴十六歲進藏學經,立志在佛教上有一番作為。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香薩阿切盼兒心切,讓人捎去一束白發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以解年老思子之情。宗喀巴接到信后,為學佛教而決意不返,給母親捎去自畫像,給姐姐捎去獅子吼佛像。他在信中說:“若能在我出生的地方,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宗喀巴出生處那株白旃檀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與我見面一樣”。
第二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薩阿切在信徒們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蓮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雖多次改建維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蓮聚塔”在大金瓦寺內,這個塔又叫“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距離宗喀巴大師去世,已經有一百八十年的時間了。禪師仁欽宗哲堅贊,于塔側倡建靜房一座修禪。十七年后的萬歷五年(1577),在塔南建造彌勒殿。至此,塔爾寺初具規模。
宗喀巴誕生在一個佛教家庭,他從小聰明過人,3歲進夏宗寺受近事戒,7歲入夏瓊寺受沙彌戒,隨高僧端智仁青學經9年,16歲離開夏瓊寺赴衛藏學法。他后來又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訪高僧名師,刻苦研習法學,29歲在雅隆地區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
在藏傳佛教史上,宗喀巴是一位著名的佛教理論家,也是藏傳佛教的改革者。他34歲時對佛教密乘教典、灌頂諸法均有很深的造詣。他于1401年和1406年撰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奠定了格魯派的理論思想基礎。他一生勤于著述,著作達170多卷。他以中觀為正宗,吸收噶當派教義為立說之本,又綜合大小乘各派顯密教法,結合自己的佛教見解,以實踐和修證為主,建立起新的宗教體系。
他創建新教派理論的同時,又從倡導恢復戒律入手,進行一系列宗教改革。他主張顯密教僧人均須恪守戒律、住院,嚴禁娶妻生子,規定學經次第,嚴密寺院組織。他復興舊寺,建立新寺;創立法會,講經說法,宣傳自己的主張,終于形成一代宗風,正式創立格魯派。
塔爾寺是西北藏傳佛教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人物多次冊封,清康熙皇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皇帝賜“梵宗寺”稱號,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
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在塔爾寺參觀,有三樣東西是必看的:第一,塔爾寺漢藏風格兼容的建筑;第二,各種佛教藝術的造像;第三塔爾寺藏傳佛教藝術“三絕”——唐卡、堆繡、酥油花。
爬上山頂俯瞰塔爾寺,你會看到依山而起的建筑群,與內地的佛教寺廟不同,并不講究中軸線和橫向對稱、比例關系,追求的是縱向延伸的空間體系;建筑群高低錯落、殿堂層疊、佛塔林立、紅墻黃瓦、金頂綠樹,自有一番神圣、莊嚴的氣勢。
形成塔爾寺這種布局,一是依靠自然地理環境布局,不需要進行較大的人工削坡處理,不僅節省人、物、財力,而且符合藏式寺院的建筑風格;二是受宗教“三界”教義的影響,即為了體現“三界”由低而高進行布局的。
站在山頂,最顯眼的建筑就是大金瓦殿,內部藏有宗喀巴紀念塔殿。大金瓦殿具有藏漢合璧特點,三層重檐金頂建筑,坐落在寺院的中央,被周圍的彌勒佛殿、大昭殿和喜金剛殿簇擁著。宛如群星拱月大金瓦殿,越發顯得巍峨壯麗氣象萬千。
大金瓦殿建筑面積456平方米,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建筑形似“須彌座”,是具有藏式風格的建筑;第二層下面為五開間,裝有通窗,有小回廊。三面為藏式邊瑪墻,正面兩側的邊瑪墻上,各嵌裝一面金色“十相自在”的梵文銅鏡,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宗教特色。
大金瓦殿中上兩層,都是重檐歇山式金頂,中層垂脊四角各安置了一個銅質鎏金、涂綠色鬃毛的大耳青獅,昂坐守望;第三層為金頂,殿脊正中置一大型鎏金吉祥寶瓶,兩側有火焰掌。在佛教中,火焰紋表示無邊的法力和光明,預示著祥光普照,永不熄滅。
與漢族建筑不同,大金瓦殿垂脊四面有飛檐挑角,挑角上安裝藏族傳說中的水怪頭,名叫曲森(鰲頭)。飛檐四角和門窗等處,懸掛的白地黑字布幔,也是塔爾寺獨有的一道風景線。它不僅是用來遮護建筑彩繪,也是佛教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圣物。
在宏大的建筑群中,小金瓦寺顯得小巧玲瓏。同樣是一所藏漢結合的建筑物,漢式琉璃小亭,“蜈蚣墻”的裝飾,以及“邊瑪墻”涂上褐色和黑色,都體現出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小金瓦寺從整體上給人的是一種新穎、獨特、明快的感覺。
在塔爾寺的參觀中,我在大經堂流連時間最久。大經堂是寺內建筑面積最大的經堂,內有十八根托頂的通柱。這十八根通柱所占面積,是整個經堂的空間部分,也是頂層長方形天井四合院的中心。
塔爾寺院墻有藏式墻體、磚雕墻體、園林墻體、西北莊廓墻體幾種。藏式墻又有邊瑪層墻、蜈蚣墻、紅條邊墻、女墻石砌基礎等幾種不同的墻面裝修。藏式墻體在塔爾寺隨處可見,大經堂、小金瓦殿、三大學院、拉讓吉祥新宮,以及山門等處均可見到。
大經堂是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內設有一排拜佛團墊,可供千余喇嘛集體打坐誦經。參觀時間由于是下午時分,打坐誦經的喇嘛并不多。大經堂內陳設非??季?,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刺繡佛。
堆繡是在布幔上,用各色綢緞粘貼、堆砌的大小佛像,周圍點綴的花卉圖案,是塔爾寺特有的地方工藝品。堆繡題材以佛像為主,人物、山水、花卉、鳥獸,依據佛經故事制作,配以各色襯景。堆繡造型生動、立體感強,做工絕妙。塔爾寺把堆繡佛像,視為珍貴文物加以保存。
“堆繡”是塔爾寺“三絕”之一,它用精湛的手工技藝,將各種綢緞剪成各種形狀,塞以羊毛或棉花等填充物,再精心地繡在布幔上。大經堂內的堆繡“十八羅漢”珍品,是塔爾寺藝僧們的藝術杰作。
塔爾寺有一處地方不容忽略,寺院山坳北面的上坡上,光禿禿的竟然沒有一棵樹。我問同去的好友,那里為什么把樹都砍了?他說那里是每年農歷四月、六月曬“大佛”的地方。巨幅錦幔上堆繡的大型佛像,從山頂一直放置到山下,供數萬游客信徒瞻仰膜拜。
他說“曬大佛”,一為向信徒展示佛像,為整個法會增添色彩;二來巨幅的堆繡佛像,經年累月地放置在庫房中,也需要晾曬殺菌防止發霉。
塔爾寺壁畫數量龐大,是塔爾寺的“第二絕”。壁畫分為三種:一種是布幔畫,先選好布料,然后在布料上刷膠、上石膏粉,將畫繪制在處理的布幔上,此類壁畫被稱為“間堂壁畫”。在塔爾寺最多見,總共有170余幅;第二種壁面畫,是在白色墻壁上直接描繪的壁畫;第三種在墻面上鑲嵌木板,經刨光處理,用膠和石膏打底,再描繪畫面。
塔爾寺藝術的“第三絕”,就是塔爾寺的酥油花。酥油花是用牛奶或者羊奶,通過提煉的奶油制作的一種雕塑。按印度傳統的佛教習俗,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燈。青藏高原的冬天,天寒草枯沒有鮮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獻佛,由此形成藝術傳統。
參觀的時節正是夏季,奶油是極容易融化的材料,只好在隔著冰箱的玻璃前觀看那些從正月到夏季保留下來的酥油花。酥油花不但有各種花朵,還有極為精美的佛教人物,藏族歷史風情人物。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難以想象冰柜里的酥油花,原來是用奶油雕塑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