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卡是藏語卷軸畫的譯音,《藏漢大詞典》中釋為:卷軸畫,畫有圖像的布或紙,可用軸卷成一束者。從藏文字面上可理解為平面的畫,一般專指有佛教內容的相當規范的畫。
唐卡藝術大體可分為繪畫唐卡、織物唐卡和印刷唐卡。其中織物唐卡又包括刺繡、織錦、緙絲、鑲珍珠寶石和貼花等,總體上采用刺、織、緙、貼、鑲等工藝制作,是極其珍貴的唐卡藝術品種。2002年,一幅明代永樂年間的“刺繡紅夜摩唐卡”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就曾以3087.41萬港元的價格拍出。織物唐卡中的貼花唐卡又稱堆繡,藏語稱為“規唐”,意為綢緞制作的唐卡(圖1)。
堆繡創始于青海省的藏傳佛教圣地塔爾寺,與壁畫、酥油花(油塑)一起并稱為該寺的藝術三絕。主要以佛像、神話人物、仕女、花鳥、吉祥圖案等為表現對象,以絲、麻、棉、毛等織品為材質,經過剪、貼、裹、堆、繡、染等工序繡成,具有極強的工藝性和鑒賞性。早在明清時期就有寺院高僧藝人制作、進貢,迄今在塔爾寺和布達拉宮堆繡珍品似錦,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位于青海省隆務河畔的年都乎村制作的堆繡唐卡,在青海、甘肅、西藏、四川等藏族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被譽為“堆繡村”,在藏傳佛教藝術中頗具特色,成為熱貢地區藏族藝術的一大瑰寶。堆繡唐卡作品講究各色綢緞搭配,色彩鮮明、對比強烈、技藝精湛。
堆繡唐卡與其他繪畫唐卡一樣,首先必須有一個草圖和樣本,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與規格制作,關于這種特定的規格,在《佛說造像度量經》上有明確的記載。
堆繡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首先把要堆繡的圖案等內容手繪(印刷)在紙上,然后將各部位圖樣剪下來,再選好相應花色的錦緞,照樣剪下,分組粘貼、熨燙、縫合起來,最后將完整的畫幅組裝在白布上,再縫一塊與堆繡面積相同的黃鍛護簾罩在上面。
堆繡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用彩色的綢緞粘壓在事先剪好的紙張模型上,然后依次堆貼,作品的背面可清晰地見到堆貼、粘壓的痕跡;另一種堆繡的制作工藝是在綢緞中填充棉花,使畫面出現立體效果,這項工藝需要在粘貼的同時,用相應顏色的線,圍繞裁剪下來的布塊邊緣縫制,即鎖邊,以防布塊因受潮而翹起,使整個作品比堆貼更加穩固結實,工藝也比堆貼更復雜,但作品主體突出,對比強烈,質感飽滿,做工講究,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圖2)。
堆繡唐卡的畫面形式一般為長方形,長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鑲錦緞邊,裝卷軸或鏡片。但還有一種巨幅堆繡唐卡,一般長約20米,寬約17米,專供寺院中舉行宗教法會儀式“展佛”和“曬佛”時展出,是供信教群眾朝拜的供像,氣勢恢宏,壯觀無比。大型堆繡作品制作難度較大,要把各部分圖樣裁剪制作后再經藝人組裝拼貼在白布里子上,直至天衣無縫。筆者在年都乎村的堆繡藝人桑吉本家中見到巨幅堆繡唐卡的一部分(圖3),背面可見用彩線在布片邊緣鎖邊,制作十分精美。
隨著熱貢藝術名聲鵲起,唐卡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堆繡唐卡與繪畫唐卡一樣,更多的作為商品流向市場,繪畫唐卡的價格動輒幾萬元乃至十幾萬元,而堆繡唐卡要比繪畫唐卡價格低廉。來熱貢請購唐卡的人絡繹不絕,有各地的藝術品公司、博物館,也有個人藏家來熱貢訂制。
目前市場上由于堆繡唐卡以其新奇和稀少為貴,因此受到不少藏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