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爐,又名香薰、香獸、熏爐等,焚香之器。有著明確功能與形制的香爐始于西漢,其中以博山爐最為典型,且流傳久遠。唐以前的香爐多由承盤、爐身和爐蓋三部分組成,爐蓋則是香爐裝飾美化的主要部位。至唐代香爐出現輕型化的特點,絕大多數香爐不再帶有承盤。圈足爐、四足爐、五足爐、鼎式爐、狻猊爐、塔式爐較多見,裝飾手法逐漸多樣,香爐材質以瓷器為主,皇室貴胄多用金銀、鎏金銀及白銅香具,便于攜帶和懸掛的香薰(球)也很流行。長沙窯香爐面世的不多,但頗具特色,目前所見的形制有博山式、塔式、鼎式、筒式、豆式、狻猊式、蓮瓣式等。
青釉綠彩博山式香爐(圖1):通高9.4厘米,底座高5.4厘米,底徑5厘米,爐堂直徑6.2厘米。這是一個完整無損的小型香爐,底座施青釉,釉色自上而下由淺入深,開牛毛片紋,釉面厚潤;爐蓋造型如山,藝人們以竹質或鐵質刀片刮削出片片蓮瓣,粘貼于空心圓錐狀的瓷胎上,片片蓮瓣相疊,有如層巒疊嶂,千峰聳翠。爐蓋施釉十分講究,先以浸釉法施一道青釉,然后再以釉筆點刷綠釉,由于釉是施在參差的蓮瓣上,因而其濃淡厚薄不一,燒成后顯出青綠相間、交融滲化的藝術效果。唐代博山式香爐已十分少見,長沙窯此式爐具十分稀珍。
綠釉塔式香爐(圖2):通高15厘米,底座高8厘米,爐堂內徑12厘米,爐堂深5.5厘米。底座施青釉,爐蓋施綠釉,下青上綠是長沙窯此式香爐的常見配套形式。爐腹下承蹄形五足,腹足交會處貼獸形輔首銜環,爐蓋作塔形隆起,蓋頂有一乳釘狀提手,提手下有蓮瓣印花紋飾,爐蓋肩部有鏤空花紋,品相不凡,端莊大氣,更可貴的是毫無殘損,此式香爐尚有褐釉的,規格以小型者多見。
綠釉鼎式香爐(圖3):通高12厘米,堂徑15.8厘米,堂深7厘米,爐堂下承三足,爐堂口沿折邊外侈,對稱置兩山形耳,堂內滿施綠釉,口部釉色有小處窯變點綴,完整的品相,雅麗的綠色,透出幾分高貴典雅的氣質。
白釉綠彩弦紋筒式香爐(圖4):高8.4厘米,口徑12.6厘米,足徑6.2厘米,外壁七道弦紋,通身施白釉,綠彩遍及爐身內外,釉面斑駁,口部有修,此種滿身弦紋滿身施彩的裝飾,可謂是重工重彩,增加了器物的莊重典麗之美。此種形制十分罕見。
青釉豆式香爐(圖5):高10厘米,堂徑9厘米,敞口無蓋,爐堂腹緣交置四銜環和四乳釘,承柱釉面斑駁,銜環、乳釘及口部有修。
此外,黑石號沉船上出水的長沙窯香爐格外引人注目。黑石號是1999年在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撈出水的一艘三桅阿拉伯商船,專家們認為這是一艘可能承載著外交使命的高級商船,船上出水的有67000件中國文物,其中有少量金銀器皿、專貢皇室的銅鏡,還有長沙窯、越窯以及鞏縣窯和廣東地方窯口的瓷器,長沙窯瓷器有57000余件,其中就有兩式香爐。
青釉褐紅彩胡人戲獅香爐(圖6):通高28.5厘米,由爐蓋和爐座兩部分組成,圓錐形蓋頂上塑一胡人戲獅、爐座由四條獸足支撐,獸腿根部塑獅頭,四腿間的腹緣置四銜環獅頭。唐代至五代十國,獅子造型的香爐頗為流行,五代后周詩人和凝有“宮詞”百首,其中之一云:“狻猊鎮角舞筵張,鸞鳳花分十六行。輕動玉纖歌遍慢,時時偷眼看君王。”狻猊就是獅子的別稱,講有獅子造型的香爐壓在地毯的四角,舞伎們在上娑娑起舞,一心只想博得君王的歡心。從和凝詠宮廷生活的詩,可以看出五代宮廷喜歡用獅子香爐,該爐工藝繁復細膩,造型生動傳神,在海底歷經千年的洗煉,釉面雖已消褪斑駁,但其銅紅依然純正鮮明,無論它是在國內還是出口國外,可能都是宮廷用物。此爐也見證了筆者的一個觀點:國內外上層社會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長沙窯工藝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青釉褐綠彩蓮瓣香爐(圖7):通高28.5厘米,爐蓋肩部有鏤空花紋,頂部塑六瓣仰蓮匯成怒放的蓮花,爐堂腹沿置四個輔首銜環,爐蓋、爐腹釉色斑駁,但底座釉色仍鮮潤,造型莊重大氣,也是一件有分量的上層社會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