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窯為北宋時期的著名瓷窯,列五大名窯之首,是北宋皇家御用器。汝瓷以其神秘的官家身世,被以后歷代皇家、官宦士紳、名人雅士所追崇,兩岸故宮館藏三十多件汝瓷,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還未發現其燒造的確切窯址。幾十年來,經過我國幾代考古專家和文物工作者不懈努力,終于在寶豐清涼寺發現北宋時期燒造汝瓷的窯址,解決了困擾兩岸故宮多年的汝瓷出產地難題,汝窯之謎被認為徹底破解。欣喜之余,經有關專家仔細研究發現,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的汝瓷片、殘器、整器的器型及釉色和燒制年代等信息與存世汝瓷及相關歷史記載有差異,可以說并沒有徹底解決汝窯研究中的所有疑問。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在《復議宋官窯青瓷》一文中提出:關于汝瓷窯址“不應就是已發現的寶豐臨汝兩地,應該還有其他地方。”這就是說,還應該有另外的汝瓷窯址。
筆者是古陶瓷愛好者,熱衷于汝瓷研究。經過多年古窯址考察和對收集到的古汝瓷片研究發現,位于河南魯山縣段店村的古窯址在宋代也燒制汝瓷,且燒造規模較大、時間長、品種豐富。魯山窯也稱段店窯,盛唐時以燒制花釉鼓瓷聞名于世。該窯在唐宋時期為中原地區著名制瓷窯場,制瓷技術精湛、質量上乘、品種豐富,為歷代官府所青睞。現該窯又發現大量宋代汝瓷遺存,且器型各異、釉色多樣,不少還帶有銘文和紀年款識。結合歷史記載推測,該窯很可能為北宋時期皇家和官府用瓷的燒造中心。
魯山縣和寶豐縣在北宋時期均為汝州所轄,段店窯和寶豐清涼寺窯地理直線距離不足25公里,從兩窯出土的汝瓷從器型和釉色來看,應該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本文的重點是將筆者所搜集到的段店汝瓷與所了解的清涼寺汝瓷的有關信息作一比對,找出其相同處和差異,這將利于古陶瓷愛好者及收藏者熟悉段店汝瓷特征及區別兩窯的異同,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汝瓷相關知識。現就兩窯器物之間的差別進行分析:
一、器型:清涼寺窯已公布的器型,段店幾乎都有,如三足洗、三足尊、平底盤、碗、水仙盆洗、套盒以及龍、獅形熏爐等,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如鼎(圖1)、簋(圖2)、出戟尊、三犧尊、貫耳瓶、鼓釘洗、海棠洗、七管瓶、唾壺(圖3)、香爐、鳥食罐、生肖(圖4)、單體龍,多種造型的熏爐(圖5)等,以及與佛教有關的(圖6、圖7)或不知名的器物(圖8)。段店窯大型器較多,如梅瓶、大盤、花盆、佛像等,而清涼寺卻少有出現。
二、制作工藝:段店窯器物的制作工藝較精細,其使用了大量的模制技術和鏤空技藝,器物較規范、胎體較薄,有的器物胎釉厚度不到兩毫米。因模具的廣泛使用,異形器物得以大量生產。清涼寺窯器物在制作工藝上比段店稍遜,雖然其產品也使用了模具,但大部胎體較厚,異型器較少且工藝較差。
三、胎質:段店窯有土黃、淺灰、灰白、黑灰、黑(圖9),胎質大部堅硬致密,胎泥加工較精細有油膩感,敲之聲脆,手感較重;清涼寺窯有土黃、淺灰或灰白色,又稱香灰胎(圖10),其胎質疏松,胎泥加工粗糙,有氣孔,吸水率高,入水洗過后多時不干,似半瓷半陶,敲之聲悶,手感較輕。
四、刻劃工藝:段店窯在胎體上出現大量的刻劃工藝,除有部分印花工藝的龍紋、花卉,還有很多刻花工藝,在梅瓶、盤、枕面、筆筒、碗等器物上刻有龍(圖11)、鳳(圖12)、鹿、魚(圖13)、蓮、纏枝花(圖14)等;清涼寺窯只見有龍紋,其他極少見。
五、燃料及窯溫:段店窯大都以煤炭為主要燃料,薪柴次之,窯溫高于1250攝氏度;清涼寺窯則以燒柴為主,各種釉色經試燒,窯溫在1160—1220攝氏度之間。
六、釉色及開片:段店窯有月白(有稱白汝)、天藍、天青、粉青、灰青、艾青(有稱秘色類)、土黃、醬褐等釉色,釉色種類繁多(圖15),有些釉面玻璃質感強,光亮如新;清涼寺窯天青、粉青、灰青、灰白淺色釉(圖16)較多,月白極少,因釉料配比原因釉面光亮者少。以薪柴為燃料的清涼寺窯因其產生還原焰效果,窯內氣氛較好且釉面較勻凈,而以煤炭為燃料生成氧化焰的段店窯其釉面色相不穩,有偏色現象。兩窯產品釉面開片現象普遍,開片紋路效果均類似,段店窯還出現無開片的現象,其冰裂紋較多且漂亮。其中,月白釉色的器物其釉層較厚、釉面開片較大,類似傳說的宋官窯(圖17)。有些器物釉面棕眼較多,被一些文獻稱為梨皮紋或蟹爪紋(圖2),也有傳說中的魚子紋的現象,但清涼寺窯卻極少。段店窯有些器物口沿處釉薄處呈銅色,曾被稱為紫泥骨子,但清涼寺窯卻少見。
七、施釉方法:段店窯施釉飽滿,尤其瓶類和其他器物的器內幾乎滿釉,釉層厚者較多,不少器物口沿處有積釉并略有下垂,這種現象曾被稱為“累若瓊脂”。而清涼寺窯在這類器物內施釉較吝嗇,大都不掛釉,其他相同,部分器底無釉,且釉層稍薄,因釉層薄,經近千年土層腐蝕,相當部分已失去釉面和光澤,幾近露胎。
八、燒制工藝:兩窯口的燒造工藝幾乎相同,如施滿釉的情況下大都采用細小支釘(有稱芝麻釘)在器底支燒,根據器物的大小,選擇粗細不同的支釘,一般數量為三到六枚,還有在器物的足墻采用三角形支條支燒,數量為三、五枚;如果器物的足底無釉,就采取墊餅墊燒,這類器物所占比例較小;另外兩窯的器物均為二次燒成,即先用低溫燒成素胎后再掛釉(圖18),再以高溫燒制。
九、試釉片:段店窯發現了大量的以天晴釉為基色的深淺不一有各色階釉面的試燒片。這些試釉片大都采用素燒的殘器片試燒(應為廢物利用),一部分用較標準的梯形半釉半素且帶圓孔的瓷片試燒,釉色由淺(月白)到深(深青灰),色差較大,品種較多,這反映了段店汝窯燒制時間較長所致。清涼寺汝窯的試片較少,且色差較小,色相較穩定,反映了清涼寺窯汝瓷燒制的經驗較成熟。
十、款識:段店窯還出現器物底部有明、暗刻紀年款(圖19)和其他文字(圖20)現象,清涼寺窯未發現。
十一、質量:段店窯胎料加工較精細、密度大,手感重;清涼寺窯胎料加工較粗,胎質疏松,間或有孔洞,密度小,手感輕。
十二、燒制年代:清涼寺窯經考古發掘后推測,其汝瓷燒制年代為宋哲宗元祐年至宋徽宗崇寧時期的二十多年;段店窯汝瓷燒制時間明顯比清涼寺要長,僅憑發現北宋中早期的器型和紀年款推算,在北宋時期燒制時期就已達一百多年。
另外這兩個窯址的汝瓷燒造區的相同點都是在村莊現民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