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景德鎮自洪武設立御器廠后,景德鎮瓷器的生產就按照官、民窯兩條線路發展,在產品質量、風格、使用對象等各個方面都有明顯區別,尤其是早期,官民窯瓷器在質量和種類等方面有天壤之別。在官窯取得如洪武釉里紅、永宣青花、永樂甜白釉、宣德紅釉等等冠絕一代的名品時,早期民窯大量生產的似乎只是些較粗糙的青花、素白釉及青瓷產品。民窯青花因其紋飾質樸、簡潔生動,越來越引起陶瓷界和美術界關注。而簡陋無紋的素白釉瓷,幾乎是被人遺忘的角落,人們對其面貌模糊不清。
本文所謂的素白釉瓷,包括青白瓷和白釉瓷。景德鎮窯工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掌握了釉的青與白,除了著色物質鐵對之影響外,還和釉的助熔劑原料有密切聯系。清《南窯筆記》中謂:“灰(即釉灰——石灰石加草木灰的混合物)多則釉青,灰少則釉白?!庇罉饭俑G甜白釉就是減少釉灰用量,避免了瓷釉泛青,以追求釉的純白外觀效果。但在景德鎮早期民窯中,不可能做到這樣精細,大多數產品介乎青白瓷和白瓷之間,有的瓷器似乎既可以稱青白瓷,也可以叫白釉瓷。
從窯址和墓葬出土的情況來看,明早期民窯日用商品瓷和隨葬品中,素白釉瓷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多是盤、碗、碟一類的民間日用瓷,琢器類較少。
江西省博物館收藏有一些明早期素白釉瓷,以罐類最多。除了圖11來源于1974年南昌市古舊工藝收購部,圖8來源于江西省文物商店,圖5出土于正統十四年寧王朱權墓,其余的都是1975年唐昌樸先生在江西省波陽縣磨刀公社收購。據館里老同志說,唐先生每次下鄉收購文物,都要求當地老百姓帶他到出土地點,他盡量尋找墓志等其他證據,將其年代弄清楚,所以原始文物卡片上有的記有出土紀年,因為不是正式發掘,我們不能完全相信其準確性,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造假現象幾乎可以忽略,故它們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為了有別于科學發掘的準確性,我在這些紀年后面加上“?”號。
青白釉紀年銘文罐:高8.0厘米,口徑4.4厘米。1980年玉山縣出土。直口,短頸,豐肩,圓腹,高足平底。肩部壓印單層蓮瓣紋,腹部中間橫刻一周行楷“洪武七年(1374)七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為窯工隨手刻劃,遒勁流暢。此器造型豐滿莊重,胎體厚而色灰白,質稍粗松,施青白釉,釉濃處呈青綠色(圖1)。
青白釉蓋罐:通高16.3厘米,口徑5.6厘米。直口,斜短頸,溜肩,圓腹,平砂底,三層臺階式蓋,尖圓珠鈕,蓋內無釉。施青白釉,釉不到底,釉面有細碎開片。1975年江西波陽縣磨刀公社永樂十九年(1421)墓出土?(圖2)。
白釉罐:高13.4厘米,口徑5.6厘米。直口,斜短頸,圓腹下收,平砂底略內凹。施灰白色釉,釉面光潤。1975年江西波陽縣磨刀公社宣德五年(1430)墓出土?(圖3)。
白釉蓋罐:通高13.6厘米,口徑5.7厘米。直口,斜頸,頸部較高,圓腹,平底無釉,三層臺階式蓋,有蓋沿,蓋頂突起一乳突,蓋內無釉,有一較高的管狀止口。施白釉,釉色灰白,釉面明亮有開片。1975年江西波陽縣磨刀公社宣德七年(1432)墓出土?(圖4)。
白釉蓋罐:通高18.2厘米,口徑6.7厘米。直口,唇微凸,短頸豐肩,鼓腹漸收,矮圈足。笠帽形蓋,尖頂圓珠鈕。通器施白釉。底部無釉。1958年新建縣黃源鄉正統十四年(1449)寧王朱權墓出土,共出土五只白釉罐,大小、造型基本相同,有的底部刻有一“青”字(圖5)。
青白釉罐:高12.8厘米,口徑6.5厘米。直口,短頸,圓腹下收,平砂底,施青白釉,釉面開片。1975年波陽縣磨刀公社景泰二年(1451)墓出土?(圖6)。
青白釉蓋罐:通高13.4厘米,口徑9厘米。敞口,短頸,圓腹下收,砂底內凹。傘形蓋,扁圓珠鈕頂凸起一小乳突,蓋內無釉,墨書一符咒。施青白釉,釉面開大小片紋,采用浸釉法,罐近底處有五個無釉指痕印,口沿無釉,露胎處火石紅明顯,胎體厚重(圖7)。
青白釉蓋罐:通高14.2厘米,口徑9.2厘米。敞口,短頸,圓腹下收,砂底內凹。傘形蓋,扁圓珠鈕頂微微凸起一小乳突,蓋內無釉。施青白釉,施釉厚薄不勻,近底處有垂釉,釉厚處呈蛋青色,釉面玻璃質感較強,開滿不規則片紋,口沿一圈露胎,火石紅明顯。胎體厚重(圖8)。
青白釉蓋罐:通高16厘米,口徑10厘米。圓唇口,短頸,扁圓腹,平砂底,底見明顯的同心圓式修胎痕,傘狀蓋,尖頂扁圓珠鈕,蓋內無釉,有一圈足形止口。罐內外施青白釉,釉層厚薄不勻,釉呈灰白色,釉厚處泛灰青色,釉面開片。胎體厚重(圖9)。
白釉小口帶座瓶:通高23.3厘米,口徑1.9厘米。小口,長頸,圓腹,平底;六方形座,上部鏤空“十”字形,中部鏤空呈如意形,整器型似燭臺。通體施白釉,釉色灰白。1975年波陽縣磨刀公社永樂十九年(1421)墓出土?(圖10)這種造型的帶座瓶,與江西萍鄉市福田鄉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梅花紋帶座凈瓶非常相似(圖11)。
上述罐子,除了圖1器物身上刻有紀年款,圖5是正統十四年朱權墓出土這樣有確切紀年外,其他四件有紀年但不能完全確信,其余都沒有紀年資料來明確其時代。從造型來看,大致可分為幾個類型:一是傘狀蓋,主要特點是蓋內的止口寬、矮,平底內凹,口沿無釉,露胎處火石紅明顯,釉面開滿片紋,胎體厚重,造型矮胖。如圖7、8;二是三層臺階式蓋,主要特征是有蓋沿,蓋內有上大下小形管狀止口,胎體較輕。如圖4。圖2也為臺階式蓋,但與圖4、11的蓋鈕完全不同,呈中間大兩頭小的尖圓形珠鈕,罐身瘦高;三是笠帽形蓋,主要特點是尖頂圓珠鈕,矮圈足,秞底,胎潔白細致,施白釉,釉面白中泛灰青色,釉面瑩潤。如圖12,它們與正統十四年朱權墓出土的五件白釉蓋罐相似,但蓋面隆起更高,似乎應晚于正統。
分析比較上述罐子,一類的罐子帶有明顯的元代瓷罐遺風,推測其時代在洪武時期;二類罐子這種三層臺階式蓋子,在1993年江西省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的永樂、宣德地層也有出土(圖12),時代應在永樂宣德時期;三類罐子時代當在空白期。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形體矮胖、胎體厚重的要早于瘦高、胎體較輕的罐子;有圈足的罐子比平底和平底內凹的罐子時代要晚;釉面白膩瑩潤的比釉面布滿開片的時代要晚。