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收藏的幾十方澄泥硯中,有三方硯背上模印有“陜州工藝局”、“人馬寨村”、“玉瑞”等字樣,分別是:
(一)紅漆金蟾澄泥硯(圖1、2、3),清代,長13.2厘米,寬11.2厘米,高5厘米。全器呈蟾形。硯、蓋兩部分分開也呈蟾形。硯堂下凹為蟾身,前部中間開挖硯池,邊框上有蟾耳、眼,高起邊線為子母口。下連四足,腿曲成匍匐狀。硯蓋前部有兩耳、兩眼,身上疣狀物刻畫到位。硯堂、硯緣、硯底、蓋底無施釉,露灰黑色胎,上多銀白點。硯堂留大片朱砂紅及墨跡。蓋面、邊墻髹紅漆,色彩艷麗。底有模印陽文楷書“隱士玉瑞造”。全硯構思巧妙,造型生動,蟾蜍樸拙可愛。據說民國時期著名收藏家徐世章也收藏有這樣一方“金蟾澄泥硯”,后捐給天津博物館。
(二)蓮花頭黑陶硯(圖4),清代,長15.8厘米,寬12.4厘米,高2.8厘米,硯身橢圓。硯首呈七曲蓮花瓣。硯堂、硯池深凹,中間有弧形隔墻。四周內斂,背弧形。硯首著地,后部安雙乳足。中間方章內陰文:“河南陜州澄泥硯人馬寨村玉瑞造”。硯通體灰黑,陶質,背有布紋,造型古樸柔和。
(三)八角描金澄泥硯(圖5、6),清代,徑24厘米,高3厘米。硯堂圓而平展,無堂池之分。八角邊框高起,背平,中間略凹,并行三枚長方印章:右章內陰文隸書:“陜州工藝局澄泥硯王玉瑞造”;中間章內陽文楷書“土產澄泥”;左邊章內陽文篆書“寶貴昌宜壽”。硯堂無釉,露灰黑胎,銀星點點,堅密細潤。邊緣、邊墻及背上金色漆。全硯大器穩重,富麗堂皇。
這三方澄泥硯上銘文能解讀出什么信息呢?經查民國二十五年《陜縣志》卷十三物產土屬記載:“澄泥硯,唐宋皆貢。按此硯今產于人馬寨村王玉瑞制造有年。實取土于土 門,土質如紅石,碾碎成粉,摻和為料甚佳。”原來,澄泥硯在唐、宋兩代是作為貢品上送皇家使用。西漢就已經出現陶硯。到了西晉南北朝,開始出現模仿秦磚漢瓦式樣制作早期的澄泥硯。到了唐代,澄泥硯制作技藝已經非常成熟,流行的有虢州澄泥硯、青州澄泥硯和絳州澄泥硯。其中最著名的是虢州澄泥硯,作為貢品上貢朝廷。杜佑在《唐通典·食貨》載:“弘農郡貢……硯瓦十具”;宋歐陽修在《新唐書·地理志》中也說:“虢州弘農郡土貢瓦硯”。當時虢州澄泥硯在“四大名硯”中排名第一,代表了中國制硯的最高水平。宋人李之彥在《硯譜》中說:“虢州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今人罕用”。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稱贊它“堅實如鐵,叩致金聲,刀之不入”。虢州就是今天三門峽市的靈寶縣。《靈寶縣志》載:隋開皇三年(583)置虢州,至元朝至元八年(1271)廢虢州,歷經600余年。唐時轄弘農、閿鄉、朱陽、湖城、玉城、盧氏六縣。唐代虢州位于洛陽和西安兩都之間,是黃河漕運必經之地,往來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眾多,受到文人喜愛的虢州澄泥硯便向四方流傳開來。河南虢州、山東青州和山西絳州,均在黃河岸邊。這是因為,澄泥硯的制作原料以沉淀在黃河河床底下的千年河泥最為適宜,黃河中下游兩岸的制硯匠人就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宋人蘇易簡在《文房四譜》記述了澄泥硯的制作方法。一般是選用絲絹淘泥沉淀所得的極細的泥料,或選用河水自然沉積在絲絹袋中的細泥。這些泥土十分細膩。取料要花二、三年時間。得到泥料之后,先把它曬得半干,加入黃丹、石英料等配料,“團合溲如面”,“令其堅”,用竹刀進行削刻修整成硯形,或放在泥模中,壓制成坯,制成硯臺大體形狀后,再用金屬利刀精雕細琢出各種紋飾,在日光下進一步曬干,后加入稻糠并黃牛糞入窯燒成陶質,取出后加上墨臘、米醋,放入蒸籠中蒸烤,掌握一定的溫度;出籠后即為成品。這樣制成的澄泥硯堅硬細密,潤澤如玉,儲墨不涸,積墨不腐,歷寒不冰,呵氣生津。正如清代乾隆帝所稱贊的那樣,“撫如玉,呵生津”。
到了明清,陜州(今三門峽市陜縣)出產的澄泥硯后來居上,漸漸取代了虢州澄泥硯而名噪一時。陜州澄泥硯生產主要集中在張村塬上的人馬寨村。人馬寨村屬陜縣宜村鄉,位于三門峽市南部。該村歷史悠久,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就位于人馬寨村東北部溝邊的臺地上。村中從明代起,就一直有燒制澄泥硯的歷史。到清代,特別是晚清,盛極一時,且以當地王氏家族所制澄泥硯最負盛名,出現了王玉瑞、王士瑞、王治瑞、王福堂、王玉堂等一批制硯能手。其中最著名的制硯人為王玉瑞。這些心靈手巧的制硯人在繼承唐、宋時期虢州澄泥硯制作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秦磚漢瓦、青銅器紋飾以及民間年畫、剪紙等吉祥圖案,獨出心裁制造出許多極具地方特色和文人色彩的澄泥硯,受到了文人鐘愛。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立“陜州工藝局”,為官督商辦的手工業工場。王玉瑞等人馬寨村泥陶硯藝人曾被當時的工藝制造局聘請,他們的作品被納入工藝局所產,印上了“陜州澄泥硯工藝局王玉瑞造”款。由于王玉瑞藝名名氣大,有些其他人雕制的澄泥硯,也印上“王玉瑞造”、“隱士玉瑞造”等款。從這時候開始,陜州澄泥硯才標出產地名號。清末民初,人馬寨村生產澄泥硯作坊有二三十家,在陜州城開有不少字號,當時的“王玉堂”、“永興堂”、“永興泰”、“永興和”等享譽四方。日寇攻打到陜州張村塬時,人馬寨村生產的澄泥硯被日軍全部打碎鋪路,村人備受打擊迫害,制硯無法生產,只得關窯停產。
人馬寨村制作澄泥硯,與上面提到用黃河床底泥土作材料及生產流程有些不同,用的是來自公燒陽溝和離村幾里遠的土門村的紅膠泥土,經過取土、揀選、曝曬,將土碾碎,過篩出極細泥粉,再放入水中澄濾沉淀得更細,再加入配料,然后取出細泥進行“醒泥”或“悶泥”一段時間,再制成硯坯。硯坯用銀沙粉脫模后壓印銘記堂號(正是用了銀沙粉,所以上述三方澄泥硯上均有銀白沙粒閃亮),放置窯內陰干,待半干時,再用利刀削刻修整,雕飾各種圖案,干透后再放在太陽下稍經曝曬,趁熱入窯焙燒半日即可。出窯后以黃臘熱涂硯堂硯池,以達到細膩潤澤,拒水保墨。當時窯洞就建在峭壁上,清末至民國初年,這里曾有二三十孔硯窯,在溝頂鼓起一饅頭形窯口,溝側開一個燒火口,狀如磚窯,但比磚窯小。據說至今在當地還留下一處硯窯。
當然,當時陜州制硯者不僅王氏一家。《陜縣志》載:“又有盧硯相傳,縣人盧景日牧羊手制泥硯,燒成陶器藏于山嶺之洞中,采薪掘土者每得之,較澄泥硯更佳。”清乾隆十二年龔松林修纂的《直隸陜州志》載:“曲崔里據州城西南三十里,有盧敬村八十五戶。”民國史學家鄧之誠所著《古董瑣記》也提到他收藏的“風字瓦硯”為盧村硯,并說“盧村在陜州城南三十里,傳有隱士盧景,好造瓦硯,硯成悉瘞之崖壁間,硯大者徑尺,小者三四寸,行如箕如瓢龜鱉之甲,下有兩足”。當今有人收藏的澄泥硯中,也有“盧硯”、“盧敬硯”、“ 壚硯”、“真盧硯”的模印銘記。傳說盧景為明朝人,他制硯用“羊尿”、“人尿”做配料,因此盧村生產的澄泥硯被人稱為“尿泥硯”。這些硯大部分傳承了唐代澄泥硯的樣式,但有的沖破陳規,吸收民間傳說故事,大膽創新,顯現出大眾化、民俗化和地域化。澄泥硯開始走向民間。盧村硯衰落之后,繼之而起的就是人馬寨村的澄泥硯,進一步使澄泥硯從文人雅士殿堂走向民間百姓,用黃河河泥做原料的傳統也逐漸被當地的紅膠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